文|降噪NoNoise
3月18日凌晨,馬化騰又回到了產品經理的本能。
在收到一名騰訊股東總結的用戶對騰訊元寶的十條產品建議後,他的回覆有如產品經理埋彩蛋:“很好的建議。很多都在規劃中排期,也有很新的點子。”
這張回覆截圖讓股東們熱血沸騰。大家沒想到,小馬哥對自家產品如此瞭如指掌。 我們從騰訊方面證實,截圖內容確爲馬化騰本人回覆。
也難怪馬化騰如此重視。作爲騰訊旗下AI助手,元寶正成爲這一輪DeepSeek接入潮中的最大贏家,並有可能成爲騰訊的下一個超級入口。
在AI時代,“超級”往往意味着全能。股東們對元寶的產品建議大部分也圍繞增擴功能展開,比如建議加入作業批改,特別是拍照解題功能;娛樂功能太少;複利計算總算錯;希望增加收藏和筆記分類功能等等。
這也順應了去年以來各家大廠做AI應用的趨勢:通過功能的集成爲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夸克、豆包、百度文庫、文小言、訊飛星火莫不如此。類似功能疊疊樂的現象,正變成大廠旗艦AI應用間的接力賽。
只是,當一些產品功能陸續被劃入大廠的“must have”,那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活得還不錯的垂類產品、小而美的工具類APP們,會不會面臨被分流、被替代的命運?這是否會成爲新的AI進化法則?
大廠爭奪“超級框”工具類產品天塌了?
進入3月,大廠間對“全能助手”的你追我趕開始加速。
3月13日,騰訊翻譯君-在線翻譯、翻譯君App和翻譯君小程序正式停止運營。騰訊在官網公告中表示,計劃將翻譯服務遷移至騰訊元寶。結合馬化騰前述回覆來看,元寶的服務功能還會持續增加。
同一天,阿里宣佈推出AI旗艦應用“新夸克”,打造AI“超級框”。
新夸克吸引了很高的關注度。今年2月馬雲現身阿里園區時,還專門到訪了夸克辦公區。“旗艦”的定位則進一步明確了夸克的戰略地位——阿里AI to C的最重要入口。
如果從產品形態來看,“超級框”實際承載了一種新的AI產品交互的探索。“框”的背後是夸克將過往在瀏覽器+網盤+掃描的產品佈局中所積累的服務能力,拆分成一個個需求響應單元。
我們觀察發現,新夸克集成了AI寫作、AI PPT、解題大師、學術搜索、健康助手、小說閱讀、智能掃描、網盤等功能,覆蓋工作、學習、生活休閒各大場景。
字節旗下的豆包,最新定位同樣是“超級助手”,其產品已覆蓋對話(Chatbot)、AI生圖、拍照答疑、寫作、口語陪練、AI寫真、打電話等衆多功能,且部分服務以智能體形式提供。此前有媒體報道,隨着豆包跟Kimi開始增擴功能場景,連帶夸克產研團隊被卷得天天加班。
科大訊飛的訊飛星火,則主打一個“懂你的AI助手”,在產品形態上與豆包更爲接近——既有對話,也有垂類智能體。不過這些垂類智能體大多源於訊飛本身具備的能力,或者說是在此前AI語音時代的業務強項,如錄音、翻譯、健康、法律等,相當於把衆多分散的工具類App通過智能體方式聚攏到一個“訊飛全家桶”裏。
百度的潛在“超級框”似乎並沒有押注在一個產品上。百度文庫、文小言都在各自爲戰。在今年1月的全員信中,李彥宏着重提到了百度文庫的表現,“我們也在大模型應用領域獨樹一幟,爲4000萬文庫的付費用戶提供無與倫比的內容創作和思想碰撞能力”。
▲從左至右分別爲夸克、訊飛星火、文小言頁面
在外界眼中,百度文庫(含網盤)的戰略重要性已經壓過文小言。
在今年1月的一場業務交流活動中,百度副總裁,文庫事業部、網盤事業部負責人王穎透露,百度文庫、百度網盤通過產品重構,構造了幾百項AI能力。我們獲悉,百度網盤在最近半年新增加了簡單掃描、簡單聽記、智能會議助手等功能服務,很明顯在向數據內容的上下游延伸。
▲百度網盤內置的各類功能
百度另一AI產品文小言(原文心一言),在豆包、Kimi去年掀起的燒錢營銷大戰中,存在感一度很弱,外界甚至猜測該產品戰略地位正被邊緣化。不過在百度接入DeepSeek後,文小言更新動作加快。在3月31日發佈的一次更新中,文小言增加多模態融合調度能力,推出方言實時對話、圖片問答、解題老師等功能。
從功能場景來看,在對話之外,解題、翻譯、會議記錄、AI寫作、AI PPT等功能陸續成爲“超級助手”“超級框”們的標配。
一名大廠AI產品負責人告訴《降噪NoNoise》,一個超級產品裏的AI應用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must have,比如解題、寫作,沒有這些功能滿足不了用戶的基礎需求;還有一類是only have,屬於產品獨有能力。
從目前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垂類場景正被大廠納入must have的勢力範圍。憑藉屢試不爽的流量+免費,大廠的一個功能更新,有可能滅掉一個小而美產品的商業模式。
這就是涉及到一個複雜問題,AI流量爭奪戰不僅發生在大廠之間,還有大廠與垂類產品之間。只不過垂類產品的公衆關注度不比大廠,流量爭奪更像是一場暗戰。
大廠發力點、產品思路各不相同
在判斷大廠AI入口對垂類產品的實際殺傷力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看清大廠的意圖、資源投入決心以及用戶的使用習慣。
在提到AI產品的功能擴展邊界時,幾乎每一家大廠都會說,主要基於用戶需求。事實上,由於各家在內容生態、產品思路、運營能力等方面資源稟賦不一,以及受過往路徑的影響,AI旗艦產品也存在不小的差異。
目前來看,騰訊元寶未必是騰訊AI入口的終極形態。有行業人士直言,“現在的元寶更像一個(DeepSeek)模型的試驗場,還沒有變成產品。”
▲圖源:小紅書網友@鵝廠打雜公關日常
此前就有用戶吐槽,“拍照解題這個很高頻,學生家長必備,豆包就很好用,元寶產品經理確實有點弱,這點到現在都沒有跟上。”
前述騰訊股東的15條產品建議,反過來也可以看出元寶與其他大廠AI競品的差距。
騰訊元寶的長板在於背靠騰訊龐大的產品生態系統。 元寶上線時已接入了微信搜一搜、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內容上覆蓋微信公衆號等騰訊生態內容,這是市面上其他的大模型APP都無法抓取到的內容。
生態優勢也體現在對元寶的推廣跟投流上。在2月13日元寶宣佈接入Deepseek後,騰訊就在微信朋友圈、QQ音樂、騰訊文檔、騰訊會議等騰訊系產品中頻頻投放元寶廣告。有數據顯示,元寶已超越豆包,在蘋果中國區免費App排行榜位列第二,僅次於DeepSeek。
不過具體到功能場景層面,元寶發力晚,還處於一個“毛坯房”狀態,產品體驗有待改善。
夸克走的還是搜索+工具邏輯。通過搜索看到用戶需求及需求量級,然後再把大的需求做成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也因此,產品用戶粘性較強。據量子位此前數據,2024年前10個月,夸克7日留存率接近30%。
有夸克內部人士此前跟《降噪NoNoise》交流時表示,去年以來,夸克其實沒有增加新的工具功能,主要做的還是原有功能+AI的產品升級。不過在我們看來,伴隨戰略地位升級,以及用戶量激增後帶來的需求分化,夸克的產品邊界也有可能會向外拓展。
至於豆包,一向信奉“大力出奇跡”的字節,僅在去年六月上旬爲豆包投流1.24億元。據媒體報道,抖音於近期測試接入豆包,併爲豆包開放了兩個超級入口,一個位於短視頻界面,與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處於同一豎列;另外一個入口則位於抖音的消息列表內。
▲抖音消息頁面內置的豆包
值得一提的是,在AI大廠紛紛接入DeepSeek之時,夸克跟豆包仍堅持自研深度思考模型。投資人莊明浩對此評價道,“其他家在這個階段已經繳槍了。選擇不繳槍是一種奢侈,就是至少他們還有資格去考慮這件事情。”
如果參照前述大廠AI產品負責人的說法,自研模型是“only have”的根基。只是這個“only have”,無論是百度、阿里還是字節,目前還沒有哪家能夠真正獨樹一幟,所以大家都在拼命卷通用功能場景。
通用功能持續“發胖”的原因也不難理解,說到底還是一個留存問題。Chatbot新鮮勁兒一過,用戶可能很快拋之腦後。通過功能疊疊樂的方式,無非儘可能延長用戶的活躍時常。
站在用戶角度,國內用戶自從移動互聯網開始,就傾向於一站式服務,微信、抖音、支付寶都是all in one的超級應用。
如果僅看生產力工具,整合有整合的便利。在雲九資本合夥人任鑫看來,中國很多用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纔開始接觸 Office 或WPS,一下子手機裏裝了二十個軟件會覺得學起來太麻煩;國內流量競爭更加激烈,也倒逼產品方“一定要把服務做到位,要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 所以全家桶反而成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從數據表現來看,一些大廠已從“N合一”產品策略中喫到甜頭。以百度爲例,目前百度文庫月活用戶突破9000萬,付費用戶突破了4000萬,付費率增長60%;百度網盤日活年同比增長90%,收入年同比增長120%。
夸克方面,根據七麥數據,去年拿下AI應用下載量排行榜第一。
新的生存法則:比超級助手更深
騰訊研究院近期發文判斷,隨着AI入口的整合能力提升,大部分工具(天氣、計算器、翻譯等)的流量入口將被進一步擠壓,甚至是直接被各類AI入口直接替代。
大廠狂飆之下,哪些垂類流量入口率先受到衝擊?據我們觀察,教育、辦公會議、翻譯、口語陪練、修圖首當其衝。
以教育爲例,文小言新增主要功能之一是解題,股東呼籲元寶增加的也有解題。夸克、訊飛星火的首頁,解題都在醒目位置;豆包也有學習小幫手、中小學作業輔導。而在“解題”這個領域,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高途等科技教育公司早有佈局多年。
在口語陪練領域,豆包跟元寶都上線了該功能,相比市面上的其他口語提升APP,豆包跟元寶不僅免費,還可以隨時隨地想聊就聊。有用戶反饋,“如果你想讓它帶孩子根據某本教材進行練習,還可以在豆包定製自己的AI智能體。”
▲騰訊元寶的口語陪練功能
在修圖領域,各家幾乎都有AI修圖功能,對於美圖秀秀來說壓力可想而知。至於會議記錄、錄音轉寫,此前也是一些軟硬件產品的商業模式比如訊飛聽見。
結合受訪者觀點,我們發現,要判斷單一工具類AI應用的生存空間,或許有兩個維度:一是國內外整體差異;二是服務門檻高低。
從整體趨勢來看,莊明浩認爲,國內用戶對工具類應用的付費意願本來就不強,自然更難以抵擋大廠攻勢,“比如就沉浸式翻譯這種插件在國內是幾乎不可能收到錢的”。雲九資本合夥人任鑫也在播客中提到,中國有很多優秀的軟件,比如iSlide,但大部分用戶根本不知道。
而在海外,情況則稍顯不同,一是工具類應用付費率更高,二是從產品形態跟使用習慣來說,圍繞某個細分需求進行開發,將某個功能做到極致更符合當地用戶的使用習慣。所以莊明浩認爲,工具類應用在海外的前景相對更好。以專注視頻會議的Zoom爲例,其2024年營收達46.65億美元。
其次,服務越深,越不容易被替代。正如Flomo(浮墨筆記)創始人所說,用戶要的其實是服務,而不是單純的功能。
以教育爲例,一名頭部教育公司資深人士直言,解題對於龐大的學生和家長羣體來說,屬於剛需服務,能爲AI產品帶來更長久的留存,大廠自然會垂涎。不過這個行業也有壁壘,一是版權——教材和題庫其實都有版權,二是教育行爲數據——教育公司的積累數據都是經過人工矯正的,因爲教育不能出一丁點偏差,而大廠未必有資源和耐心去補這些課。
對此,百度AI產品創新業務負責人薛蘇在同《降噪NoNoise》交流時的觀點,或許代表了大廠們的普遍心態,“我們的產品偏向超級助手,強調快、強,但是不會那麼深,而且也不應該那麼深,那是垂類產品要做的事情。我們打造的還是通用產品,滿足通用需求或者滿足80%需求,這就夠了。”
做深幾乎是垂類產品應對大廠攻勢的唯一救生艇。美圖創始人吳欣鴻此前受訪時表示,未來會逐漸地優勝劣汰,所以美圖還要在影像與設計賽道繼續更垂直、更深,才能“守住陣地”。這個深,既有產品和技術的足夠好,也有認知層面的比別人更深。
▲圖源:美圖秀秀的“電子才藝”功能
換言之,無論是做超級應用,還是聚焦單一領域的細分需求,能解決用戶痛點的產品纔是好應用。莊明浩認爲,今天在AI時代,場景-技術-產品的結合可能是難點,“大模型本身的技術邊界其實在逐漸清晰,而從場景到產品,恰恰應該是古典互聯網人的經驗所在。”
據我們瞭解,目前國內多家頭部教育公司的產品都在加快功能擴展和升級,以提升吸引力,這未嘗不是面對大廠壓力下的防禦性措施。
在海外,垂類軟件標杆Zoom的理念也在悄悄轉變。其創始人袁徵此前推崇的是專注,“不要添加太多功能,如果你能專注於開發一個功能,就不要專注於兩個,就專注於一個並且把它做得非常好。”但在今年3月,Zoom發佈了全平臺AI Agent產品,從視頻會議工具轉向“AI驅動的工作平臺”。很明顯,面對AI浪潮和大廠衝擊,Zoom也開始圍繞辦公場景做疊加,儘管是以相對剋制的方式。
▲圖源:ZOOM
對於正在發生的流量競爭,薛蘇屬於樂觀派,他認爲,AI的世界足夠大,目前來看大家都有空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