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發佈上市後首份年報,“AI製藥第一股”2024年仍虧損逾15億元

媒體滾動
04-08

2024年晶泰科技稱提前達成聯交所對已商業化公司2.5億港元的收入門檻要求。

4月7日,國內“AI製藥第一股”晶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泰科技”)發佈2024年年報,這也是公司上市後首份年報。

研發開支同比收縮

此前3月28日發佈年度業績公告後,晶泰科技宣佈將“脫P”消息。公司稱,已獲聯交所批准,公司將不再被視爲未商業化公司,公司股份將以新英文股份簡稱“XTALPI”及中文股份簡稱“晶泰控股”於聯交所買賣,取代現有簡稱“XTALPI-P”和“晶泰控股-P”,自2025年4月9日上午九時正起生效。

2024年6月,晶泰控股-P(02228.HK)作爲第一家根據上市規則第18C章的特專科技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上市。3月28日,晶泰科技發佈年度業績公告,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由此提前達成聯交所對已商業化公司2.5億港元的收入門檻要求。

然而公司虧損的狀態仍未改變,2024年晶泰科技經調整淨虧損近4.57億元,同比收窄12.5%。如果不考慮調整項,公司2024年虧損15.15億元。高額的研發投入是重要虧損原因,2024年晶泰科技發生研發開支4.18億元,同比減少13%。公司對減少原因解釋稱,系技術平臺能力的增強和研發活動效率的提高,以及在驗證某些研發平臺能力後耗材減少導致的樣品材料成本下降。

不難發現,晶泰科技過去一年錄得的營收和虧損規模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即便收入高增、研發開支同比減少,何時盈利看起來仍未可知。與此同時,頂着國內“AI製藥第一股”的光環上市至今快一年的時間,晶泰科技和“AI製藥”的關係卻顯得越來越遠。

藥物發現業務收入增速更慢

在官方介紹中,晶泰科技將其自身定位爲基於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賦能和機器人驅動的創新型研發平臺,公司爲客戶提供包括固態研發服務、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XtalPi研發解決方案等在內的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以及藥物發現解決方案。

據華創證券研報,這裏的固態研發服務包括計算服務、溼實驗室實驗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可以看成是對客戶化合物合成流程的優化,藉助自動化機器人實現更高通量的反應條件篩選和優化。

2024年,晶泰科技的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和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分別貢獻了1.63億元和1.04億元的收入。其中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收入2024年較2023年同比增加了87.8%,明顯高於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收入同期18.2%的增幅

對於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收入的顯著增加,晶泰科技解釋稱,主要由於XtalPi研發解決方案(如中藥及電解質機器人解決方案)的大幅增長推動了收入的強勁增長,以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產生的收入增加所致,略微由固態研發服務產生的收入減少所抵銷。

值得注意的是,就有公開數據的近幾年的情況看,和2024年一樣,晶泰科技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此前的年收入增長也快於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據招股書,2021年到2023年間,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收入按49.3%的CAGR增長,而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收入按92.3%的CAGR增長。

或許正是這一差異,讓存在商業化壓力的晶泰科技向製藥以外的領域持續拓展。2024年8月,晶泰科技宣佈與協鑫集團有限公司簽訂爲期5年的戰略研發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多種新能源材料領域的AI大模型,優化鈣鈦礦等新能源新材料,總合作金額約10億元,受到廣泛關注。2024年11月,晶泰科技公告與一間印尼的領先金融服務公司SMMA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以在東南亞的人工智能及自動化領域進行合作。

2024年12月,晶泰科技公告更改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其中英文名稱由“QuantumPharm Inc.”更改爲“XtalPi Holdings Limited”,名稱不再與醫藥相關。據2024年年報,晶泰科技在2025年還加碼碳基材料、超級塑料領域的投入。

按公司的業務介紹,“我們採用基於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計算、人工智能、高性能雲計算以及可擴展及標準化的機器人自動化相結合的方式,爲製藥及材料科學(包括農業技術、能源及新型化學品以及化妝品)等產業的全球和國內公司提供藥物及材料科學研發解決方案及服務”,未來落地的業務領域或持續增加。

AI製藥發展仍面臨挑戰

銀柿財經注意到,晶泰科技的系列動作背後是AI製藥目前發展面臨的挑戰。起初,AI製藥因被認爲能解決新藥研發的“雙十定律”困境被寄予厚望。據海通證券研報,通常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從研發到營銷的完整的創新藥物開發過程,及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

AI製藥是以醫藥大數據爲基礎,通過運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AI技術模擬和加速實驗,對藥物靶點、結構、化合物等進行快速分析,以優化藥物研發環節的技術手段。海通證券指出,相較於傳統藥物研發,AI技術能將藥物發現、臨牀前研究的時間縮短近40%,將臨牀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從12%提高到約14%。

然而目前即便在全球範圍內,AI製藥企業的商業化進程也並不順利。據華創證券研報,目前AI製藥的商業模式主要有AI+SaaS、AI+CRO、AI+Biotech這三種,AI+SaaS主要提供AI輔助藥物開發軟件服務平臺,國內選擇這種商業模式的企業較少。

AI+Biotech以自主研發、對外授權或合作方式推進自研藥物管線上市,利用AI技術賦能藥物研發,寄希望於AI製藥帶來的效率突破。AI+CRO通過技術服務外包方式與下游共同推進管線並獲得服務收入,更聚焦於產業賦能。

晶泰科技被認爲是AI+CRO的典型代表。然而華創證券指出,目前AI製藥未有商業化產品上市,客戶還在探索嘗試階段,投入不會很大,外包給AI+CRO的訂單金額相對有限。

此次晶泰科技在3月28日盤後發佈年度業績後,股價連續多個交易日下跌,在4月7日創下2025年以來的新低3.94港元/股。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