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數讀社
3月的最後一天,小米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一場嚴重車禍,一次失敗的公關聲明,讓小米遭遇了造車以來最嚴重的輿論危機。
雷軍的出面回應讓這起事件得到了短暫的平息。但對於智駕安全問題的關注纔剛剛開始。
從2023年下半年起,智駕快速發展,今年二月,比亞迪發起“智駕平權”,智駕裝車進入快速爆發期。
新技術的商用,註定會伴隨着曲折和坎坷,與其說小米是個體偶然事件,不如說這是過去智駕安全焦慮的集中爆發。
狂奔的國產新能源,安全問題正在受到更廣泛的關注,壓力與質疑如影隨形。
特斯拉跌至第六
通常而言,第一季度是車企的銷量淡季,多數車企的銷量都會有明顯下滑。從3月開始,新能源車企的銷量開始逐月攀升。
去年的以舊換新政策延續到今年,3月,各地陸續出臺政策,進一步支持和鼓勵汽車消費。中辦、國辦發文表示,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延伸汽車消費鏈條。中汽協也於3月啓動了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推薦目錄申報。截至3月底,全國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合計超過150萬份。
政策上的利好最終帶來的是銷量表現的提升。
按照同比數據,目前披露銷量數據的14家車企中,絕大多數環比呈現增長;除了賽力斯,其他全部實現同比增長。
按照平均數計算,平均銷量達到了71599臺,同比增加了約2萬臺。比1月和2月也有大幅度提升。按照中位數測算,車輛銷量的中位數達到35378臺,也比同期增加了超過6000臺。
國產車企的狂奔速度,已經將特斯拉壓制到中游。根據特斯拉公佈的數據,其一季度在華銷量13.72萬臺,按照總量對比,已經被吉利、上汽、長安、奇瑞超過。平均每月4.6萬臺的銷量,很快就要被理想、小鵬和零跑超越。
目前,公佈銷量的車企基本固定在13-14家,未來或許還會有1-2家被淘汰出局,“上岸”車企的名單已經基本框定。
由於比亞迪銷量太高,會拉高平均數,因此,中位數更能代表上岸的門檻。如果長期低於中位數,並且偏離值過高,那麼其面臨的淘汰壓力會非常大。目前來看,北汽和蔚來的壓力可能是最大的。
19大品牌月銷破萬
按照品牌來計算,3月有25個品牌公佈了銷量,雖然在整體銷量上無法與去年四季度相比,但品牌的整體勢能較強。
25個品牌中,有19個品牌月銷過萬,只比最巔峯的12月少兩個品牌,與去年10、11月基本持平。月銷超過3萬的品牌,本月有7個,與去年9月持平。
25個品牌基本都實現了環比增長,唯獨賽力斯出現了下滑。同比數據看,馬太效應依然在延續,月銷超過3萬的品牌,排名或許有變動,但基本都是老面孔,並且同比環比均保持增長。吉利銀河、零跑、小鵬是表現最強勢的品牌,實現了翻番式增長。
月銷較低的品牌,同比增速較高的情況反而出現較少。比如長城歐拉、蔚來、比亞迪仰望,同比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銷量下滑。
25家品牌的銷量中位數達到14268臺,除了高端品牌,月銷仍然無法過萬的品牌,可能會面臨持續下行的壓力。
今年年初,16個車企或者品牌公佈了銷量目標,由於華爲鴻蒙未公佈銷量,本月能夠看到15家車企的目標完成情況。
一季度的銷量通常不會太亮眼,因此,多數車企的進度都會滯後。小鵬是表現最亮眼的車企,三個月完成了目標的27%,進度非常樂觀。
除了小鵬,吉利、小米的進度也都超過了20%;長安、比亞迪、零跑的進度也都非常樂觀。與之相比,智己、蔚來、廣汽埃安、長安阿維塔的進度較爲滯後,後期的壓力巨大。
智駕安全問題頻發
3月最大的熱點,當屬智駕。
智能駕駛的熱潮從2023年下半年就已開啓,長時間來,華爲和小鵬是這個賽道的第一梯隊。特別是華爲,其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系統,配合華爲的高端化品牌形象,展現了強大的競爭力。
不過,追趕者的勢頭越來越猛烈。
比亞迪在2月打出“智駕平權”牌。王傳福在智能化戰略發佈會上宣佈,比亞迪全系車型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10萬級以上全系標配,10萬以下多數搭載。幾乎是一夜之間把智駕打到了“白菜價”。
3月,理想又成爲了新的攪局者。理想對自研汽車操作系統“理想星環OS”開源。據其介紹,理想汽車自2021年啓動OS研發以來,已構建起”三橫三縱”技術矩陣:橫向覆蓋智能駕駛、整車控制、智能座艙。
智能駕駛正在向着低價、全面覆蓋的方向快速進發。這個過程中,關於智駕安全的問題開始頻頻出現。
1月,智界S7在智能駕駛狀態下發生事故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鴻蒙在3月進行回應,強調“智駕失控”並不屬實。
2月,湖南長沙M9出現失火事件,鴻蒙回應表示,車輛電池包未起火、未燃燒。
3月,青銀高速上,一輛極氪7X在開啓智駕後突然撞向護欄,極氪歸咎於駕駛員取眼鏡導致方向盤失控。
同月,一輛極氪009MPV在高速行駛中失控,連續撞擊道路中央金屬護欄後迅速起火,極氪官方聲明,起火原因初步歸因於“連續碰撞”,但未明確電池系統是否存在缺陷。
到3月底,一輛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安徽樅陽段發生碰撞後起火,事故造成3人身亡。主流品牌相繼出現問題,將智駕安全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長久以來,安全事故一直都在發生,只不過被高速狂奔的狀態所掩蓋。如今,隨着新能源車滲透率越來越高,安全問題愈發受到關注,安全事件會進一步放大,車企的安全保障真正匹配得上宣傳。
月初,工信部就要求駕駛員未規範使用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系統應具備禁止激活相應功能等限制策略。此外,兩部門發文要求,組合駕駛輔助系統車輛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應24小時內提交事故信息。
一系列事故,預示着智駕安全問題需要有一個解決方案,甚至是從政策端,對智駕技術宣傳、駕駛規範等方面給予足夠的規範。
出海:比亞迪站到第一梯隊
出海仍然是車企的主要工作。
今年以來,比亞迪成爲最亮眼的企業。3月,其海外銷量達到了72407臺,歷史上首次站上7萬臺。這三個月,比亞迪每個月都在創造歷史新高。
除了比亞迪,奇瑞和上汽依然是出海車企中的第一梯隊。兩者出口均超過了8萬臺。吉利和長城則是中規中矩,銷量不足4萬臺。
3月,車企的海外動作依然密集。比亞迪正式進入哈薩克斯坦市場,首批投放市場的車型包括旗艦純電轎車漢EV和宋PLUS EV、DM-i。截至目前,比亞迪已進入中亞地區3個國家。比亞迪旗下的騰勢D9車型在馬來西亞上市。
奇瑞方面,其在捷克推出OMODA 5和JAECOO 7車型等四款新車。奇瑞將通過與當地代理商合作,構建銷售與服務網絡,預計到2025年底在捷克設立近30家銷售網點。
上汽方面,旗下智己汽車海外版IM6在泰國上市。
新勢力方面,雖然在國內市場節節敗退,哪吒汽車在海外的步伐沒有停止。3月20日,哪吒汽車在泰國與當地供應商及金融機構簽署四項重要協議,獲100億泰銖(約21.5億元人民幣)授信。
小鵬汽車則是宣佈進入波蘭、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市場,旗下小鵬P7、小鵬G9、小鵬G6計劃於2025年第二季度開啓銷售。同時,小鵬汽車分別與汽車分銷企業Inchcape、歐洲經銷商Hedin集團簽署官方代理合作協議。2月起,小鵬汽車提速全球化進程,計劃2025年覆蓋60個國家和地區,2027年劍指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2033年實現半數銷量來自海外。
國內的市場競爭,格局即將固定,車企在全球的競爭大幕正在拉開。
換帥、配售,最後的衝刺
目前看,車企競爭格局正在趨向穩固,競爭的門檻變得越來越高,想要不被淘汰,或者佔據更有利的市場份額,這可能是最後的時間窗口。
3月,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退休,這是一號位級別的人事調整。按照廣汽的安排,古惠南退休後,廣汽埃安暫不再設總經理職位。對於正處在掙扎期的埃安,古惠南的退休,以及總經理的缺失,可能意味着接下來的持續掙扎。
北汽藍谷也完成了換帥,原總經理張國富升任董事長,原副總經理劉觀橋升任總經理。兩人的人事變動去年7月已經發生,不到一年內,兩人已經成爲公司的新任高管領導團隊。
除了人事調整,配售募資也是本月的主基調。
3月11日,比亞迪配完成配售,公司成功按335.2港元配售價,配發及發行合共1.298億股新H股,扣除佣金和估計費用後的配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爲433.83億港元。
同月,小米的配售也順利完成,此次小米合計配售8億股,籌資淨額約爲425億港元。
蔚來也閃電完成了配售,不過配售金額遠低於比亞迪和小米。蔚來發行價爲每股29.46港元,募集資金40.3億港元。
在資本市場上,趁股價較高時配售,是募資的有力舉措。這會爲接下來的業務擴張和研發投資提供更堅實的基礎。配售募資,可能是爲了最後的份額競爭做儲備,車企競爭可能會繼續升級。
米小理零:新王上位,新勢力大亂鬥
如果說3月新勢力最大的變化,恐怕就是銷量冠軍的異主。
零跑汽車交付37095臺,超越理想的36674臺,成爲新勢力中銷量表現最好的車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零跑銷量直線躥升,接連創造歷史新高。零跑的亮眼表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強勢的性價比策略。
3月,零跑發佈了B10車型,售價定到了10.98萬-13.98萬元。官方表示,這臺車搭載“同級唯一”激光雷達 + 8650 芯片的智能駕駛方案,可實現高速及城區自動領航輔助;智能座艙將採用 8295 芯片,語音助手接入雲端大模型。
在用戶端,零跑已經成爲“理想平替”,這不但是對其性價比的肯定,也是對其產品能力的認可。能夠超越理想,成爲新能源車企的銷量第一,說明零跑戰略路線的成功。
小鵬也同樣通過性價比款獲得了積極的結果。小鵬是2月新勢力的銷量冠軍。3月,小鵬銷量33205臺,其中,低價車型Mona M03連續4個月交付超1.5萬臺,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Mona M03徹底扭轉了小鵬的局面。
小鵬直接規劃了5款增程車型,包含轎車與SUV。並且計劃2026年量產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銷量大幅改善扭轉了小鵬的局面,小鵬重新回到了新勢力前列。
理想則是受困於產品線問題。目前,理想只有SUV一種車型,也只有增程一種模式。實際上並不利於理想的銷量提升。按照規劃,理想汽車的純電車型i8和i6將於2025年陸續上市。i8定位爲6座中大型純電SUV,i6則是大五座純電SUV。
這可能是理想豐富產品線的重要舉措。不過,吸收了當初MEGA的失誤,理想對純電車型的銷量預期非常剋制,只定下了5萬臺銷量目標。基本盤紮實,理想可能並不需要爲銷量過於焦慮。但由於產品線依然比較集中,理想也很難取得新的突破。
在所有新勢力中,小米可能是最爲特殊的存在。3月,小米明顯提升了產能,其交付量超過2.9萬臺,已經算是第一梯隊。
小米現階段完全不擔心銷量,小米SU7 Ultra於3月2日起陸續交付,開售2小時大定超1萬臺,足以見得其產品的市場號召力。小米汽車的月交付數據更多取決於產能而非銷售數量。按照計劃,小米首款SUV即將面世,如果產能拉滿,小米可能會迅速衝上新勢力第一。
不過,小米目前仍然存在短板,特別是智駕。2月底,Xiaomi HAD端到端全場景智能駕駛,已開啓陸續全量推送。僅僅一個月,關於小米的安全事件就頻頻曝出。這一系列安全事件需要妥善解決,否則最終會影響小米的品牌形象,影響接下來的銷量。
鴻蒙:消失的戰報
進入4月,鴻蒙智行遲遲不公佈銷量數據,一直到4月3日,只是宣佈其連續3個月中國純電車型保值率第一。
華爲的號召力足夠。36.8萬元起的問界M8,預售12小時小訂超28000臺。47.8萬元起的問界M9 2025款預售12小時小訂超13500臺。餘承東直言,這兩個車型的訂單遠超預期。
今年以來,又有多家車企選擇與華爲深度合作。上汽與華爲合作的“尚界”即將登場。預計於4月10日發佈,首款車型將會是上汽的存量車型優化而來。廣汽與華爲的合作也在穩步推進。
此外,寶馬與華爲合作,將開發鴻蒙智能應用,合作的車企已經延伸到國外車企。
然而,3月鴻蒙的銷量可能並沒有特別樂觀。
其中,按照賽力斯公佈的產銷數據,以問界爲主的賽力斯汽車,3月銷量只有18805臺,連續三個月未能突破2萬臺。智界方面,其3月銷量只有10005臺,與2月基本持平。這兩個主力車型的表現只能算差強人意,鴻蒙智行正在面臨考驗。
最大的困境可能還是源自比亞迪的“智駕平權”,以及3月發佈的“兆瓦閃充”技術,後者5分鐘能夠充電407公里,最高充電電壓1000V。在三電和智駕方面對華爲的優勢技術形成了衝擊。
餘承東曾在比亞迪發佈會後發微博稱,“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這番言論似乎暗指比亞迪。
當10萬元左右的車型能夠裝載智駕,動輒30-50萬的車型,就很難依靠智駕體現出“高端感”。鴻蒙智行正在面臨新課題。
蔚來:節衣縮食、避免淘汰
蔚來在3月開始了密集發聲。
李斌多次對外進行溝通,重點圍繞在盈利等方面。李斌坦言,蔚來在落地、管理、成本控制、投資回報方面確實做得不夠精細。蔚來智能化、換電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但傳播的不夠好。蔚來已經全面推行CBU機制(基本經營單元)的管理措施,預計今年第四季度盈利。
3月,蔚來交付量只有15039臺,雖然已經算是有所提升,但與競爭對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主品牌依然沒有特別明顯的起色,銷量剛剛過萬。低價車型樂道L60同樣表現不好,3月銷量只有4820臺,重複了主品牌車型的銷量趨勢。
過去幾年間,蔚來已經虧損超過千億,若非李斌強大的融資能力,蔚來可能撐不到今天。而如今,在競爭的關鍵階段,蔚來卻不能大肆投錢或者持續虧損,經營壓力陡增。
目前看,蔚來還有最後一張牌——螢火蟲,這款車型預計4月19日上市,這是更爲低價的品牌,承擔着銷量的重要任務。
蔚來的機會窗口正在被逐漸關上,真正的挑戰就是在今年。
廣汽埃安:高端化困境
埃安曾經是新能源品牌中極爲強勢的品牌,但最近幾年,銷量始終無法進一步突破。
3月,埃安銷量34082臺,雖然超過小鵬,但是低於理想、零跑。從誕生開始,埃安就與網約車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最初是埃安的基本盤,如今卻成爲品牌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
埃安嘗試過高端化,比如埃安LX Plus車型,售價最低達到28.66萬元。但是顯然,這不足以讓埃安建立高端化的認知。
3月18日,廣汽集團投資設立新公司華望汽車,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也將在不久公佈。廣汽選擇擁抱華爲,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透露,雙方合作的華望汽車項目,將主要面向30萬級高端客戶,詳細的產品定義、產品定位主要由華爲主導。
這是廣汽高端化的重要探索,藉由華爲的高端化品牌,廣汽或許能夠建立高端化品牌。這也意味着,埃安的品牌定位和戰略處境,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積極的一面在於,埃安依然是網約車車主非常青睞的品牌,這保證了產品的銷量底線,但消極的一面同樣明顯,埃安的高端化之路可能會異常艱難。
哪吒:鹹魚翻身困境重重
哪吒終於在本月迎來了積極的消息。
3月25日,哪吒汽車與國內134家核心供應商達成超過20億元的債轉股協議,爲復工復產做準備。
據多家媒體報道,哪吒汽車向供應商提供的化債方案是,供應商70%的債權將轉化爲哪吒汽車母公司合衆汽車層面的股權,剩餘30%的債權則將作爲無息留債以現金方式分期清償;債權平均分爲15期,今年5月開始按每月1期的支付進度進行清償。
這意味着,哪吒可能不會像威馬、極越那般戛然而止,還有鹹魚翻身的可能性。
但鹹魚翻身只限於可能性,在債轉股協議消息披露的同時,傳出哪吒首席技術官(CTO)戴大力、智能駕駛業務負責人王俊平離職的消息。
目前,銷量穩定過萬都不一定能擠到最後的“船”上,哪吒即便能緩過來,可能也很難再躋身主流。
這或許就是當前車企競爭的現狀,競爭門檻極高,一旦掉隊,可能永遠沒有翻身之日。車企的容錯率也極低,競爭已經是白熱化。這個過程涉及到產品、品牌,也涉及到智駕、三電,還涉及到國內海外兩大市場,競爭是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綜合比拼。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