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有“隱情”

虎嗅網
04-08

2025年3月29日,長城汽車(SH:601663.SH;HK:02333)披露了《2024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長城汽車銷量僅增0.37%,營收卻增長16.7%、達2202億;歸母淨利潤127億、同比增長80.8%。

截至2025年4月3收盤,長城汽車市值2142億,市盈率17倍(港股PE僅8,5倍),估值在A股車企中墊底。說明投資者對長城汽車的靚麗業績認可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入瞭解,擔心有“隱情”。

營收“暴起”

2016年長城汽車營收986億、同比增長30%;2017年勉強突破“千億大關”後連續回落,2019年營收962億、低於2016年。

2021年長城汽車營收增速陡然提高到32%、達到1364億;2022年營收1374億、增速僅0.7%;

2023年、2024年,營收連續“兩位數增長”,2024年突破2000億、同比增長16.7%。

若以2020年營收爲基準,2021年、2022年營收指數分別爲132、133;2023年“暴起”至168,2024年達196。

長城汽車將營收分爲整車銷售、零售部兩大部分。2019年以前,整車銷售佔比超過90%。2020年以來呈緩慢下降。2024年整車、零售件銷售收入分別爲1755億、267億,整車業務佔比降至86.8%。

銷量徘徊

1)100萬有“粘性”

2016年,長城汽車銷量達106.9萬輛(同比增長26.4%);2020年銷量達111.6萬輛,4年累計增長4.4%(較2016年)。

2021年,長城汽車銷量突進至128萬輛;2024年銷量爲123.5萬輛,銷量指數爲111(以2020年銷量爲基準)。

“100萬”似乎有“粘性”,把長城汽車“粘”了9年(從2016年~2024年)。

2024年長城汽車營收相當於2020年的196%,而銷量僅比2020年增長了11%。在盛行“價格戰“的中國汽車市場,長城汽車屬於“異類”。

2)產品結構的兩個特點

重度依賴SUV:

年銷量超100萬的車企中,長城汽車是罕見的“單打一”:

2020年,SUV銷量82.9萬輛、佔比74.3%;皮卡銷量22.9萬輛、佔比20.5%;

2021年,SUV銷量增至90.7萬輛、佔比70.9%;皮卡銷量23.7萬輛、佔比降至18.5%;

2022年,SUV銷量降至76.2萬輛、佔比71.8%;皮卡銷量19.6萬輛、佔比仍爲18.5%;

2023年,SUV銷量回升至91.6萬輛、佔比74.5%;皮卡銷量20.1萬輛、佔比降至16.4%;

2024年,SUV銷量提高到98.9萬輛、佔比80.1%;皮卡銷量降至17.5萬輛、佔比14.2%;

轎車及其他車型一直沒做起來,皮卡銷量下滑速度比SUV更快,長城汽車對SUV的依賴更重了。

出海大獲成功

2020年,內銷104.6萬輛;出口6.8萬輛、佔比僅爲6.2%;

2021年,內銷114.1萬輛:出口14萬輛、佔比提高到10.9%;

2022年,內銷跌破90萬輛:出口17.2萬輛、佔比提高到16.2%;

2023年,內銷回小幅回升到91.6萬輛:出口31.4萬輛、佔比達25.5%;

2024年,大幅回落至78萬輛;出口45.4萬輛、佔比進一步增至36.8%;

在中國市場銷量逆勢下降,幸得出海業務“救駕”。

長城汽車出口的第一目標地是俄羅斯。2024年,“俄羅斯哈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營收達192億、淨利潤13.4億、淨利潤率7%。

出海業務貢獻四成毛利潤

1)內銷、出口哪個更賺錢

2014年,長城SUV銷量達52.3萬輛,其中哈弗H6銷量同比增長47.2%;整車價格、成本分別爲8.1萬、5.8萬,單車毛利潤2.26萬元、毛利潤率高達27.9%;

隨後幾年,長城汽車銷量與售價同時增長,到2017年分別達到106萬輛(其中SUV92.4萬輛),不過單車毛利潤降至1.6萬元、毛利潤率17.8%;

2021年起,長城汽車出現兩個變化:一是產品結構優化、單車價格上揚;二是出口量顯著增加。

2021年,內銷單車價格、成本分別爲10.3萬、8.6萬(此爲估算,因分子含國內零配件收入),毛利潤率16.6%;出口單價、成本分別爲11.4萬、9.9萬(此爲估算,因分子含海外零配件收入),毛利潤率12.7%;

2022年,內銷單車價格、成本分別爲12.2萬、10.1萬,毛利潤率17.4%;出口單價、成本分別爲14.7萬、11.2萬,毛利潤率24.2%;

2023年,內銷單車價格、成本分別爲12.9萬、10.9萬,毛利潤率15.5%;出口單價、成本分別爲16.9萬、12.5萬,毛利潤率高達26%;

2024年,內銷單車價格、成本分別爲15.2萬、12.2萬,毛利潤率19.9%;出口單價、成本分別爲17.8萬、14.5萬,毛利潤率18.8%;

長城披露的數據可以消除一個誤解:中國車在海外賣得很貴,利潤非常高。

雖然海外消費者付出不菲的價格,但扣除運費、關稅、經銷商利潤,國內車企所獲毛利潤率僅比內銷高几個百分點,甚至出現倒掛(既出口毛利潤率更低)。

2)海外業務貢獻四成毛利潤

出口對汽車業務毛利潤的貢獻取決於銷量佔比、價格和毛利潤率:

2020年,出口銷量佔比爲6.2%,但毛利潤率僅5.1%,因此對長城汽車業務貢獻率不到2%;

2021年, 出口銷量佔比提高到10.9%,毛利潤率提高到12.7%,對長城汽車業務貢獻率達到9.4%;

2022年, 出口銷量佔比提高到16.2%,毛利潤率提高到24.2%,對長城汽車業務貢獻率達到24%;

2023年, 出口銷量佔比提高到25.5%,毛利潤率達26%,對長城汽車業務貢獻率躍升至40%;

2024年, 出口銷量佔比提高到36.8%,但毛利潤率回升至18.8%,對長城汽車業務貢獻率降至39%;

3)毛利潤四年翻番

2020年,長城汽車銷售業務毛利潤144億、毛利潤率15.6%;

2022年,汽車銷售毛利潤達229億、毛利潤指數159(以2020年毛利潤爲基準);

2024年,汽車銷售毛利潤342億、毛利潤指數237。

長城汽車有兩點值得表揚:

一是國內單車價格不降反升,雖然犧牲了市場份額,但保住了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卷價格;

二是沒有用“低質低價”、國內賣不出去的爛貨搶海外市場,損害中國產品聲譽。

2024年,出口業務毛利潤率下降與海外經營環境(特別是俄羅斯)有關。但由於長城出海之路走得紮實,受到衝擊相對比較小。

繞不過的新能源車

2017年,長城汽車首次披露新能源車銷量爲2718輛,佔總銷量的0.3%;銷售收入2.43億、補貼1.1億,佔比45.2%。

直到2020年,長城汽車新能源車銷量才首次突破5%;2021年達到10.9%;2022年提高到11.3%;2023年突破20%;2024年達到26.1%。

下圖是長城汽車過往十三個季度新能源車銷量。可以看到:

2022年各季,長城汽車不溫不火,滲透率保持在12%一線;

2023年,從Q2開始,新能源車銷量逐季增長,Q4達到9.2萬輛、滲透率25%;

2024年低開,Q1新能源車銷量不到6萬;Q2、Q3增速並不搶眼;Q4強勁增長20.4%、銷量達11萬,滲透率29%;

2025年Q1,新能源車銷量再次回落到6.3萬輛,滲透率24.4%。

2025年Q1,長城汽車新能源車銷量居比亞迪特斯拉、吉利、小鵬、理想、零跑、小米之後,勉強算“第二梯隊”;蔚來、問界跌入“第三梯隊”。

盈利能力強的幾個原因

1)毛利潤較高、費用控制較好

藍色拆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樁代表費用(率),藍色淹沒彩色才能獲得經營利潤。

近年來,長城汽車毛利潤單邊上揚,連續創出新高:

2020年,毛利潤178億(其中整車銷售毛利潤144億)、毛利潤率17.2%;

2021年,毛利潤220億(其中整車銷售毛利潤181億)、毛利潤率16.1%;

2022年,毛利潤266億(其中整車銷售毛利潤229億)、毛利潤率19.4%;

2023年,毛利潤314億(其中整車銷售毛利潤282億)、毛利潤率18.2%;

2024年,毛利潤394億(其中整車銷售毛利潤342億)、毛利潤率19.5%;

重點看下研發投入:

2020年,長城汽車研發投入52億,資本化率55.8%,本期研發費用31億;

2021年,研發投入增至91億、資本化率64%,本期研發費用45億;

2022年,研發投入衝高到122億、資本化率62.5%,本期研發費用64億;

2023年,研發投入回落至110億、資本化率54.2%,本期研發費用81億;

2024年,研發投入進一步回落至104億、資本化率49.6%,本期研發費用93億;

將百億研發投入半數資本化,本期研發費用仍接近百億,原因是以往資本化形成的無形資產(非專利技術)攤銷超過40億。

2)產能利用率高

2024年,長城汽車產量120.8萬輛,產能124萬輛/年(按雙班16小時計算),產能利用率達97.4%。若按單班計算,產能利用率接近200%!

截至2024年末,長城汽車在建工程賬面值不到40億,其中整車項目約28億。

3)折舊負擔低

2024年初(也就是2023年末),長城汽車機器設備賬面值爲125.5億(原值311.5億、累計折舊184.4億);

2024年內,計提固定資產(機器設備)折舊23.6億,相當於機器設備年初賬面值的18.8%。

長城汽車盈利祕訣可以概況爲“三不”:

不打價格戰,保利潤不保市場份額;

不冒進,不論出海、新能源車,都穩紮穩打;

不“亂花錢”、能省則省——產能利潤率拉滿也不急於擴張、研發投入資本化“失靈”就減小投入、折舊能少提就少提;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