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地產八卦
當金科股份實控人黃紅雲因信披違規被立案調查的消息傳出時,很多員工並不感到意外。作爲曾經的“西南王”,這家房企的坍塌早有徵兆:持續擴大的虧損、不斷攀升的負債、反覆延期的薪資,以及管理層那些看似“積極”卻從未兌現的承諾。在這場危機中,數據早已寫下結局,而員工、投資者和購房者,不過是這場數字遊戲的犧牲品。
翻開金科股份的財報,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2019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從677億元微增至633億元(+6.8%),但淨利潤卻從40億元驟降至-240億元,五年累計虧損超300億元。更諷刺的是,2021年公司尚有36億元盈利,但2022年直接轉虧95億元,2023年僅上半年虧損已達240億元,遠超融創中國(2022年虧損80億元)、綠地控股(2022年虧損70億元)和華夏幸福(2021年虧損60億元)的全年虧損總和。這種“增收不增利”的魔咒背後,是毛利率從25%跌至10%的殘酷現實。2023年行業平均毛利率約爲15%(克而瑞數據),而金科股份的盈利空間已被壓縮至行業平均水平的2/3。
截至2023年末,金科股份總負債高達3127億元,資產負債率92.5%,遠超行業80%的警戒線。其中短期債務(一年內到期)達1400億元,而賬面現金僅42億元,短債覆蓋倍數不足0.1倍(行業均值約0.5倍)。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遊戲早已難以爲繼:2023年公司融資現金流僅46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卻淨流出87億元,資金缺口高達140億元。更值得警惕的是,2023年公司利息費用高達65億元,資產減值計提220億元(其中存貨跌價損失佔比60%),兩項合計吞噬了超過280億元的利潤,相當於同期虧損額的120%。此外,2023年末公司流動負債中,應付賬款及票據達758億元,較2022年增長23%,供應商信任危機已顯露無疑。
財務危機直接衝擊員工生存。2019年公司尚有3萬員工,2020年降至2.6萬人,2021年進一步減至2.2萬人,2022年裁員幅度達30%至1.7萬人,2023年末僅剩1.5萬人,五年累計裁員1.5萬人,裁員幅度達50%。但人力成本的壓縮並未緩解流動性危機:自2023年9月起,公司開始拖欠薪資,至今仍有60%的員工未拿到全額工資。以重慶總部爲例,2023年人均薪酬較2022年下降40%,區域公司員工甚至遭遇“停薪留職”。據第三方機構統計,2023年房地產行業平均薪酬下降15%,而金科股份降幅遠超行業均值。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層員工透露:“以前說降薪是‘共渡難關’,現在連基本工資都發不出,誰還相信管理層畫的大餅?”
翻閱年報不難發現,金科股份在信息披露與財務處理上疑點重重。2021年僅計提12億元減值損失,2023年卻一次性“洗澡”220億元;2022年因股票質押爆倉導致實控人持股比例變動,遲至2023年4月才補充披露,信息披露滯後超10個月。這種對監管規則的漠視,最終換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更諷刺的是,2023年公司年報中仍宣稱“經營狀況持續改善”,但同期卻因債務糾紛被法院凍結資產超30億元,涉及項目公司47家。根據《證券日報》報道,2023年公司因信息披露違規被深交所出具警示函3次,監管壓力持續升級。
在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的背景下,金科股份的危機更具系統性。2023年公司計劃交付8.5萬套房源,實際僅完成5.5萬套,未完成項目中70%因資金問題停工。截至2024年2月,公司重整方案仍未獲債權人通過,年內到期債務超400億元(其中公開市場債券約150億元),而賬面現金僅42億元。對比同行,碧桂園通過債務展期獲得95%債權人支持,融創中國完成境外債務重組,而金科股份的求生之路卻充滿不確定性。據中指研究院數據,2023年TOP100房企銷售總額同比下降17.3%,但金科股份銷售額下降幅度達40%,遠超行業均值。
從五年累計虧損300億元到資產負債率92.5%,從員工欠薪到項目停工,金科股份的危機早已被數據預寫。當管理層沉迷於資本騰挪時,員工在焦慮中等待薪資,購房者在維權中尋求交付,投資者在虧損中追問真相。這場悲劇的根源,或許正如一位前員工所說:“當企業把‘活下去’掛在嘴邊,卻用虧損換規模、用負債賭明天時,結局早已註定。”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