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言Pro
小米SU7事故最新進展是:三位遇難女生家屬已經與小米工作人員見面,其中一家屬微博刪除相關內容、男友清空抖音。安徽省公安廳交管總隊已指導屬地公安機關開展事故調查,事故正調查處理中。
安徽高速電子顯示屏也增加了提醒,“高速路況複雜,勿用智能輔助駕駛”。
雷軍微博在4月1日發聲回應事故後,便沒有再更新,至今已停更4天;雷軍的抖音最後更新是在3月30日,至今已6天。
從在線狀態看,雷軍4月3日,也就是前天還在線,目前是離線狀態。
不少雷軍粉絲髮帖表示想念雷軍:
“不要傷害他”、“快把甜甜的雷總還給我們吧”
“好想他,好想好想他,可惜什麼都幫不上他,本來就是喜歡親力親爲的一個人,更累了”
“你們有需要的時候就找他,現在出了事第一時間所有輿論指向他,這就是人性嗎?”
“進,怕還會有質疑聲,退,後面有千千萬萬的小米員工等着養活,怎麼辦!期待王者歸來!”
不只雷軍,平時在社交平臺活躍的小米集團多位高管也在事故發生後短暫停更:
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4月1日轉發了雷軍的回應後,就沒再更新;
小米集團副總裁、CMO許斐同樣4月1日後沒再更新;
小米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REDMI品牌總經理王騰則每天都在更新;
小米集團總裁、小米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在4月1日後停更了2天,4月4日恢復了更新,發佈了關於小米手機、小米之家日本直營店開業的信息。
短暫的停更代表對遇難者的哀悼,然後恢復更新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出事的是小米汽車,小米手機等其它業務還得正常運營。
有網友在盧偉冰微博下詢問“那雷軍最近還好嗎?”,盧偉冰回應了一顆“♥️”。表面含義可能是謝謝關心的意思。
那麼雷軍什麼時候能恢復更新,小米的營銷模式會發生變化嗎?
作爲公司的最高領導,親力親爲宣傳小米汽車的雷軍,於情於理,停更是必然的。這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其它產品的宣發節奏,短期內發佈新品可能不合適,讓公司其他高管逐漸承擔更多宣發任務是當下之選。
這也是企業家做IP的弊端。雷軍作爲小米品牌核心IP,日常高頻互動塑造了“親民勞模”形象,櫻花樹下的帥照,魅力遠超明星,更是將他塑造成接近於“全民偶像”,魅力值和流量值均達到頂峯。
小米SU7的事故就像急剎車,剎住了雷軍的流量洶湧,暴露了個人IP綁定品牌的風險。
頂級流量之下,受衆有了對雷軍極強的信任感和期待感,一場事故,或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帶來反噬,無論對偶像級IP,還是IP綁定的公司和產品,都會帶來信任缺口,衝擊情感紐帶。
當然事情還沒調查清楚,不能妄下定論對雷軍和小米汽車進行批評。
不敢對小米營銷策略進行指點,如果是其他公司,以下是可能的調整方向:
淡化個人IP依賴,內容轉型
減少CEO作爲唯一形象代言人的曝光頻率,培養更多技術高管或產品團隊作爲品牌觸點,實際上小米已經讓高管團隊全部上網了,甚至在推產品經理。
內容也需要轉型,從“CEO日常”轉向技術解析、安全測試等硬核內容,重建用戶對產品而非個人的信任。例如,公開更多第三方安全認證數據,而非僅靠創始人背書。
重塑安全與技術形象
針對事故中質疑點(如車門鎖死、電池熱管理),主動邀請權威機構參與調查並公開全過程,進行透明化溝通。
加大自研技術投入,尤其在智能駕駛冗餘設計(如激光雷達融合方案)、電池安全冗餘等關鍵領域。
調整流量策略,迴歸產品本質,減少宏大口號
弱化“造神”敘事,減少“挑戰保時捷”“年輕人的第一輛車”等宏大口號,聚焦務實的產品力傳播。
用戶參與改進,將社交媒體評論區從“許願池”轉化爲“安全共創平臺”,例如徵集真實用戶參與場景測試,增強可信度。
對全行業來說,必然要討論“智能輔助駕駛宣傳”的倫理邊界。
智能駕駛要加上輔助二字,要把“敬畏生命”放在第一位,車企需明確輔助駕駛的能力邊界。發佈會上,別隻說“什麼場景可用”,“什麼場景不可用”更要說,字體得更大,別用一行小灰字,避免通過剪輯視頻或話術誤導用戶。
可參考航空業“黑匣子數據公開”模式,建立智駕事故的第三方分析機制。
“速度從多少降到多少”、“提前多少秒提醒接管”纔算輔助駕駛發揮了作用,都得有標準。發生碰撞前1秒讓人接管,算輔助駕駛成功嗎?
以往的案例,車企都會以“輔助駕駛讓你接管了/速度從120降到90了,所以奏效了”和“你在碰撞前1秒主動接管了,所以不是輔助駕駛的責任,算你人爲駕駛”等幾種理由來規避責任,這都是悖論。
在輔助駕駛狀態,眼看着要撞上了,系統還沒反應,馬上人爲接管,還是撞上了,你說是誰的責任?
敬畏生命永遠大於流量博弈,特別是車企,終極價值應是敬畏生命爲理念,產品安全爲根基,其次纔是產品力,而非簡單的流量狂歡。
責任編輯:張恆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