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蔚來旗下子品牌樂道汽車總裁艾鐵成通過官方渠道宣佈離職。
作爲曾公開承諾“銷量未達標即辭職”的蔚來汽車分舵掌舵人,艾鐵成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猶記得2024年廣州車展期間,艾鐵成曾立下“2024年12月單月交付破萬、2025年3月交付破2萬”的軍令狀。
但截至2025年3月,樂道品牌單月交付量僅爲4820輛,季度累計14781輛的成績與目標差距顯著。
顯然,是 “以結果爲導向”的問責機制最終導致了樂道的高層動盪。
然而,艾鐵成的離場並不能立即改善樂道L60銷量持續低迷的現實困境。
樂道品牌還得繼續走下去,它該走向何方?
幾乎所有人都能看清,“樂道換帥”,是李斌鋒刃向內,果斷揮刀的結果,標誌着蔚來從早期強調用戶型企業的柔性文化,向更具狼性的績效文化傾斜。
接下來,樂道品牌進入沈斐時間?
我們先看,爲什麼艾鐵成的接任者是沈斐?
明面上看,沈斐是蔚來汽車各個業務單元中,業績做得最突出的存在。
截至4月1日,作爲蔚來換電網絡的主要構建者,沈斐帶領團隊建成覆蓋全國的3239座換電站與2757座超充站。
這成爲整個蔚來汽車從成立以來,最拿得出手的一項建設成果。
由此,成爲蔚來在差異化競爭中獲取優勢地位的重要砝碼,甚至沒有之一。
就算從“能者多勞”這套最樸素的管理邏輯上看,沈斐成爲新一任樂道總裁也是名正言順的。
然而,在新勢力造車儼然進入深水區的當下,蔚來面對的困頓已經容不下李斌繼續做一個閒散的甩手掌櫃。
其實,從沈斐正式入局樂道開始,有跡象表明樂道已經完成了三方分權的管理體系搭建。
關於樂道的研發、供應鏈、質量部門將向蔚來CEO李斌彙報。
涉及營銷體系相關部門,包括樂道戰略與項目管理部、樂道車型營銷策略部、樂道用戶關係部等,則向蔚來總裁秦立洪彙報。
所以,儘管沈斐擔任了樂道汽車總裁,但他的核心工作只是全面主管樂道銷售工作和區域公司管理。
看起來,沈斐的工作和秦立洪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沒錯,在蔚來公告已經明確指出,新任樂道總裁沈斐向蔚來總裁秦立洪彙報。
其實,當李斌已經親自下場參與樂道管理時,沈斐在如今樂道的核心管理體系中,扮演的是先鋒大將的角色,而非全盤統帥。
真正的樂道統帥已經悄然成爲李斌自己。
當然,這一切可以理解爲是蔚來應對市場競爭加劇的一場適應性調整。
在資本市場對盈利能力的持續施壓之下,李斌親自下場主抓不及預期的樂道品牌具體的經營事務,傳遞出強化執行力、縮短決策鏈條的信號。
而新任樂道總裁沈斐也絕非擺設。他作爲能源體系奠基者,其跨領域被任命更體現蔚來對資源整合與技術協同的重視,暗示樂道正向“效率優先”進化。
而這一結果,與整個蔚來由“用戶型企業的柔性文化向更具狼性的績效文化傾斜”形成邏輯自洽。
現在需要釐清,新一任樂道核心管理層將要面對哪些具體問題呢?
品牌端,定位模糊。
作爲“第二品牌”,迄今爲止,樂道沒有與蔚來主品牌形成清晰的定位之別。
更重要的是,樂道“智能電動家用車”的概念也沒有在用戶建立起來。
首發產品樂道L60既沒有在空間、續航等核心指標上超越競品,也沒有在智能化層面建立差異化的技術標籤,導致消費者認知混亂。
一言蔽之,樂道對內,沒有借上蔚來主品牌的力道;樂道對外,又缺乏單打獨鬥的實力。特別是品牌的自我塑造的能力。
供應鏈端,遭遇效率瓶頸。
樂道L60交付週期長達8-10周,遠高於行業平均4-6周的水平。
事實上,不僅僅是樂道,包括蔚來品牌,過去的3年時間裏,蔚來集團都暴露了在零部件採購、生產排期等環節的協同不足。
渠道端,區域銷售失衡。
目前,樂道約75%的訂單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天天和自家蔚來品牌硬碰硬的內耗。
由此產生了不少兩個品牌用戶彼此不服的人爲製造的矛盾。
所以,樂道不能有效滲透下沉市場,渠道佈局與區域營銷策略失靈的問題亟待解決。
哪裏有坑,就應該把哪裏填平,就是樂道新高層需要直面的工作。
比如,快速完成充換電體系的深度捆綁。
對此,要更大膽,更明確,更直截了當地將樂道的銷售與蔚來能源網絡使用權捆綁,通過“車電分離”模式真實有效地降低購車門檻,刺激需求釋放。
又如,渠道資源整合迫在眉睫。雖然截止3月底,樂道已經完成了450家門店的鋪設,但樂道L60並沒有因此出現明顯的銷量上升。
不是以結果爲導向嗎?
那就說明目前的渠道建設深度不夠,寬度不足。
借力蔚來現有展廳與服務網絡,建立“主品牌+子品牌”協同銷售體系,降低樂道獨立建網的成本壓力。
至於此舉是否影響到了蔚來品牌的成色,其實不足爲慮。
因爲如今最影響蔚來品牌成色的,其實是長期不能實現盈利給品牌帶來的信任不足。
再如,打出定價重構與渠道下沉的組合拳。
樂道L60當前定價區間在20-25萬元,其實與同級別傳統豪華品牌燃油車重疊度較高。
需要通過配置優化或者金融方案調整,真正切入到16-22萬元主流市場之後。
配合三四線城市蔚來換電網絡鋪設成果,以換電模式帶動市場下沉。
如果樂道完成了上述規定動作,銷量或許可以止跌,或許可以實現小幅上升。
但樂道品牌的戰略價值如今已經超越單一產品線,其成敗其實不可迴避的將直接影響蔚來的生存空間。
所以,新一屆樂道核心班子應該看得更長遠一些。
既然樂道的研、產工作已經直接到了李斌手中,且李斌已經徹底迴歸到務實的工作作風,那麼關於產品本身,樂道或許可以做好兩件事。
一是面對L60這款“老車”,樂道需要通過年度改款的方式重新定義產品力。
比如強化L60的舒適性配置。將理想汽車彩電冰箱大沙發直接拿過來也不是不可以。雖然操作普通也缺乏新意,但勝在用戶喜歡。
同時,通過OTA升級保持智能輔助駕駛的迭代功能。
總之,一定要給L60貼上“高性價比科技家庭用車”的標籤。
另外,面對即將推出的L90這款“新車”,樂道需要成本管控革命。
通過平臺化生產,實現與蔚來ET5共享75%零部件,將單車製造成本降低15%,爲價格調整創造空間。
既然L60沒有實現炸街的效果,L90責無旁貸需要把這個任務攬下來。
而新任的樂道總裁沈斐則需要關注渠道。
既要樂道少花錢,又要快速實現樂道渠道下沉。
樂道需要秉持不破不立的精神。如果採用“線上直營+城市合夥人”的混合模式,在三四線城市建立加盟性質的輕型體驗門店,則可實現降低渠道建設成本的同時,在短期內提升區域滲透率。
另外,樂道既然是蔚來的樂道,就不要白白浪費蔚來品牌現成的資源。
樂道可以打通蔚來主品牌80萬用戶基盤,如果現有蔚來車主增購樂道產品可以獲得區別於一般用戶的權益,是不是就有了實現存量用戶轉化的可能性?
其實樂道的成功的場景是可以展望的。
如果樂道在接下來3個月的時間內能夠穩定破萬,則至少可以分擔蔚來主品牌的研發、渠道成本,使集團毛利率提升3-5個百分點。
一旦蔚來穩住心神,進入到良性循環的節奏。
這時,樂道會恢復信心,進一步強化樂道作爲大衆化品牌的深度,火力全開的面對特斯拉Model Y、小鵬G9等競品。
繼而,通過6個月的渠道改善,結合L90的上市熱度,在年底內兌現月銷破2萬的初心。
如今,站在樂道重新出發的起點,回看艾鐵成的離場,既是蔚來爲市場現狀的妥協,也是蔚來戰略覺醒的開始。
蔚來推出樂道品牌,過去是“產品創新”。
蔚來要將樂道打造成功,未來需要“體系作戰”。
這其實是蔚來的戰略宿命,它真的需要一次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