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響 林之柏
都說線上渠道是品牌投放的主陣地、線上營銷是大廠的必殺技,但這些年大廠的線下活動也獲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併爲品牌帶來了可觀效益:
連續四年冠名微博之夜的純甄,幾乎和這項王牌活動深度綁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86億;
贊助2024抖音美好奇妙夜的白象,成功將#白象中國面#相關話題推上熱搜,在脫口秀演員付航表演節目中植入的產品搜索量大漲;
愛奇藝爲熱播劇《我的阿勒泰》籌辦的“曠野音樂會”,吸引了中國平安、理想汽車、雅詩蘭黛等多個品牌參與,理想汽車相關話題在全平臺收穫數百萬曝光量;
小紅書組織“溜溜生活節”系列活動,每一站都吸引大量用戶打卡,參與活動的金典、麥當勞等品牌,活動期間小紅書站內搜索量提升超120%;
抖音商城曾攜手《時尚芭莎》,將艾萊依、奧康、高梵、鴨鴨等本土品牌帶到米蘭時裝週的舞臺,上演了一場秋冬新品時裝秀,參與品牌在上新活動中實現新品支付GMV環比60%的增長;
……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從大型晚會、音樂會再到各類城市生活節,互聯網平臺組織的營銷活動在線下遍地開花。事實表明,雖然線上仍是品牌營銷重要陣地,但線下的價值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更多品牌主動把目光投向線下,營銷平臺也在增加相應的選項。
當然線下營銷有自己的侷限:單次活動人羣覆蓋面小、受物理條件限制靈活度不及線上、活動籌備週期長等等。從這個角度看,品牌選擇和互聯網平臺合作在線下營銷,其實是一種以線下爲切口,打通線上線下場景壁壘,撬動整體增長的策略。
以線下切口,協同線上撬動增量
從線上到線下,互聯網平臺面對着截然不同的營銷場景和玩法。綜合觀察下來,平臺基本上都是“兼收幷蓄”的思路,讓線上與線下銜接、協同,做整合營銷,讓用戶盛興而歸、品牌主有所獲、平臺也能沉澱更多成熟的商業化IP,爲後續招商所用。
具體來看落地操作,平臺首先是擅於抓熱點,藉此爲品牌快速聚攏注意力和人氣。
以長視頻平臺爲例,平臺往往會在熱播的劇集綜藝收官後,通過線下活動去承接IP在線上的熱度,將其延伸、放大。圍繞IP,平臺們製作音樂會、演唱會、線下快閃等衍生活動,就很契合品牌對曝光率的追求。
熱劇《長相思第一季》收官後,騰訊視頻就組織了劇集衍生線下演唱會《長相思大荒巡禮狂歡夜》,劇集冠名商純甄也和平臺繼續攜手在演唱會中出現,通過限量觀演名額抽獎和現場、線上直播互動等形式瘋狂露臉。優酷熱播綜藝《劇好聽的歌》,其冠名商喜臨門同樣也是在節目收官後和平臺合作打造線下演唱會。
過往很多時候,品牌和熱門劇集的合作停留在線上播出階段的植入,劇集收官品牌的曝光便結束,後續很難獲得更多流量。如今,平臺越來越善於圍繞影劇綜IP去開發演唱會等線下活動,無疑給品牌提供了額外的露出機會,品牌、平臺都能在更長時間週期裏,更好地利用IP熱度。
圖源:微博
長視頻平臺的優勢在於劇綜IP,其他內容社交平臺的優勢,則在於明星。諸如微博之夜、抖音美好奇妙夜等連續舉辦多年的年度大型活動,都是通過強大的明星陣容、高傳播度的話題引發粉絲狂歡,在短期內推高熱度,品牌則藉此獲得了相當高的曝光度。
以微博之夜爲例,除了常規的口播、現場大屏露出,主辦方還會通過紅毯和頒獎環節的明星互動、表演、小遊戲等,爲合作品牌創造植入場景。比如在2024年微博之夜上,華爲Mate 70通過拍攝出席明星的紅毯靜態圖、高清視頻錄製等形式,宣傳了產品的影像功能。其中,費翔、黃曉明、湯唯等明星的現場圖都收穫了大量轉發,Mate 70和微博之夜相關話題微博站內閱讀量超3.1億。
其次,平臺在線下營銷活動中,在場景和玩法上也都有所創新。
和線上相比,沉浸感、真實感是線下獨有的優勢。融入現實場景之中展示品牌、產品,無疑能拉近和用戶之間的距離,建立更深刻的品牌形象和更可靠的用戶忠誠度,這是品牌方面對存量競爭時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
比如天貓運動戶外在去年12月組織的“冬季Passion型動”系列活動,就聯合一衆戶外運動品牌,藉助滑雪、橄欖球、躲避球等戶外運動場景,和用戶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其中,在阿勒泰將軍山滑雪場舉行的“2025天貓超級派對FEST冰雪季”活動中,平臺請來了任彬、麥迪娜、李汶翰等明星和近百名KOL助陣,穿着各大品牌的滑雪服走秀,並一起參與現場滑雪競賽,以貼近運動場景、和用戶親密接觸的形式爲品牌創造露臉機會。數據顯示,在此次活動期間,迪桑特、HellyHansen、Columbia等頭部運動品牌天貓站內銷量同比均增長超200%,整個滑雪趨勢類目的平均銷量也增長1.8倍。
天貓聯動品牌走向戶外 圖源:微博
此外,平臺也關注到了用戶的情緒需求,爲用戶提供釋放情緒的窗口,也讓品牌獲得了一個和用戶在互動中感受到誠意的機會。
線下是真實的、可展開社交的場景,面對面交流和線下服務會帶來更強的情緒附加價值。而互聯網大廠可以率先洞察年輕人喜好變化和流行趨勢,在用戶情緒捕捉上有優勢,因此也能策劃出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和營銷價值的活動。
小紅書馬路生活節、騰訊視頻Open Day、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和各種線下音樂節,都是個中代表。
比如騰訊音樂去年和雪碧量身定製的“Next Singer全國校園音樂大賽”,成功走進了全國多個高校舉辦夏日音樂節,在炎熱的夏天爲年輕樂迷提供一個自由吶喊、盡情狂歡的舞臺,雪碧也借這個機會在年輕羣體中強化了自身酷爽、潮流的品牌形象。
雪碧和TME合作走進校園,吸引年輕用戶關注 圖源:微博
小紅書在去年的馬路生活節中打造了一個大型潮流街區,通過多個網紅打卡點、上百個攤位和超200場專場演出,爲用戶提供了集拍照打卡、休閒聚會、多元消費於一體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同時給阿維塔、三星、雅迪、舒膚佳等品牌創造儘可能多的用戶觸達機會。
其中,雅迪、阿維塔都充分利用了旗下產品和馬路場景的契合度優勢進行植入。雅迪組織了一支“型男車隊”,騎着飛越FX6來了一場City Walk;阿維塔推出了“藝術碎片”收集活動,讓用戶和活動現場放置的汽車合照打卡,鼓勵用戶發掘阿維塔車型設計上的亮點,集齊碎片便能兌換相應獎品。數據顯示,整個活動週期內,阿維塔相關話題獲得了全網超6億次曝光。
小紅書的馬路生活節,爲阿維塔提升了全網曝光率 圖源:小紅書
與此同時,在小紅書馬路生活節衍生的“閃閃發光一起璀璨”話題下,阿維塔相關筆記產出了5000+篇,大量小紅書博主自發在線上爲品牌產出內容、增添熱度。
你會發現,平臺會在線下活動中特別設計一些互動玩法,引導和激勵用戶主動去拍照打卡,再分享至線上。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是借用戶之手打通了場景壁壘,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的整合營銷。
小紅書創始人瞿芳也曾表示,平臺一直很鼓勵用戶到線下去活動、消費。消費過後,用戶會反過來將經歷、感想分享到線上,形成“社區互動”,繼而繼續推動更多用戶去線下消費-線上分享,形成正向循環。這種循環,也正是品牌主所追求的線上、線下整合營銷鏈路——無論切入點在線上還是線下,其最終目標都是打通不同場景的壁壘,實現同頻共振。
除了小紅書之外,B站、抖音等擁有龐大流量和完善創作者生態的平臺,也擅長髮揮自身優勢和品牌聯手,通過二創等形式挖掘長尾流量。
以B站舉辦的跨年晚會爲例,2023和2024年的B站跨年晚會二創內容數量均破億,熱度不可小覷。連續三年贊助B站跨年晚會的東阿阿膠,通過將品牌產品植入到晚會的節目中,從而實現了相對更絲滑、自然的露出;同時更重要的是,品牌也提早做好全盤佈局:在站內,聯合“老飯骨”、“二喵的飯”等大批UP主在晚會前、後發佈種草內容,站外則聯動微博等平臺KOL進行話題擴散、打通鏈路。數據顯示2024年晚會後,“小金條阿膠速溶粉”銷量有多倍增長,品牌B站官號也是單日漲粉30萬+。
東阿阿膠在B站跨年晚會的流暢植入大獲成功 圖源:B站
爭流量、追用戶、拓場景,線上線下融合大勢所趨
以上諸多線下營銷活動,顯然都要比在線上給品牌提供廣告位、開場直播、推信息流廣告要繁雜的多。本可以憑藉線上龐大流量池而坐享其成的平臺,爲何一定要做更復雜、更費勁的事?
站在平臺角度,存量競爭是首要原因。
自2020年以來國內移動互聯網新增觸網人數、網民人均單日使用時長/次數等一系列數據的增長都開始放緩,根據CNNIC的最新報告,去年上半年新增網民僅爲742萬人。在國內互聯網普及率達到較高水平後,昔日的高速增長時代已很難重現。
這意味着,便宜管飽的流量這個互聯網營銷平臺曾經的優勢,在如今已遭削弱。最近幾年有關品牌、平臺獲客成本上升的報道層出不窮,以電商爲例,天風證券報告顯示,平臺人均獲客成本從2017年起持續上漲,截止2023年,主流平臺獲客成本在五年間幾乎都翻了3倍。
在此背景下,品牌必定要重新分配預算,將視野從單純的流量採買轉向立體化佈局——一方面,減輕對單一平臺、單一廣告形式的過度依賴,在線上更多是去篩出CPM更低、用戶LTV更高的渠道着重投入;另一方面,將營銷預算向線下沉浸式體驗、跨界聯名快閃、音樂節、市集等具象化場景傾斜,構建"線上精準引流+線下情感轉化+私域長效運營"的組合拳。
另外不容忽視的是,從用戶角度看,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們,其實也開始反思數字化生活的侷限,並愈發渴望迴歸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品牌、平臺勢必要跟隨用戶來到線下,在更貼近用戶的場景裏做曝光,才能拉近彼此關係。
線下演出、實體零售業在最近幾年的快速復甦,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報告指出,2024年全年營業性演出場次、票房分別增長10.85%、15.37%,演唱會、音樂節、戲劇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吸引了不同城市、年齡段的大批用戶參與。
用戶渴望迴歸線下,線下交流、互動、消費的沉浸感、真實感,是線上場景難以比擬的。尤其是對於長期生活在快節奏工作環境中,棲身於都市鋼筋叢林內,缺乏深度社交的年輕一代而言,更需要線下面對面社交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深度情感交流,覓得一份歸屬感和滿足感。而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對電子設備過度“入侵”個人生活的不滿,也在互聯網原住民中掀起了一股“輕斷網”、反抗科技控制的潮流,鼓勵人們在線下真實場景中感受生活魅力。
在上述案例中,無論是藉助大型線下活動抓熱點、聚人氣,還是通過場景、玩法的創新貼近用戶訴求、滿足用戶情緒價值,可以看到,平臺、品牌本質上都是跟着用戶走的。這也是品牌營銷的不變定律——無論身處哪個階段,用戶都是黃金資源,用戶的行爲變遷、人羣的流動,是指引營銷方向的風向標。
當然,線下營銷場景的價值得到放大,並不意味着線下成爲品牌營銷的唯一目的地,線下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上的地位——以線下爲切口,撬動整體增量纔是最終目標。單一場景的侷限性愈發突出,從線上到線下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品牌方、平臺都將充分考慮這個趨勢,並繼續付諸實際行動。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