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至4月11日,2025中國移動雲智算大會(以下簡稱“雲智算大會”)舉行,中國移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在會議期間表示:“‘由雲向智’成爲大勢所趨。”
當下,以數智化爲主要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據成爲新生產要素,算力成爲新基礎設施和基礎能源,人工智能成爲新生產工具,推動經濟社會從“互聯網+”“5G+”向“AI+”加速轉變,爲算網基礎設施演進提出新要求。
面對這場變革,楊傑認爲,隨着AI“規模效應”持續深化,算力“回彈效應”加速顯現以及連接“加速效應”不斷拓展,算網基礎設施將呈現結構性、深層次的變革。算力網絡的核心載體由傳統的“雲計算”向雲和AI深度融合的“雲智算”升級。
從“雲計算”邁向“雲智算”,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還需邁過哪幾道坎?《證券日報》記者在雲智算大會上採訪瞭解到,雲智算產業鏈相關企業頗爲關注如何進一步攻克生態、產能及安全等瓶頸。
通用算力成本下降
目前來看,中國移動已經實現通用算力泛在部署,拓展國家八大算力樞紐節點覆蓋廣度和深度,算力服務器規模超100萬臺。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以及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聯通”)亦持續加強算力泛在佈局。
在此期間,通用算力成本快速下降,推動相關應用爆發式增長,“算力平權”已愈發清晰。同時,從“算力平權”向“智算平權”的躍遷趨勢也漸趨明朗。
此前,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計算力方面,算力規模超過300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智能算力佔比達到35%。
各地陸續出臺政策,加碼智能算力建設。比如,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上海市關於促進智算雲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上海市智算雲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雲邊端協同、產業鏈條完備的生態體系基本形成。智算規模力爭達到200EFLOPS,其中自主可控算力佔比超70%。
“未來3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增長超2.5倍,年均複合增速近40%;同期推理算力年複合增速將達到訓練算力的近4倍,到2028年,推理算力規模將超過訓練算力規模。”楊傑表示,中國移動將建設超大規模的“算力工廠”,推動萬卡級、千卡級智算中心的倍增擴容,積極開展十萬卡智算中心前瞻研究,形成“中心集約、邊緣泛在、中訓邊推、訓推一體”的智算體系。
面對新的發展態勢,三大運營商均已明確表示今年將加大算力投資力度,同時對於人工智能推理算力的投資進行了專項安排。
具體來看,2025年中國移動計劃將算力投資由2024年的371億元增長至2025年計劃的373億元,同時對推理資源的投資不設上限。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相關負責人在此前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將於2025年加碼算力投資。今年中國電信算力投資將根據需求靈活調整不設限。中國聯通亦爲人工智能重點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專項作了特別預算安排。
國產化提速
記者在此次雲智算大會上瞭解到,中國移動已建成全國首個“四算合一”算力網絡調度平臺。“四算合一”是指將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和量子算力四種計算能力融合的算力體系。
據瞭解,該算力網絡調度平臺可以支持每天上億次的算力調用,能調度全國六分之一的算力規模,算網一體化效率提升20%。平臺自有智算中心的芯片國產化率超過90%,兼容8種國產AI芯片。
此外,從過往陸續實現投產的萬卡集羣來看,智算中心AI芯片國產化率持續提升。去年8月份,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哈爾濱)宣佈投產。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哈爾濱)是全球運營商最大單集羣智算中心,單集羣擁有超過1.8萬張AI加速卡。據悉,該萬卡集羣已實現AI芯片國產化率100%。
同年4月份,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呼和浩特)宣佈投產。該智算中心部署了近2萬張AI加速卡,AI芯片國產化率超85%。
另據記者從此次雲智算大會瞭解到,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爾線程”)正在與中國移動穩步推進多項合作。
摩爾線程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摩爾線程開發了全功能GPUOAM模組(開放加速模組),能夠支持包括FP8(一種8位浮點數格式,主要用於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在內的多種計算精度以及異構GPU管理,能夠更好地滿足萬卡算力集羣。
上海壁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壁仞科技”)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公司攜手中國移動等產業合作伙伴共同發佈了通用異構混合並行訓練系統——“芯合”異構混合並行訓練系統1.0,能夠解決大模型異構算力孤島難題,支持異構GPU統一管理,能夠幫助萬卡集羣實現對多家廠商GPU資源的統一調度、分配和監控,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計算效率。
壁仞科技方面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與中國移動等產業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進智算異構混訓系統的創新與建設,支撐更多業務場景、支持更大參數規模模型、支持更大規模異構集羣、融通更多異構芯片。
國產AI芯片生態逐步完善。中國移動在此次雲智算大會上發佈了智算互聯GSE(全調度以太網)和OISA(全向智感互聯)產業鏈攻堅計劃,秉承標準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凝聚產業共識,打造一個高性能、低時延、無阻塞的GPU機間互聯生態。
突破製程瓶頸
記者在雲智算大會上瞭解到,爲了降低遷移成本,摩爾線程等國產AI芯片設計企業開發的GPU架構已經能夠高度兼容英偉達CUDA生態,開發者能夠更高效地將基於CUDA開發的程序代碼遷移至國產GPU平臺。
摩爾線程相關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國產AI芯片生態正在走向繁榮。“今年我們計劃通過加強宣傳以及與高校合作等方式,爲MUSA爭取數萬名開發者。”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國自己的AI芯片生態。英偉達CUDA生態已經經營了十八年,全球有500萬開發者,摩爾線程才成立四年多,我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前行。我們相信國產AI芯片生態一定會進一步繁榮,但這個目標的實現仍需時間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
目前來看,國內芯片製造企業正在持續增加在先進製程工藝研發上的投入,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一些企業專注於特定類型的AI芯片研發,亦取得了顯著成果;國內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加速產品的研發和上市。
今年2月份《中關村科學城集成電路流片補貼申報指南》發佈,面向北京市海淀區從事集成電路設計業務的企業,支持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開展多項目晶圓(MPW)或工程產品首輪流片(全掩膜),單個企業補貼最高1500萬元。此外,今年以來,廣東省、湖南省等地陸續發佈相關政策,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