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部環境震盪加劇,並蔓延至醫藥板塊。4月9日,在傳出“美國將對藥品徵收關稅”的消息後,恒生醫療保健指數(800804)早盤跌幅一度超過7%,但隨後指數並未持續下探而是一路走高並於午後翻紅。
其中醫藥板塊情緒的帶動者之一,便是早盤半小時內拉昇超15個點的榮昌生物(09995)。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雖然4月9日開盤時受到整個市場負面情緒影響,榮昌生物深水低開,開盤10分鐘內兩度探底,最大跌幅達到10.23%,但在觸底後,榮昌生物股價先於指數快速反彈,20分鐘便將股價從深水拉至0軸,並在接下來10分鐘後將股價強勢拉昇至最高5.33%。
雖然後續在市場震盪影響下,榮昌生物的場內籌碼分歧擴大,股價再度走低,但午後榮昌生物股價再度於水下強勢拉昇,並在20分鐘內再度將漲幅從0軸拉昇至最高11.19%。
榮昌生物之所以能逆市實現資金合力上攻,股價日內拉昇近20%,其背後邏輯在於,當前新一輪“自主可控大週期”已經開啓,生物創新藥已成爲週期內主攻方向之一。
榮昌生物何以成爲“資金寵兒”?
4月8日,榮昌生物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年會上以“最新突破性研究”口頭報告形式公佈了泰它西普(Telitacicept,RC18,商品名:泰愛®)用於治療全身型重症肌無力(gMG)Ⅲ期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泰它西普可持續顯著改善全身型重症肌無力患者的臨牀狀況,且安全耐受:泰它西普治療4周起,相比安慰劑,MG-ADL和QMG評分明顯改善。
具體來看,在評估評MG患者的症狀對日常生活質量影響的MG-ADL指標方面,泰它西普治療24周,MG-ADL評分較基線降低5.74分,安慰劑組降低0.91分;MG-ADL評分改善≥3分的患者比例高達98.1%,遠高於安慰劑組的12%,表明患者接受泰它西普治療後,具有顯著的臨牀意義的改善。
另外,在評估患者全身肌羣肌力和耐力的QMG指標上,泰它西普治療24周,QMG評分較基線降低8.66分,安慰劑組降低2.27分;QMG評分改善≥5分的患者比例達87%,遠高於安慰劑組的16%,表明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病情顯著減輕。
並且研究結果還顯示出來持續改善趨勢,即隨時間推移,泰它西普組MG-ADL和QMG評分持續下降,並在第24周改善幅度達峯值。
而從安全性來看,泰它西普治療期間整體安全耐受,總體不良事件(AE)發生率與安慰劑組相當,感染類AE發生率低於安慰劑組(45.6%vs 59.6%)。
從競爭市場來看,當前重症肌無力靶向治療可分爲靶向B細胞通路、補體C5抑制劑及新生兒受體FcRn拮抗劑。其中,補體C5、FcRn靶向治療均在此前有充分的臨牀研究證據,從此前臨牀數據來看,FcRn靶向治療MG有更好的臨牀獲益。目前已上市的5款MG治療產品中,均爲跨國MNC研發的補體C5抑制劑或新生兒受體FcRn拮抗劑。
而榮昌生物泰它西普此次憑藉近100%的患者顯著改善數據,首次證實了自身在gMG治療中的卓越療效,同時也標誌着中國創新藥在神經免疫領域的重大突破。
從市場角度來看,目前,泰它西普用於治療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的上市申請已於去年 10 月獲 CDE 受理,預計於今年二季度獲批在國內上市。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全球MG患者約120萬人,包括中國22萬,預計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爲72.4億美元。
以此前全球上市的Argenx個的艾加莫德爲例,該藥僅憑MG單適應症,上市兩年實現12億美元銷售額;阿斯利康也憑藉雷夫利珠單抗在其2022年和2023年分別實現19.65億美元和29.65億美元銷售額。
在目前全球醫藥產業受外部因素干擾加大背景下,國產泰它西普的上市能夠顯著提升國內在全身型重症肌無力適應症治療上的自主可控性,由此也爲榮昌生物帶來明顯的情緒溢價和價值重估。
已到“真創新”藥企價值重估窗口期?
繼去年廣受熱議和期待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獲審議通過後,今年國內政策端再度發力,旗幟鮮明支持國產創新藥發展。
例如,在今年2月份業內流傳的《關於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價格分層+首發價格+價格保護”策略,便被廣泛解讀爲對源頭創新的大力支持;而在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則首次提出,優化藥品集採政策,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近期,《進一步優化藥品集採政策的方案(徵求意見稿)》的推出,修改了此前集採“唯低價”的策略,同樣顯著利好創新藥。
實際上,近年來大力支持國產創新藥發展已有顯著成效。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4年的5年間,國內創新藥上市數量從2019年的51款增至93款,其中國產創新藥比例顯著提高。
然而,中國醫藥行業的研發體系相對分散,熱門靶點虹吸問題仍然存在,亟待推動FIC/BIC這類“源頭創新”和“真創新”藥物研發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這或許也是此次資金選中ADC研發標的的原因之一。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近年來國內創新藥企在抗體偶聯藥物(ADC)創新研發上處於世界前列。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產ADC新藥約佔全球管線的40%,並且在全球ADC藥物研發數量最多的30家藥企中,中國藥企獨佔14家,佔比接近一半,顯示出中國創新藥企已經成爲全球ADC研發的核心參與者。
與此同時,國產ADC候選藥物靶點相對更加集中。65.8%的臨牀階段ADC候選藥物都集中在TOP 10 靶點中,較全球TOP 10靶點集中度更高。其中,在HER2、TROP2、CLDN18.2和EGFR這四個靶點上,中國藥企開發的ADC候選藥物數量分別佔全球管線數量的63.6%、76.5%、85.7%和30.8%。而在近年總計19項的總金額超過15億美元的ADC領域BD交易中,轉讓方爲中國藥企的項目就佔到8項,突出了國產ADC創新藥研發能力。
目前來看,ADC領域展示的只是中國創新藥發力的冰山一角。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企業研發的活躍狀態創新藥數量累計已達3575 個,超越美國成爲全球首位。目前大多數創新藥仍處於臨牀I期,佔比58%。
也就是說,隨着未來MNC重倉中國創新藥,並將引進重點轉向創新成色更高的早研管線,擁有“源頭創新”和“真創新”價值的管線品種和創新藥企均將迎來價值重估。而這一價值重估進程,有望在當下更偏好創新和自主可控的二級市場實現進一步加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