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近期,美國國債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引發市場對全球最大債券市場脆弱性的擔憂。在關稅引發的避險情緒推動下,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轉而投資安全的政府債券,推動規模達29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市場應聲大漲。然而,週一美國國債卻遭遇了一波拋售,導致基準收益率當日飆升17個基點,目前收益率波動區間約爲35個基點,使其達成20年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大波動幅度之一。這場風暴不僅讓華爾街交易員們夢迴2020年新冠初期的"搶錢大戰",更暴露出全球最大債券市場暗藏的脆弱性。
故事始於關稅引發的連鎖反應。特朗普政府突然對60多個貿易順差國加徵關稅,截至發稿,其對中國商品最高稅率達104%,全球貿易戰驟然升級。避險情緒推高美債價格,但詭異的是,當股市持續承壓時,美債卻在本週一遭遇劇烈拋售:10年期收益率衝破4%大關,30年期債更是單日飆升25個基點,創下2023年11月以來新高。一些市場參與者表示,美國國債市場的劇烈波動和掉期利差的大幅收窄,表明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投資者一直在拋售美國國債等流動性資產,以滿足因各資產類別投資組合虧損而產生的保證金要求。
市場人士揭開了這場風暴的"潘多拉魔盒"
對沖基金通過"基差交易"(利用現貨與期貨價差套利)構建高達8000億美元的頭寸。當美債價格暴跌導致抵押品價值縮水,這些高槓杆玩家被迫拋售資產補保證金,形成惡性循環。
道明證券駐紐約的美國利率策略師揚·內夫魯茲表示:“市場各資產類別的大幅波動引發了市場平倉。”這一情況讓人想起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之初的搶購浪潮,當時由於對冠狀病毒的擔憂加劇,市場陷入停滯,促使美聯儲購買了1.6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券。
與那次事件類似,週一出現的還有所謂的基差交易的減少。過去幾年,監管部門一直密切關注基差交易,因爲如果高槓杆的對沖基金倉位被迅速平倉,基差交易可能會成爲市場不穩定的根源。
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托爾斯滕·斯洛克在週二的一份報告中估計,基差交易目前價值約爲8000億美元。對沖基金通常從回購市場借款購買美國國債,並將後者用作抵押品。由於拋售導致美國國債價格下跌,借款的抵押品價值下降,引發追加保證金的現象。
一些分析師還指出,除了收益率大幅上升之外,美國國債和利率互換之間的價差變化表明存在特定國債拋售行爲,而非更廣泛的趨勢。掉期利差反映的是利率掉期固定利率與可比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差距,目前該利差大幅收窄,尤其是對於較長期債券而言。
據瞭解,自4月3日特朗普宣佈對進口產品徵收全面關稅以來,10年期和30年期掉期利差已大幅下降或收窄。最新數據顯示,這兩個利率利差分別爲-58個基點和-94.5個基點。
野村證券國際美國利率部門策略主管喬納森·科恩表示,美國國債表現遜於掉期,表明“大量外國實體資金拋售”。由於預期銀行監管將進一步放鬆,對沖基金之間的共識交易是配置掉期利差擴大的倉位。這些倉位很可能不得不平倉,從而加劇美國國債的拋售。
最後,花旗報告還指出,關稅將限制全球美元儲備增長,直接衝擊美債需求。中國已連續減持美債,日本投資者也在加速離場。
花旗分析師在週二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拋售潮在週一達到頂峯,出現“少量現金搶購,顯示出美國國債需求可能遭到破壞的跡象”。他們表示,雖然推動掉期利差走低的因素通常是對財政軌跡擔憂的表現,但關稅也增加了壓力。
2020年的市場動盪仍歷歷在目:當時新冠疫情導致市場停擺,美聯儲被迫大規模干預,緊急購買了1.6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以穩定市場。如今類似的場景正在重演,基差交易平倉潮、流動性突然枯竭、收益率曲線倒掛等現象接連出現。然而,與當時不同的是,美聯儲如今面臨通脹壓力,難以再次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
美債風暴席捲全球,連鎖反應顯現
全球舉措方面,日本國債暴跌,拋售集中在較長期債券,因爲市場波動加劇促使投資者削減了波動性收益率的敞口。由於貿易戰及其對日本央行政策影響的不確定性加劇,日本債券市場已開始出現一些混亂的跡象,投資者紛紛離場觀望。
與此同時,美元卻出現了不同尋常的走勢,儘管收益率上升。這帶動了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其他避險貨幣的上漲,這兩個貨幣一度上漲了1%以上。不過,其他債券市場表現較好——德國國債期貨週三小幅走高。
Gama Asset Management全球宏觀投資組合經理拉吉夫·德梅洛表示:“對中國徵收超過100%的高額關稅,可能引發儲備管理者的極大擔憂。歐洲債券受此影響,過去一週,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利差大幅波動。”
此外,也並非所有人都認爲美國國債已失去避險吸引力。Lord Abbett & Co.的基金經理利亞·特勞布管理着2170億美元的資產,她還記得3月份市場對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做出反應時,美國國債與股市呈負相關性。她表示:“如果美國或全球出現經濟衰退,我們仍然認爲投資者將重返美國國債。”
但更多交易員已嗅到危機氣息,對沖基金仍是其中的核心,因爲當市場開始受關稅消息影響而波動時,對沖基金的貸款人再也無法忍受“基差交易”——大量押注現貨國債和期貨價格之間的微小差異。
對此,摩根大通策略師克雷格指出,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過去一天的走勢也可能表明,市場開始更多地關注通脹而非經濟增長。也可能存在市場運作方面的原因,以及對沖基金可能正在減少使用基差交易。
美國銀行交易主管埃爾沃西將當前波動與2008年金融危機、新冠暴跌並列爲"史詩級震盪"。他警告:"若這種混亂持續,全球央行將在48小時內被迫出手救市"。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已嗅到政策轉向氣息:美聯儲降息預期驟然升溫,交易員押注6月和7月將連續降息,全年或累計降息4次。
新加坡ARAVALI資管首席戴夫揭示更可怕的連鎖反應:"當美債市場失去買家,連外國央行都袖手旁觀時,整個現金市場將面臨清算危機。"
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譚曼指出,中國可能通過拋售美債等方式反制,這將導致全球債券收益率曲線進一步趨陡,"日本國債已出現罕見的大幅拋售,歐元區長債收益率也全面承壓"。
當前場景與2020年3月流動性危機驚人相似。當時高槓杆基金在基差交易中集體爆倉,導致美債市場流動性枯竭。澳新銀行錢伯斯警告:"掉期利差市場正在經歷混亂式暴跌,這已超出基本面範疇,純粹是流動性踩踏。"
關稅政策正動搖國際市場對美債的需求根基。華僑銀行策略師梅農指出:"關稅會導致通脹,其可能產生的通脹影響爲收益率曲線趨陡提供了一定依據,收益率曲線趨陡正在衝擊美國國債,並導致長期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近幾個月來,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下降,而我們看到全球基金經理正在獲利了結,以彌補股市的大幅損失。"
與此同時,新加坡Grasshopper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丹尼爾還表示,美國國債的大幅波動正值特朗普全面關稅生效之際,其中包括對中國徵收104%的關稅。爲了迫使特朗普妥協,中國可能會採取以下措施:1)再次提高對美國出口商品徵收34%的新關稅;2)限制中國稀土出口;3)像特朗普2018年貿易戰期間那樣,壓低人民幣匯率;4)減持約7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總結
隨着關稅戰火蔓延,全球美元需求面臨結構性衝擊。若中國等美債最大持有國啓動"金融核武器",這個支撐全球經濟七十年的"無風險資產"神話,或將迎來終極考驗。而美聯儲的彈藥庫裏,還剩下多少"救市子彈"?
當關稅子彈穿透全球經濟,連最堅固的"美債堡壘"都出現裂痕。這場風暴的終極走向,不僅取決於美聯儲的政策騰挪,更將檢驗全球金融體系的韌性——畢竟,當"終極避險資產"開始避險時,真正的風暴纔剛剛開始。
而這場風暴的走向取決於兩個關鍵變量:中國的反制力度和美聯儲的救市速度。若中國突然宣佈稀土出口管制,或是美聯儲意外調整通脹目標表述,可能成爲市場情緒轉折點。但交易員普遍預期,在關稅陰雲籠罩下,美債波動率將長期維持高位,"直到某個靴子真正落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