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球唯一的特殊獨角獸誕生:在江蘇常熟

鉛筆道
04-10

江蘇蘇州(常熟市)近期跑出一個特殊獨角獸:聚復科技向A股發起IPO衝刺(輔導備案)。

這是一家3D打印材料企業,如今二度衝刺IPO。2023年6月,它的首次輔導因戰略調整終止,如今攜30億元估值再戰資本市場。

聚復科技的核心業務是擠出式3D打印材料。通俗來說,其產品如PLA、尼龍等線材和粒料,讓用戶通過3D打印機將設計圖紙快速轉化爲實物,解決傳統製造業“開模成本高、定製週期長”的痛點。

例如,汽車廠商使用其材料打印輕量化部件,成本降低60%以上,而醫療企業可定製個性化假體,大幅縮短生產週期。

據i常熟數據,在全國擠出式3D打印材料領域,聚復科技的相關產品市佔率約10%。2022年收入約爲3.6億元,預計2024年收入達6億元。

雖然聚復科技目前估值不到40億,但其營收、市場份額表現突出,屬於妥妥的特殊獨角獸。

-01 -

傳統塑料無法滿足3D打印的高精度需求,而國際巨頭材料價格動輒每公斤上千元。2012年,復旦大學高分子系博士羅小帆發現這一行業空白,放棄美國科研職位回國,與三位復旦校友——屈航、盧鵬宇、顧俊共同創立聚復科技,擬攻克材料性能與成本的雙重瓶頸。

期間,羅小帆帶領團隊開發出“Jam-Free防堵頭技術”,通過調整PLA結晶度將打印溫度上限從60℃提升至140℃,解決了打印堵頭難題;而“Layer-Free消除層紋技術”讓尼龍打印件表面光潔度媲美注塑工藝。這些創新,使聚覆成爲全球唯一兩次獲得“3D打印工業年度材料企業獎”的中國公司。

2012年,公司在常熟經開區成立,初期便獲得來自智朗創投的天使輪融資。三年後,聯想之星領投其1800萬元A輪,推動旗下品牌Polymaker出海,產品打入北美工業設計市場。

2017年,萬馬股份參投3000萬元B輪。同年,聚復科技發佈全球首款防堵頭PLA材料,斬獲首個國際材料獎項。

2021年,IDG資本再領投其過億元D輪,支持上海桃浦5800公斤3D打印橋項目,驗證大尺寸建築打印可行性。

圖注:聚復科技3D打印材料的應用場景

截至目前,聚復科技產品覆蓋全球100餘個國家,客戶超1000家。

-02 -

聚復科技所在的賽道是:高分子擠出式3D打印材料。行業歷經三個階段:

萌芽期(2000-2010):材料侷限於基礎ABS/PLA,DIY愛好者市場爲主,痛點在於強度低、易堵頭。

興起期(2011-2020):Stratasys等設備商推動工業應用,但材料價格居高不下(每公斤超千元),制約規模化生產。

崛起期(2021-2025年):市場開始高速發展。

據Wohlers Report 2025數據,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達219億美元,中國預計2025年達635億元,材料需求佔三分之一。當前痛點仍在於性能與成本平衡。國際巨頭如BASF主打高價特種材料,國內廠商聚焦低價通用料,而聚復走的是“技術普惠”路線,將工業級材料價格拉低至300-800元/公斤。

全球擠出式材料市場呈現“一超多強”格局:美國Stratasys依賴設備生態閉環,德國BASF專注航空航天尖端材料。聚復科技的差異化在於垂直整合能力,比如與XEV等車企共建3D打印生產線,提供從材料到設備的“交鑰匙方案”,在汽車、醫療等重認證領域形成壁壘。

2025年,該行業已經處於高速成長期(整合期)向成熟早期過渡階段。

行業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10%-15%,介於高速成長期(30-50%)與成熟早期(增速趨緩)之間。細分領域如金屬3D打印材料增速更高(2024年同比增長10%),符合"分形成熟"現象。

市場集中度。當前CR3合計份額較大,頭部企業仍通過併購擴張(如Stratasys收購史超30億美元),顯示整合期特性。

-03 -

行業正迎來兩大技術拐點:

1、AI材料設計:機器學習將材料研發週期從數年縮至數月。

2、綠色轉型:生物基PLA、可回收尼龍成爲趨勢。諮詢機構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3D打印將撬動1.2萬億美元市場,而材料創新將成爲最大價值窪地。

其中關鍵的原因是:應用場景呈爆發式增長。

一方面工業級需求激增。航空航天領域(如GE燃油噴嘴量產)、醫療健康(個性化假體/植入物)和汽車輕量化部件(成本降低60%)正推動高性能材料需求,中國3D打印材料在工業應用佔比已超30%。

另一方面和消費級個性化革命有關。珠寶、鞋類等定製化生產催生多材料複合需求,2024年消費領域材料增速達15%。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