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吹智駕的新勢力們,還有什麼看點?

藍鯨財經
04-11

文|科技新知 思原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之後,不僅讓小米汽車和雷軍陷入信任危機,更讓外界開始重新審視智能駕駛落地的可靠性,尤其是在上海車展即將到來之際。

2025年作爲行業寄予厚望的“智駕平權元年”,不少車企已經做好了在發佈會上大談智駕的準備,但當下包括蔚來比亞迪甚至是小鵬,這些過往樂於高談智駕的車企,再不敢冒天下之不韙,選擇了集體沉默。

此前,蔚來每週二都要發佈智能駕駛相關的技術突破和新案例,但小米SU7事故後也暫停了更新;比亞迪高管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智駕相關內容也火速刪除。整個車圈無論新舊車企,對智駕營銷保持謹慎態度的不在少數。

智駕曾是車企爭奪市場的“核武器”,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事故背後,是消費者對智駕安全性的質疑,也是行業從“炫技營銷”轉向“穩定性競賽”的轉折點。那麼,對於廣大車企來說,智駕目前到底是何水平?誰領先又誰落後?當智駕不再是口號噱頭,各大車廠尤其是新勢力們,還有什麼看點?

 紙面實力,差距明顯

談起智駕,就不得不提到“高速NOA、城區NOA、高精地圖、無圖智駕、端到端、車位到車位”,這些車企宣傳的高頻話術,既是技術演進的重點,也是競爭的核心。

早在2014年,特斯拉Autopilot 1.0問世,首次將“智能駕駛”包裝成“科技標籤”:通過攝像頭+雷達的融合方案,實現自動泊車、車道居中、自適應巡航,並用Autopilot(自動駕駛)這一極具爭議的名稱,成功引爆公衆話題。

當時的行業共識是:智駕尚處輔助階段,技術侷限顯著(如無法識別靜止物體、依賴清晰車道線),但資本市場與消費者已被未來出行的願景點燃。

2019 年,智駕進入高速領航輔助(NOA)時代,車企圍繞傳感器方案與數據閉環展開激烈競爭。不過直到技術沉澱4年之後,國內高速NOA纔開始大範圍落地;當高速NOA成熟後,車企又瞄準更復雜的城區場景,2年後城區NOA在高精地圖+雷達+視覺的方案支持下大規模應用。

複雜的城市路況,也加快了智駕技術迭代,激光雷達、無圖智駕、端到端、車位到車位等技術概念,則成了車企們的宣傳重點。落地這些新興技術的進度,也成了衡量車企智駕水平的關鍵。

而就目前這些功能和技術的複雜程度、實用性、落地時間以及車企迭代的速度和儲備水平,大體可分爲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小鵬、華爲的鴻蒙智行以及理想。進度上,這三家都已實現端到端大模型全量上車,NOA領航覆蓋從鄉村到城區的全場景(包括收費站、封閉園區、地庫),在場景切換時無斷點,時空感知和領航行爲準確。

不過從時間來看,小鵬2021年便開始發力領跑國內主機廠,華爲於2022年開始發力,用來一年時間追到進度平齊,並在聲量上形成反超。這兩家本土智駕龍頭,在三年時間裏率先試錯,趟過了高精地圖、無圖、端到端三重門。理想則屬於後來居上,在去年春夏之交,創造性地引入了“端到端+VLM”雙系統,最終在年末達成目標。

小鵬汽車於去年5月向用戶全量推送AI天璣系統,率先實現端到端AI大模型量產上車,11月公測車位到車位功能;理想是去年7月落地端到端+VLM(視覺語言模型)方案,11月向部分車型推出“車位到車位”功能;鴻蒙智行端到端的落地ADS 3.0於去年9月推送端到端,12月落地覆蓋場景有限的“車位到車位”。這三家之間的差距僅僅在3個月之內,但對比市場同行來看,已算是“遙遙領先”。

緊隨其後的第二梯隊是蔚來和極氪。這兩家功能覆蓋較全,智駕方案迭代速度較第一梯隊稍慢,智駕覆蓋場景有待優化,目前還未推出“車位到車位”智駕。

其中,蔚來作爲新勢力中最先啓動智駕研發的帶頭大哥,2023年夏天已開通高速NOA,當時尚處於領先位置。但到了2024年卻進度滯後,端到端未實現量產上車。最新的消息顯示,蔚來即將於4月推出“世界模型”,已跨越端到端這個階段。至於極氪,其端到端和車位到車位尚未大規模應用,僅處在少量上車階段。

最後的第三梯隊是小米、比亞迪、長城、長城等廠商,代表了業內的主力,這些主機廠的智駕方案大多是內部自研+外部採購的整合路線。

不過各企業宣稱的全民智駕方案,自研部分多數處於擺脫了高精地圖的束縛,到達無圖城區NOA階段,類似小鵬和鴻蒙智行2024年初的水平。在全國所有城市(包括鄉村)都可以激活NOA領航,城區大部分場景可用(大於90%),整體發展進度和用戶體驗上,明顯落後於前列。

事實上,雖然國內智駕環境還不算成熟,但對於主機廠來說,發展智駕是大勢所趨,並且目前差距已經逐漸明顯。當然,車企對於智駕的宣傳更像是“紙上談兵”,真正的落地水平才能決定智駕的實際體驗,而從第三方證券機構多次路測情況以及部分媒體報告,這個排名在實際落地中也會有所波動。

落地場景,新勢力沒掉鏈子

今年以來,東吳證券在北京、上海通過大樣本泛化路測以及小樣本深度路測,從場景實現、接管頻率、舒適性等維度,對小鵬、華爲、理想、特斯拉、魏牌藍山(長城)、極氪、小米共7家智能駕駛主機廠的智駕體驗進行了分析,雖未明確具體排序,但從綜合表現來看可大致劃分出兩個梯隊。

首先是小鵬、華爲、理想、特斯拉,暫處於智駕第一梯隊,展現出了較強的實力,不過也各自存在不同的特點。

其中,小鵬 XOS 5.5.0 在綜合體驗上表現出色,無論是大樣本泛化路測還是小樣本深度路測,都有着良好的表現。其場景處理方式擬人合理,在換道、右轉、超車等簡單/中等場景,以及環島和可變車道識別等複雜困難場景下均表現優秀。

華爲幹昆智駕ADS 3.2整體表現優異,在不同路段中展現出了較強的適應性。在簡單/中等場景如紅綠燈啓停、上下匝道等,以及困難場景下都有不錯的表現。不過,其智駕風格較激進,或有急剎情況出現。

理想OTA 7.1在升級後整體風格向平穩回覆,北京路測表現優異。大樣本泛化路測平均綜合得分8.05分,平均總接管次數爲1.61次,接管率低。在簡單及中等場景處理能力優秀,困難場景下也具備一定的處理能力,在換道、大麴率彎道等場景下有較好表現。

魏牌藍山、極氪、小米則屬於第二梯隊,在智駕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在困難場景的處理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間。

魏牌藍山 Coffee OS 3.1(智駕 OTA 內測版)在本次路測中行車決策合理,新增了掉頭場景,並且在深度路測中實現零接管。大樣本泛化路測平均綜合得分 5.85 分,平均總接管次數爲 3.27 次,在加塞 / 反加塞能力上表現良好,有概率實現空間相對較窄掉頭,司乘反饋較穩定,顯示出其在智駕功能上的不斷進步。

極氪 OTA 6.3 的城市 NZP 具備處理大部分城市場景的能力,在簡單 / 中等場景下表現較爲優秀,如紅綠燈啓停、障礙物 / 車輛繞行等場景應對能力突出。但智駕風格偏激進,在避讓車輛 / 行人、換道時或因策略激進產生接管,且尚不能實現掉頭,小樣本深度路測接管總數爲 4 次,其在困難場景的處理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小米 HyperOS 1.5.5 在掉頭能力上表現優秀,版本迭代後智駕風格更加擬人,在換道、紅綠燈啓停、右轉、大麴率彎道等簡單及中等場景下表現相對較好。不過,在下匝道時對於匝道出口的識別能力有待加強,在無保護左轉時的效率和精準度上存在提升空間,小樣本深度路測接管總數爲 3 次,整體智駕表現還有進步的空間。

事實上,今年2月東吳證券還在深圳做過一場路測,不過從整體來看,各家車企差距與此次差距不大,第一梯隊的車企在智駕技術上相對成熟,各有優勢和特色,而第二梯隊的車企也在不斷追趕,通過版本迭代和功能優化提升智駕能力。

從紙面數據和實際路測來看,智駕似乎並沒有看到那麼不靠譜,新勢力們的表現也確實亮眼,但在消費者更趨於理性地看待智駕的當下,一個對廣大車廠尤其是新勢力們的靈魂拷問也不可避免:除了智駕,還有什麼看點?

不談智駕,還能談什麼?

當智駕事故敲響警鐘,行業從“講故事”迴歸“做產品”,車企的競爭維度將隨之轉向。

從各品牌來看,再像一個月之前那樣,喊出L3級自動駕駛,或者L3級能力等話術,會是小概率事件。然而對於以蔚小理爲代表的新勢力們來說,除了智駕,能談及的領先維度的確不多。

最直觀的就是規劃中的小米YU7,很可能被眼前的事件所影響,導致整體上市發佈時間節奏向後移動。而這款新車身上,也飽含了小米汽車的野心。一方面是智駕進入國內第一梯隊,另一方面是憑藉優質的性能表現,嘗試喫下特斯拉ModelY的份額,但當智駕成爲“燙手山芋”,性能冗餘也被看作雙刃劍。對於擅長講故事的小米來說,市場也期待雷軍還能拿出什麼真誠的說辭。

另一邊,蔚小理的看點則幾乎都是明牌。

理想L系列車型將會換上新的英偉達Thor芯片,全系用上激光雷達,新的語言模型VLA也會陸續放出;蔚來的車型會常規更新,同時更換自研的神璣芯片,以及逐漸推送NWM世界模型,算力和智駕能力會進一步提升。這兩家其實主要還是爲了智駕而做的更新,小鵬汽車智駕能力本就出色,所以它的看點更多是增程方面的新消息。

不過相比蔚小理,零跑和極氪還算有些亮點。零跑大概率會在以B系列爲主的同時,帶來2款新車,也就是D系列的SUV+MPV,而那臺大6座/7座SUV可能價格將進入20萬元之內;極氪的旗艦SUV,號稱杭州灣庫裏南,市場少有的900V電混系統也有一定競爭力。

簡單來看,對於新勢力們來說,能談及的無非是新車型、新系統、以及新規模,而這之中,能讓消費者買單的點卻是少之又少。但相比之下,傳統大廠的財力和產品定義能力都是更強。所以好消息是,除了智駕之外,它們能講的故事更多。

但放在整個汽車市場,無論是新舊車企,技術迭代更多是爲了降本,消費者也很難再爲“噱頭”買單。所以在智駕熄火的這一段時間裏,大概率還是會回到最原始的“價格戰”,這可能也會成爲上海車展的最大看點。

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都做好了狙擊新勢力以及收割合資車的準備。無論是比亞迪的“998策略”,還是吉利25萬以內的超大SUV,亦或長安可能帶來的10萬元級帶有激光雷達的新車,不僅是看點,更是實打實的賣點。

所以,當AI和智能化成爲新時代汽車的普遍特徵後,智駕便成了車企離不開的賣點,但在消費者逐漸更爲理性地重新審視智駕後,智駕似乎也不再是車企的最佳“談資”。

就在小米SU7事件登上熱搜的當晚,有多家車企的高管發表了相對尖銳的評價。雖然後續有的秒刪,有的撤回,但還是能看出有人想要嘗試說一說,只是到頭來發現自己似乎也沒有資格。

當智駕這個最易造詞吸睛的技術成爲“燙手山芋”,也意味着2025年的汽車江湖,已不再是PPT與口號的狂歡,車企到底幾斤幾兩,到底還有什麼牌可打,今年的上海車展可能就會給到答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