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棒壓頂 蘋果(AAPL.US)如何破局? 大摩揭祕突圍利器:提升印度產能與入門級存儲

智通財經
04-11

智通財經APP獲悉,在金融市場近日持續評估美國消費電子巨頭蘋果(AAPL.US)如何應對高達125%的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時,一種不涉及iPhone等比例漲價的新思維架構在華爾街投資機構應運而生。華爾街金融巨頭摩根士丹利近日發佈深度研究報告稱,通過快速提升位於印度的多家大型iPhone製造工廠產能以及比以往更加有針對性的iPhone產品存儲組合轉變與調整,而不是在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可能顯著緩解關稅政策帶來的對於蘋果基本面的負面衝擊。

據瞭解,繼4月8日摩根士丹利(以下簡稱“大摩”)因特朗普政府宣佈面向全球的激進關稅政策重創蘋果基本面預期,該機構將蘋果12個月內目標價從 252美元大幅下調至220美元之後,在這份最新發布的研報中大摩重申對於蘋果股票的“增持”評級以及220美元目標股價,牛市情形下的目標價則高達269美元。不過,股票市場長期熊市下大摩給出的蘋果悲觀目標價爲145美元。截至週四美股收盤,蘋果股價收於190.420美元。

整體而言,大摩分析團隊看好iPhone需求長期增長前景以及服務業務持續強勁增長,重申“增持”這一最樂觀評級。對於蘋果來說,相對積極的消息在於,特朗普表示已授權對包括印度、越南在內的部分國家實施90天的“對等關稅暫緩”措施,在此期間大幅降低這些國家關稅至10%。然而,在“蘋果供應鏈”中的佔據最核心地位的中國供應鏈面臨高達145%的美國政府加徵關稅,作爲反制,中國對於美國輸華商品的關稅已經升至125%。

蘋果公司可謂是“美股七巨頭”中遭受特朗普關稅政策打壓最嚴重的科技巨頭,蘋果位於全球範圍的各大iPhone、AirPods、iPad以及Apple Watch核心生產基地所在地均將遭受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的重大打壓,蘋果苦心經營多年的以中國供應鏈爲核心的“蘋果全球供應鏈”面臨生死存亡時刻。

至於將iPhone生產線轉移至美國,並非華爾街基線預期。特朗普長期以來認爲蘋果能夠在美國工廠生產其標誌性產品iPhone,並且希望蘋果將亞洲供應鏈和大型製造中心轉移至美國,以此避開新的關稅體系。

但是華爾街完全不認可這一邏輯,大摩、韋德布什以及Needham等投資機構指出,如果蘋果開始在美國生產這款主打產品,其成本將大幅飆升。韋德布什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丹·艾夫斯表示,若在美國國內生產,一部iPhone的成本將高達3500美元。Needham提到,蘋果將供應鏈轉移到美國的過程需要耗費數年時間。大多數高端製造業供應鏈專家認爲,至少在特朗普任期內完全在美國生產iPhone是不可能實現的。

關於蘋果破局關稅戰役與新一輪全球貿易戰的新思考

如何顯著緩解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大摩的具體分析如下:首先,若蘋果不採取等比例提價策略會如何? 自3月初美國針對中國的進口關稅首次實施以來,市場普遍預期蘋果將被迫提高美國的iPhone銷售價格以抵消持續增長的關稅成本(目前則暫時高達爲145%)。大摩分析團隊此前也持相似觀點,並已表達對高價可能影響iPhone銷量的擔憂——這種影響在蘋果的2026財年將比2025財年更顯著。

但隨着對於潛在的破局特朗普“關稅大棒”政策的深入思考,一種新思路逐漸浮現,大摩提出了一種突破短期框架的新思維。

在2024財年,大中華區貢獻了蘋果17%的銷售額。而蘋果品牌旗下絕大部分產品仍在中國組裝,這一事實令其在中美關係波動中變得尤爲脆弱。雖然蘋果多年來試圖降低中國依賴,例如推動越南和印度的生產佈局,但在蘋果的龐大體量面前,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完全“去中國化”。

印度被視爲蘋果最具潛力的“新大陸”。自2020年開設線上商店、2023年開始實體店擴張以來,CEO庫克屢次在財報電話中提及印度市場的重要性。截至目前,大約每七臺iPhone中就有一臺是在印度製造。蘋果全球年銷售超2.2億部iPhone,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美國進口的iPhone產品中大約五分之一來自印度製造,其餘基本上來自中國iPhone製造中心。

近期生產數據和新聞報道顯示,蘋果已通過提前備貨和將部分生產轉移至印度來減輕對美出口產品的關稅影響。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本週提出可能給予企業特定的關稅豁免(“有些企業處境艱難”,當被問及企業豁免請求時特朗普表示,“有些企業因業務性質承受更大壓力,我們會考慮這點”)。但大摩認爲蘋果不會單純依賴政策豁免。

根據大摩分析團隊的長期跟蹤觀察,自喬布斯時代以來,蘋果管理層始終秉持長期佈局的思維。若將目光從即將到來的6月和9月財務季度轉向iPhone 17更新迭代週期,以下措施可能是蘋果緩解中國進口關稅的更加優化路徑,其關鍵在於不涉及“等比例漲價”:

印度產能快速提升

藉助90天對等關稅寬限與暫緩時期,庫克領銜的管理層勢必將推動蘋果將與位於印度的ODM合作伙伴(鴻海、和碩、塔塔)進行深度溝通大幅提升印度產能以滿足美國需求。大摩估算當前印度iPhone年產量爲3,000-4,000萬部,其中超過1,200萬部將滿足印度本土市場的需求。

過去12個月,蘋果向美國出貨6,600萬部iPhone產品,這意味着如果需要完全規避中國供應鏈對於美國市場的關稅風險,需將印度產能翻倍。印度政府此前提出佔據全球iPhone生產產能25%的目標,翻倍後的6,000-8,000萬部產量則意味着大約30%的全球份額。大摩分析團隊認爲這一目標可行,但耗時可能超過6-12個月

產品組合優化策略

大摩分析團隊表示,蘋果還有可能延續歷史做法——取消低端存儲型號,即存儲容量起步提升,比如入門級存儲版本從128G提升至256G,或者進一步提升至512G。大摩預測頂配iPhone存儲型號的毛利率比基礎款高10-15個百分點。通過推動高端機型銷售額,可在印度產能爬坡期緩解關稅衝擊。此舉將結構性地提升iPhone ASP(平均售價),但256GB iPhone 17 Pro仍然有望維持與iPhone 16 Pro相同的1,099美元銷售定價。

金融方案創新

此外,其他蘋果可能使用的應對策略方面,大摩表示,蘋果還可能通過延長分期期限(比如將Apple Card分期計劃從24個月延至36個月)和大幅提升電信運營商補貼/提升以舊換新價值來緩解價格壓力。以1,099美元的iPhone旗艦機型爲例,月供可有望從45美元大幅降至30美元,降幅達33%。考慮到約5年的iPhone換機週期,此舉不會顯著影響升級換代率,並有助於解決支付能力問題。

那麼,上述策略的整體可行性如何?大摩的“數學法則”能夠奏效嗎?

大摩在報告中寫道,假設2026年印度滿足美國本土約60%的iPhone需求(約4,000萬部),則仍有2,500萬部需從中國進口。若僅僅考慮全額徵收125%對等關稅而非145%整體關稅,將產生170億美元額外關稅層面成本。若中國僅出口頂配存儲機型(高毛利),蘋果可吸收超半數關稅成本,並且完全有能力維持當前毛利率水平,剩餘與此前幾乎一致的70-80億美元成本仍將影響該機型。如果我們假設蘋果公司同時也向全球的供應商們集體施壓,要求他們以50/50的五五開比例分擔70億至80億美元的關稅成本,那麼受稅收影響經稅收調整後,該成本相當於僅僅約0.30美元的EPS(每股收益)負面衝擊,僅佔市場2026財年市場EPS普遍預期的3.5%。

不同市場情形下,大摩予以的蘋果目標價有所不同:牛市目標價高達269美元

相較自4月2日以來股價11%的跌幅(以及大摩分析團隊週一對蘋果EPS約13%的下調),這遠優於華爾街分析師們的共識與普遍預期結果,且無需等比例大幅提價。儘管存在變量,但大摩認爲上述的調整情景具備現實可能性。

在股票市場與蘋果基本面共同趨於牛市的樂觀情形下,以及消費者需求全面迴歸,iPhone 16升級意願強於預期,加上向高端iPhone旗艦產品線的組合轉變,將推動iPhone銷售額同比超預期增長,再疊加隨着市場進入2026財年,由於蘋果對終端消費者和供應鏈的強大議價能力,關稅影響屆時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因此,在牛市情形下,大摩分析團隊予以蘋果32.1x的2026財年P/E(EPS 8.38美元),予以高達269美元目標價。在市場基準情形下,這也是大摩認爲蘋果最有可能的目標價點位——即220美元,則基於29.5x 2026財年P/E(EPS 7.47美元);熊市情形下,則基於22.8x 2026財年P/E(EPS 6.36美元)的145美元目標價。在熊市情形下,大摩預計iPhone 17的銷售週期令市場失望,因在關稅驅動的價格上漲中,消費者支出比預期更疲軟,並且由於可自由支配收入受到關稅帶來的硬着陸壓力,導致產品銷售額轉速下降和服務銷售額轉速增長減速,整個產品組合的增長進一步放緩。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