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美國勞工部週五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3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環比驟降0.4%,創下自2023年10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前月數據修正後爲微漲0.1%,而市場預期中值爲上漲0.2%。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後,核心PPI仍意外下降0.1%,低於0.3%的上漲預期,顯示美聯儲重點監測的通脹指標持續疲軟。
此次數據發佈正值美國物價形勢出現轉折之際。就在前一天公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3月整體物價首次出現環比下降,爲2020年來首次。然而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近期關稅政策調整帶來的滯後效應,可能在未來數月推高通脹壓力。
關稅政策的時間線值得注意:2月初美國政府率先對自華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在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後,3月初特朗普宣佈將中國商品總關稅推高至145%。
本週初,政府又宣佈暫停對多數貿易伙伴的新增關稅90天,轉而實施統一的10%進口關稅,同時3月12日起對鋁鋼產品加徵新關稅。這些政策對價格的傳導效應,預計將在4月PPI數據中更爲顯著。
當前PPI結構呈現明顯分化:
能源與食品:能源價格環比暴跌4%,食品價格下降2.1%,成爲拖累PPI的主因。其中原油價格跌至每桶60美元區間,創四年新低,彭博金屬指數中的鋁、銅等製造業關鍵原材料也徘徊在2020年來低位
核心商品:扣除食品和能源後,核心商品價格連續兩月上漲0.3%,創兩年來最大漲幅。油田設備、醫療儀器和紙製品領漲
服務價格:服務類價格環比下降0.2%,爲7月以來最大跌幅,反映批發零售環節利潤率持續承壓,其中電視、服裝和汽車零售業的利潤率壓縮最爲顯著
值得警惕的是,中間需求加工品價格持平,而未經加工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4.1%。這種"上游降價、下游承壓"的格局,既反映出大宗商品市場的通縮壓力,也預示着若終端需求回暖,企業可能具備更大的定價權調整空間。
儘管關稅推高進口成本的風險持續存在,但當前大宗商品市場的低迷態勢,爲企業消化加稅壓力提供了緩衝空間。後續需重點關注本月即將公佈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作爲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核心參考指標,其表現將直接影響6月利率決議走向。而4月PPI數據能否印證關稅政策的通脹傳導效應,將成爲判斷美國經濟滯脹風險的關鍵依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