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七巨頭,挑戰美股七姐妹

藍鯨財經
04-11

文|定焦One 金璵璠

今年一季度,全球資本市場大變天——港股科技“七巨頭”平均暴漲32%,大洋彼岸的美股“七姐妹”平均狂跌17%。

美股“七姐妹”通常指的是蘋果微軟英偉達亞馬遜、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和特斯拉。港股七大科技巨頭不同版本有出入,不過,大部分券商都將騰訊控股阿里巴巴比亞迪股份、小米集團、美團、網易和京東列入其中,本文也按此討論。

爲什麼會呈現“東昇西降”的變化?

首先和兩地市場的基本面密切相關:港股受益於中國科技公司在AI、新能源等領域的突破,今年Q1以恒生指數15.25%的漲幅領跑全球主要股指;美股受科技股高估值風險衝擊,今年Q1累計下跌10.4%,創下2022年二季度以來最大單季跌幅。

具體來看,在AI領域,當美國巨頭還在爲“算力軍備競賽”燒錢時,DeepSeek們靠“低成本高產出”模式跑了出來;在新能源賽道,比亞迪+小米+寧德時代組成了“鐵三角”,正蠶食特斯拉的護城河——資金開始追捧更有性價比的中國科技資產。

這波港股行情裏,業務和AI、新能源這兩個賽道掛鉤的公司漲幅最高,如阿里港股一季度狂漲55%,小米、比亞迪都漲了40%以上。

不過先別急着下結論。雖然中國科技軍團勢頭猛,但看家底的話:港股七巨頭總市值1.28萬億美元(9.96萬億港元),和美股七姐妹的14.31萬億美元不是一個量級。畢竟微軟、英偉達們靠着軟件和芯片霸權,喫了全球市場十幾年紅利。

但風向已經變了——市場開始擔心美股七姐妹股價虛高。以英偉達爲例,其市盈率(可以理解爲股價和賺錢能力的比值)一度衝到75倍,相當於提前透支了未來五年的業績增速。市場已經開始用真金白銀投票,今年一季度,英偉達跌幅將近20%。

4月2日以來,隨着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的發酵,兩地科技股劇烈波動。據“定焦One”統計,4月1日-4月10日(美股統計時間爲4月1日-4月9日),港股七巨頭平均跌幅達11%,美股七姐妹平均微漲1.3%。

不過,這期間的股價波動更多反映的是市場情緒,和企業的基本面關係不大,因此本文不做重點參考。一位關注港股市場的投資人表示,港股七巨頭在美國市場的業務佔比普遍不到5%,關稅對這些企業的殺傷力不像市場渲染得那麼可怕。

現在到了關鍵岔路口,我們有必要盤一盤:這些科技巨頭們誰在靠“老本”喫紅利?誰在押注十年後的科技主導權?

資本重估美股七姐妹

華爾街有個傳說,叫“七姐妹”(Magnificent 7)。這七家巨頭在消費電子(蘋果)、雲計算(微軟、亞馬遜、谷歌)、AI算力(英偉達)、社交生態(Meta)和新能源(特斯拉)等關鍵領域,幾乎壟斷了全球科技命脈。

例如,蘋果捏着全球14.6億人(全球iPhone活躍用戶數量)的手機生態,英偉達攥着AI芯片的“心臟”,特斯拉用電動車改寫燃油車霸權。

它們巔峯時期的總市值,能超過除美國外所有G20國家股市總和,甚至在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中被稱爲“全球第二大股市”。

但到了2025年,這七大巨頭的光環沒那麼耀眼了,平均市盈率從50倍降到32倍。

其實,資本投資的邏輯沒變。之前美股追捧的是FAANG(指Facebook臉書、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Netflix奈飛和Google谷歌這五家科技公司),但奈飛因流媒體增長乏力被踢出名單,英偉達和特斯拉靠算力霸權、電動車革命擠進C位。

今年一季度,“七姐妹”股價平均跌幅17%,說明資本正在重估美股科技巨頭。

一部分公司的估值泡沫破了。

特斯拉(-35.8%):Q1全球銷量下滑,創2022年以來新低,4680電池還沒有完全突破量產瓶頸;

英偉達(-19.3%):中國大模型DeepSeek用更低的訓練成本(僅爲美國同類模型的1/23),實現了接近GPT-4o的性能,動搖了它的算力主導權;再加上它自身新品迭代不及預期、全球數據中心建設踩剎車,核心業務受到影響;

蘋果(-11.2%):這個昔日“頂流”的現狀是老本喫不動(大中華區收入下滑),新技能沒練成(AI技術掉隊嚴重),還被政策衝擊(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讓iPhone的成本壓力激增),截至4月9日,蘋果股價今年已經累計跌了21%。

還有一部分公司的業績增速跟不上。

谷歌(-17.9%)、亞馬遜(-13.8%)、微軟(-10.8%),這三大雲廠商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谷歌的雲業務儘管增速較穩,但市場份額下降,且AI技術變現滯後;亞馬遜、微軟的雲業務增速都降到了20%以下,亞馬遜核心電商業務面臨Temu、TikTok Shop等平臺的衝擊,它今年還計劃拿出千億美元建AI和數據中心,但市場不看好短期回報率;微軟和AI相關的收入只佔總收入的5%,其中大部分還來自OpenAI。

還有Meta(-1.5%),它算是唯一最扛跌的成員,可能是因爲AI廣告工具存在變現的短期紅利,但核心還是因爲它的市盈率約22倍,泡沫相比其他科技巨頭較小。不過,抗跌不等於沒有風險,過度依賴廣告收入仍是Meta的最大隱患。

總結來看,美股七姐妹Q1暴跌是因爲三大因素的疊加:估值泡沫+技術替代+政策風險。

港股七巨頭正崛起

再看港股市場這邊,已經長出了自己的“科技巨頭”。要知道,十年前港股還只靠騰訊撐場面,現在,科技股貢獻了港股日均成交額的三成。

把時間線拉長,一位長期關注港股市場的投資人對“定焦One”梳理了大致過程。

根據招商銀行研究報告,2019年之前,科技股在港股的比重才11%。之後,隨着阿里、美團、小米、京東、商湯、理想、小鵬等一衆中國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或回港二次上市),它的科技股版圖從互聯網擴展到AI、新能源、半導體。到2024年政策大鬆綁(港交所對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的重大改革,以及配套的SPAC併購交易優化)時,科技股在港股佔比直接飆到37%。

2025年初,國產AI模型DeepSeek的“低成本高產出”模式,引爆了港股的科技股行情,權重提高到41%。

“這時候大家發現,中國科技公司已經進化出新物種——既能搞底層創新(比如中芯國際、比亞迪),又能靠技術快速變現(例如阿里雲、美團等),國際資本開始給中國科技股重新定價。”關注港股市場的投資人宋興表示,中國版“科技七姐妹”的概念開始流行。

一位關注硬科技賽道的投資人對“定焦One”分析,中國作爲趕超國,科技股的發展路徑並非沿着發達國家,而是依賴頭部企業的市場表現和技術創新,因此,找到頭部標的很關鍵

港股七巨頭的名單雖然還沒完全統一,但券商的名單大體類似。

法國興業銀行2月份的一份報告,認爲中國科技“七巨頭”包括騰訊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團、中芯國際、比亞迪股份、京東集團和網易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在研報中篩選的港股科技“七龍頭”包含美團,不含網易。

“定焦One”結合當前市值排序、大部分券商研報及投資人觀點,將港股七巨頭劃定爲騰訊、阿里、比亞迪、小米、美團、網易和京東。

這七家公司的共同標籤是:技術夠硬,賺錢夠快。在周衛看來,港股“七巨頭”跑出來的核心邏輯是一致的:代表中國科技從“跟隨創新”轉向了“原始創新”,以及快速商業化的能力。

今年一季度,在恒生指數暴漲15.25%的背景下,港股七巨頭的股價更是直接“開掛”。

一部分互聯網老將是因爲找到了新戰場:

阿里巴巴(+55.3%):電商回血,雲服務增長,AI大模型通義加速商業化;

騰訊(+19.2%):遊戲老本行回暖,AI新故事也有了——混元大模型落地、微信生態和DeepSeek融合;

一部分則代表了中國製造出海:

比亞迪(+47.3%):海外汽車銷量上漲,固態電池技術突破;

小米(+42.6%):手機業務全球前三,造車代表了新勢力的速度;

還有一部分代表了消費復甦+科技加持:

美團(+2.7%)、京東(18.2%)、網易(15.6%)分別卡位本地生活、供應鏈物流和遊戲出海,受益於消費復甦和政策刺激悶聲發財。

周衛總結,港股七巨頭的推力有三個:政策紅利(國內政策釋放科技股和互聯網平臺活力、港股通渠道險資增量1.66萬億港元)+技術革命(大模型、電池等領域成本效率優勢,形成產業鏈級競爭優勢)+估值窪地(港股七巨頭市盈率比美股同類低40%,但增速更快)。

路線差異:“造工具”VS“挖金子”

如果把全球科技競爭比作一場淘金熱,長期跟蹤中美科技賽道的投資人李志評價,“美股七姐妹是賣鏟子(技術工具)的技術裝備商,港股七巨頭是揮鋤頭挖金子(終端產品)的實幹派”,美股更多是靠技術驅動、全球擴張,港股還是應用爲王、內需主導。

美股七姐妹本質上是在做同一件事:向世界“賣工具”,按照核心業務(雲和AI芯片、硬件生態閉環、社交廣告)可以分爲三大陣營:

第一陣營是“賣算力”(微軟、亞馬遜、谷歌、英偉達):

全球雲服務60%以上的份額在微軟、亞馬遜、谷歌三家手裏。英偉達壟斷了90%的高端算力市場,全球頭部AI公司都得找它買“子彈”。

第二陣營是“賣生態”(蘋果、特斯拉):

iPhone貢獻了蘋果50%的收入,但最賺錢的還是AppStore抽成、Apple Pay手續費這些“過路費”;特斯拉則靠賣電動車綁定FSD自動駕駛訂閱——這兩家看起來是賣產品,但實際上是依賴品牌溢價+技術代差賣服務,現在正面臨中國企業的貼身肉搏。

第三陣營是“賣廣告”(Meta):

Meta用Facebook、Instagram織了張30億人的“數據網”,靠AI算法精準投放廣告,98%收入來自此。

港股七巨頭則是另一套賺錢邏輯:從終端產品(電動車、手機)到服務(電商、遊戲),主要“在自家後院挖金子”。

它們兵分兩路,一路主攻消費互聯網的平臺效應(騰訊、阿里、美團、網易、京東):

騰訊主要靠社交+遊戲的流量閉環變現;阿里靠平臺生態收取交易佣金、廣告費等;京東賺的是商品差價和物流效率的錢;美團靠外賣佣金支撐本地生活帝國;網易則靠遊戲悶聲發財。它們的共性是:把14億人的喫喝玩樂變成現金流,但未來競爭焦點都已經轉向技術和全球化。

另一路是硬核製造的國產替代(比亞迪、小米):

比亞迪造車、小米造手機和車,底層邏輯都是,先用性價比轟開市場,技術上走實用主義路線(不追求絕對領先,專攻“夠用就好”),再用規模碾壓技術差距。兩家都深諳“先讓十幾億人用得起,再讓技術慢慢追”的國產替代邏輯。

中美科技巨頭這兩種模式,本質是“技術定義需求”和“需求驅動技術”的差異,一個靠基礎層創新,賺的是技術認知差,一個靠應用層迭代,喫的是市場效率差。

兩種模式在推動產業進步層面各有價值,但也各自面臨瓶頸。

美股七姐妹估短期內仍可享受技術紅利,但高估值依賴技術代差持續擴大,一旦技術斷檔,或出現平價替代品,估值泡沫可以破滅。

港股七巨頭主要靠喫透某個技術和市場,再用規模壓成本,但終極挑戰是,國內市場見頂,所以必須走向全球化(如騰訊遊戲出海、比亞迪歐洲建廠)。

未來競爭:三大核心戰場

2025年Q1的競爭已經告一段落,進入Q2,不確定的宏觀政策爲接下來的股價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但大方向不變,全球科技產業會繼續上演攻防戰——美股七姐妹加速佈局應用市場,港股七巨頭則持續突圍技術壁壘。

比如,微軟把ChatGPT塞進Office套件和Windows生態,讓打工人用AI做PPT、生成圖像的同時,也把雲服務的“鏟子”直接插進了普通用戶的電腦;

而比亞迪已經計劃2027年小批量量產全固態電池,理論續航可能突破1000公里,如果能如期實現“固液同價”,並解決供應鏈瓶頸,會是全球新能源市場的新變量。

宋興稱,這反映了科技產業的發展規律:技術突破需要大規模應用輸血;應用紅海會倒逼底層技術突破——最終,美股七巨頭和港股七巨頭劍指同一個目標:未來十年的科技主導權。

接下來的對決,集中在三個戰場。

一是雲計算+AI軍備競賽:美國廠商(微軟、亞馬遜、谷歌合計63%)目前主導全球市場,但中國廠商(阿里雲、騰訊雲合計約6%)正在加速搶奪局部市場:阿里雲在亞太市場的份額衝到15%;騰訊雲的遊戲雲市佔率全球第一(63%)。

二是新能源汽車+AI落地賽:特斯拉的先發優勢,正在被中國“鐵三角”瓦解——比亞迪在垂直整合模式下有成本優勢;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掌控行業命脈,全球每3輛電動車就有1輛用它的電池;小米用手機生態賦能車機系統,汽車交付量超預期。

三是比拼芯片+AI成本:英偉達壟斷AI算力,但中國科技公司正雙線突圍:硬件端,中芯國際正擴產28nm產能,華爲靠算法優化降低對高端芯片的依賴;軟件端,DeepSeek等大模型的訓練成本突破。

今年一季度,港股七巨頭市值狂追3萬億美元,直接把和美股七姐妹差距拉到近十年最小,背後是兩大模式的終極較量,而中國科技巨頭在AI成本和新能源汽車的突破成了最大變量,全球資本不得不重新給“中國科技股”定價。

未來十年,誰勝誰負?

李志表示,還要看半導體制造能不能三級跳。短期,美國科技巨頭仍能繼續收“技術稅”,但中國科技巨頭會靠着在邊緣市場(物聯網、工業控制)實現國產替代,反哺高端研發;中期,國產EUV光刻機量產將引發第一次對決;長期,3nm芯片量產後,全球芯片定價權將重新洗牌。

這場科技競爭的本質,是“頂層規則制定者”和“底層規模顛覆者”的對抗:美國用芯片、操作系統、雲計算卡住產業鏈咽喉,賺走最厚的利潤;中國用14億市場孵化超級應用,再用規模反哺硬科技,從下游向上撕開口子。

未來的贏家,可能是那些能左手握技術、右手抓場景的玩家——就像微軟一邊賣Azure(雲計算操作系統),一邊讓Copilot(AI助手)幫你寫週報;阿里雲一邊建數據中心,一邊幫比亞迪出海造車。

唯一確定的是,科技行業既需要頂層的“鏟子”,也離不開底層的“金子”,科技話語權不僅是技術,更是生態與標準的爭奪。這場港股與美股巨頭的價值重估遠未結束,隨着中國科技巨頭在更多領域獨當一面,雙方的差距會持續縮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宋興、李志爲化名。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