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有新招,飛書無妙手

藍鯨財經
04-11

文|藍洞商業 趙衛衛

彼時,用戶規模第一,競爭刺刀見紅。

企業微信即將上線,飛書剛剛成立,阿里釘釘的廣告貼滿了深圳騰訊總部大樓下的地鐵站,廣告的文案直接諷刺微信,“工作時用XX,總是被瑣事八卦分神,所以你一直在加班。”一個月後,釘釘諷刺微信用戶在微信羣中受騙的廣告,登上華南報紙的頭版。

這驚動了馬化騰,後來他直接找到馬雲。結果就是,馬雲正式給馬化騰和騰訊道歉,因爲那個廣告太low。

8年過去了,競爭格局已初定。

釘釘、企業微信和飛書,三分辦公管理工具領域的天下。2023年,在用戶規模數據上,釘釘第一,企業微信第二,飛書第三。那之後,三家都沒有公佈過具體的用戶規模,取而代之的重點數據是商業化收入。

從去年的商業化數據看,三家難分伯仲。

企業微信悶聲發財,與微信打通獨特優勢無人能及,在四季度收入翻倍,行業人士估計企業微信去年收入大概在20億- 30億的規模,是最先實現盈利的一個;飛書團隊瘦身之後,軟件訂閱收入也提前預告,達到了超3億美元(22.1億人民幣)的水平;釘釘在阿里的2025財年,訂閱收入也超過30億元,並將在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

如今,北上廣深的飛機場裏,經常出現釘釘和飛書的廣告,這是它們精準獲客的最佳場所。

飛書主打自己擁有一衆明星客戶,包括DeepSeek和大模型六小強,標語是“先進團隊,先用飛書”;而釘釘也不甘示弱,打出“AI時代,科創新勢力上釘釘”的口號,強腦科技、宇樹機器人等一衆明星公司的創始人爲之出鏡。

雷同的標語,同臺打擂,預示着二者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

當釘釘創始人無招歸來,重新出任釘釘CEO,飛書的2025年看起來還沒有神奇的一招,但善弈者通盤無妙手,說的就是戰略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產品層面的AI進化到市場層面的客戶爭奪,釘釘和飛書無疑是市場中對弈的重要選手。

無招回歸,瞄準飛書?

3月31日無招出任釘釘CEO的消息落地,三天後就傳來釘釘變革迴歸創業的消息。

大力整頓考勤,抓工作紀律,早上早會晚上總結,上班期間嚴禁使用小紅書、微信等社交產品,技術親自寫代碼,學習Python,遇到他人加微信時,“不好意思,我只有釘釘”……只能說這一系列操作很符合無招極致又偏執的風格。

無招回歸釘釘,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毫無疑問是AI轉型和競爭加劇。

AI是阿里的大方向,阿里未來三年在AI和雲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將要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而過去一段時間,阿里旗下的夸克成爲AI戰略中一個顯眼的明星,夸克的AI搜索是To C,那麼釘釘就是ToB的最佳選手,其和高德一道,承載着阿里AI戰略在企業端落地的試驗場,同時AI工具也能帶動阿里雲的增長。

釘釘擁抱AI的效果如何?

從時間線上來說不可謂不積極,2023年釘釘就接入了上線不久的通義千問,通過大模型改造產品,上線了魔法棒等AI功能;2024年,釘釘正式上線AI助理市場(AI Agent Store),首批將推出超過200個AI助理,覆蓋企業服務、行業應用、效率工具、財稅法務、教育學習、生活娛樂等類目。

就在DeepSeek火爆的2025年,釘釘也是積極擁抱了這個趨勢,爲用戶提供不同參數版本的DeepSeek模型使用。

技術上釘釘緊跟AI趨勢,但商業化能力如何?釘釘目前可能處於一個大而不強的局面。

這種大而不強是相對飛書而言,釘釘有超過2500萬家企業組織,用戶數超7億,而飛書的用戶規模遠小於釘釘,非官方公佈的月活躍用戶數(MAU)大概是1200萬規模,但飛書2024年的年度訂閱收入已經超3億美元,比2023年增長了50%,相比之下,釘釘的年度訂閱收入爲超30億的水平,商業化收入差距不高。

“飛書的客單價更高,付費是衝着產品和服務去的,尤其是在服務中大型企業這塊,能力很強。相比之下,釘釘的很多用戶都是免費版,很多客戶並不帶來價值。”有行業人士透露。

飛書的產品能力是促使釘釘用戶遷徙的原因之一,行業人士透露,雖然飛書的付費價格比釘釘要高,但很多企業用戶更喜歡使用飛書文檔和表格,這比釘釘+石墨文檔的費用要划算,所以選擇從釘釘切換到了飛書。

此外,界面曾報道,最近半年釘釘和飛書互相挖角客戶,伊芙麗、insta360、好想來等多個零售消費品牌從釘釘遷移至飛書,而百世快遞、利爾達、微脈等品牌從飛書遷移至釘釘。

所以,迴歸釘釘的無招,面臨的是一個規模化擴張讓位於商業化競爭的局面,而後起之秀飛書,肯定是釘釘競爭的最有力的對手之一。

早在2023年釘釘生態大會上,無招就以嘉賓的身份提出過三點建議——做小釘釘、做好釘釘、做酷釘釘。“小釘釘”其所指的很重要一點,就是面向海量中小微企業,支持好5200萬中小微企業和每年700萬家新企業。

這是一種對釘釘創業起家的迴歸,也當然是一個發展思路,可以與飛書追求明星公司和大公司區別開來。但事實上,大公司和小公司,並不是釘釘發展的主要矛盾點,當時釘釘的商業化客戶中,小微企業已經佔比58%,這個數字並不能算低。

釘釘往何處去?

無招歸來,釘釘一定會發生變化,嚴格考勤、限制使用微信等操作只是表面的變化。更深層的問題是,釘釘在團隊、產品和商業化三個層面,會帶來哪些新更大的變革?這顯然是需要更長時間去觀察的事情,而且也是有先後順序的。

團隊的變化一定是最先的,社交媒體上,曾流傳着一位前阿里員工對釘釘未來變化的預言:把問題都歸結爲前任,以變革爲由頭把團隊換血成自己人,讓非自己人都靠邊站,再給他們定個激進的KPI,半年後組織再重構,回到剛來時的架構,KPI變得保守,之前產品沒增長是前任無能,現在產品沒增長是因爲更務實專注產品力。

這種預言只說對了一半,因爲這種變化在商業歷史上並不鮮見,尤其是對性格色彩鮮明的創始人來說,優先關注人員的安排和調整也就是“先人後事”,是一定會發生的。

當初喬布斯重新回到闊別10年的蘋果,第一件事也是把從NeXT帶來的朋友安插到高管位置上,第二件事纔是集中注意力到雜亂無序的產品線,拆分掉很多前任留下的項目。當然,更重要的變化是喬布斯本人,他經過10年的歷練,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用力過猛過於急躁的性格了,他更願意跟着直覺,沿着一條路慢慢走。

所以,釘釘組織團隊變化背後,一定蘊藏着創始人本身的變化,創始人無招變得更極致還是更開闊,這個變化纔是更具決定性的因素。

產品層面的變化,釘釘一定也會是更趨於智能化,做好大模型跟釘釘現有生態的結合。這是符合當下整個阿里押注AI的大方向,也是釘釘在與飛書、企業微信等產品競爭中的進步空間。

以海外辦公產品Notion爲例,去年推出了全新的Notion AI,而如今OpenAI成爲它最新展示的客戶案例。

從項目的研究、工程到發佈,OpenAI都是通過Notion來實現將共享知識轉化爲更快的工作流程,合作讓知識變得更加可操作,從而加速了GPT-4等產品的協作、決策和產品開發。OpenAI的研究人員使用Notion記錄實驗並實時追蹤進度,並以最適合其流程的面板、列表或時間線視圖自定義工作。

核心的一點是項目管理,OpenAI的研究員將計劃和發現無縫銜接至產品開發,調動相關軟件解決問題,“他們的工作成果直接與工程師和項目經理溝通,並與團隊使用的專用工具(例如GitHub和Linear)連接。最終形成了一個協作且可搜索的中心,幫助團隊快速構建彼此的工作成果,並共同加快進度。”

而縱觀Notion崛起最核心的一點,是迎合了年輕一代的工作方法。它界面友好,操作簡單,可以像積木一樣混合搭配,創造個性化的工作空間,而AI帶來的潛力又進一步增強了它的功能,幫助用戶編輯和翻譯,也擁有分析和服務的強大功能。

抓住了更年輕一代的用戶需求,這可能是通盤無妙手的Notion帶給釘釘的最大的啓示。

Notion創始人Ivan Zhao曾提到,“最大的浪潮是代際浪潮”,相比微軟谷歌等服務上一代人的辦公產品,Notion更簡單也更專注於服務大學生,因爲簡單是不會變的,辦公核心需求是輕鬆完成任務,他們會在Notion中養成習慣,並將這些習慣用到未來的工作中。

這可能也是飛書在過去幾年佔據用戶心智的原因之一,企業服務軟件不再是以銷售爲驅動,而更以產品能力爲驅動,當用戶真正喜歡一個產品,就會開始爲這款服務軟件代言,進而做出購買決策,用戶滿意度高,進而用戶的粘性就會更強。

這也是釘釘未來的發展可能性,它能否抓住代際浪潮中的年輕一代,並深切的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