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礪石商業評論
1
一直擔心小米汽車有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最終還是爆發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曾多次提醒雷軍不要在小米汽車業務上急於求成,不要浪費大量時間在拍短視頻與開直播上,不要企圖通過個人在網絡上的走紅來帶動產品銷量,也不要爲了短期銷量而過度依賴低價競爭,而缺乏品牌向上的自信。
從2022年宣佈進軍汽車行業,到首款汽車SU7發佈,雷軍只用了區區三年的時間,而在之前其沒有任何造車經驗,主要是通過高薪挖角行業友商的員工而迅速從市場上組建起了一支隊伍,迅速造出了一款表面看起來還不錯的產品。
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做出了一款像模像樣的車,我們不否認在此背後是雷軍超強的創業精神、組織能力、領導能力與業務落地能力,但三年就能造出一輛質量過硬的車是完全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筆者在之前曾經嘗試過手機、家電、手錶、電動自行車與洗護產品等各個領域的新勢力產品,幾乎沒有一個是能感到滿意的,總是有很多瑕疵。這是因爲任何行業都需要專門的技藝,而技藝的形成需要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在產品質量很可能並不完美的情況下,雷軍應該慎之又慎。
首先,雷軍不應該如此倉促地就把首款小米汽車推出來,其應該進行更充分的測試。如果能夠有更多充分的測試,可能最近的嚴重事故就不會發生。
其次,雷軍不應該一開始就對小米汽車採取如此激進的定價。一方面,過低的價格會對小米汽車未來的高端化戰略形成嚴重阻礙,使其之後很難再實現品牌向上。另一方面,過低的售價會導致小米汽車在供應鏈上竭力壓縮成本,這勢必會給小米汽車造成嚴重的質量隱憂。例如,此次出事的小米汽車便是最低配的標準版,其在產品功能上的某些缺陷,可能便是此次事故的直接根源。
再次,在較大概率存在質量隱憂的情況下,小米汽車不應該在首款車型上就過度追求銷量,這樣每多銷售一輛汽車,便多了一個風險點。並且由於產品熱銷,而突然大幅提升產能,會導致很多新的管理問題與不可控風險的出現。
最後,雷軍應該在首款車剛發佈時儘量保持低調,而非營造一種成功者的姿態。中國有一句古話,“德不配位,必遭其殃”。只是因爲首款車的熱銷,小米汽車的股價便在之前一路高歌猛進,市值超過萬億人民幣,雷軍也因此一度躋身中國首富的位置,儼然一副成功者的形象。
另外,很少有企業家像雷軍一樣熱衷個人IP打造,其在工作如此繁忙的情況下還長期堅持拍攝短視頻,開直播,製造各種營銷話題,進一步推高了他的熱度。如果雷軍日常是一個低調厚重的工程師形象,即使出現了質量事故,公衆還有可能給予其諒解。但雷軍一直是一種高調營銷的網紅形象,當產品一旦出現重大安全事故時,其便很難獲得公衆的諒解。此次事故爆發後,整個輿論傾向都開始聲討小米與雷軍,便是實證。
雖然最終的事故調查結果還沒有出爐,但雷軍應該好好地進行一場深刻反思了。如果事故責任在小米公司,那麼雷軍之前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將化爲烏有,因爲再多的財富,再多的捐贈,都無法彌補間接殺死3條人命的罪過。
即使最終調查的事故責任不在小米公司,雷軍也應該通過此次事件深刻地思考“作爲企業家,何爲正確”。決定一家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是企業家IP,不是營銷,而是產品質量,用戶口碑。一旦產品質量與用戶口碑出了問題,企業家的走紅程度不僅毫無用處,還會加倍放大輿論的負面影響。
2
在雷軍的帶領下,最近一兩年大量中國企業家都開始效仿其走向網紅之路,筆者一直對這種做法持批評態度。這是因爲這些企業家想的都是給自己的企業帶來用戶、流量、品牌影響力與變現,但幾乎沒有人去考慮到底給公衆帶來了什麼。
看這些企業家在網絡上炫富,講成功學、講雞湯、秀工作、秀生活、秀髮家史與奮鬥史,很難想象這些對公衆有什麼真實價值。近幾年,這些網紅企業家的短視頻到處充斥着網絡,讓很多人想擺脫也擺脫不掉,但都構成了這些網紅企業家流量、影響力與商業價值的一部分,這不相當於以損害他人利益爲代價而爲自己謀利嗎?之前看到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吐槽,如果能在微信屏蔽掉某一位知名的企業家網紅,他願意支付給微信一些會員費,這足見這些人對普通用戶的騷擾是多麼嚴重。
從真實價值上,這些網紅企業家所創造的價值,其實還遠不如相聲、小品等喜劇演員所創造的價值。因爲表演是這些演員的本職工作,最起碼給人們帶來了歡笑,而這些企業家不僅帶不來任何樂趣,還給公衆造成了錯誤的引導,甚至帶來了行業的不公平競爭與行業混亂。
例如,這些企業家其實已經獲得了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物質財富,但還沉迷於利益,連短視頻與直播這樣的機會也不捨得放掉,這種貪婪的行爲很難給公衆起到正向引導,只會誘導更多的人不專注本業,而是希望通過網絡走紅來賺快錢,賺大錢。但短視頻的邏輯並非越有價值的內容越有流量,而是越低劣的內容越有流量,這也是爲什麼在各個短視頻平臺上到處氾濫着那些裝傻、賣慘、炫耀、僞裝、情色與語言粗俗的短視頻。
另外,這些網紅企業家在網絡平臺上的過度營銷,往往也會給消費者帶來一種假象,認爲其產品要優於同行。這不僅對那些勤懇踏實的企業不公,對用戶也是一種欺騙。
以老百姓日常經常購物的菜市場爲例,菜市場內的絕大多數商家平時都是採取公平和諧的方式進行競爭,互不詆譭,也不自我誇大。而突然有一天新來了一個商家,每天拿着喇叭向菜市場的消費者大聲廣播,吹噓自己的產品多好,然後私下再詆譭一下同行的商品,這樣慢慢就搶了不少其他商家的生意。之後,便又有一些其他商家受經營所迫,也開始拿起喇叭在菜市場成天吆喝,以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最終有一天,這個菜市場的所有賣家都開始拿起喇叭吆喝,並且私下相互詆譭,相互攻擊。從此,這個菜市場就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和諧與寧靜,每天充滿烏煙瘴氣,價格戰與弄虛作假的現象也開始流行。
看完上述菜市場的案例,熟悉中國汽車行業的讀者可能會有些熟悉,這不正是與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完全類似的一種狀況嗎?在造車新勢力進入汽車行業之前,比亞迪、吉利、奇瑞與長城等幾家傳統的中國汽車廠商都較爲低調,它們都是憑藉實打實的能力一步步從行業中突圍,承擔了中國民族自主汽車品牌對抗外資品牌的重任。但自從這些造車新勢力企業進入市場以後,中國的汽車行業就變成了當下的混亂局面。不僅各自之間相互詆譭,相互攻擊,一位位企業家都跑出來拍視頻,做直播,爲自家產品賣力吆喝。
我們並非排斥那些行業的新進入者,有一些遵循合理規則的新進入者不一定是壞事,它們還有可能刺激行業的加速創新。我們不提倡的是投機取巧的進入者,它們不顧行業的整體利益,只是謀求自己私利,肆意破壞行業中的一些好的規則,最終將行業攪得烏煙瘴氣。
從長期來看,這些“網紅企業家們”的攪局並不長久。隨着時間的積累,用戶會變得越來越理性,他們不會很容易再被這些企業家的網上熱度而蠱惑。而那些踏踏實實的企業,產品的可靠度與信任度會越來越突出,日益形成的口碑會對沖掉那些人爲製造的熱度。
以當前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爲例,銷量排名前兩位的是極其低調的vivo與OPPO。相較小米雷軍與華爲餘承東這兩位中國智能手機領域的頂流網紅來說,vivo創始人沈煒與OPPO創始人陳明永完全是兩個另類。雖然身處直接面對C端消費者的消費電子產業,二者卻表現得極爲低調,很少出現在公開場合。即使是公司每年最核心旗艦產品的發佈,也都是交由下屬員工主講。
之所以這麼做,除了陳明永與沈煒二者低調的性格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深知決定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不是企業家的個人影響力,而是企業在研發、產品、供應鏈、品牌、渠道與服務等各個領域的系統性能力。而要想這些系統性能力越強,就越不能依賴企業家的個人影響力,而是需要在各個關鍵業務領域都能擁有獨當一面的下屬。
如果企業的“一號位”過多地出現在公開場合,搶走屬於各個業務負責人的風頭,那麼組織的整體運作就會出現失序。最終,下屬的責任意識與主動精神越來越弱,企業的“一號位”則變得越來越累。而雷軍一直被冠以智能手機產業界“勞模”的稱號,便與此不無關係。
再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絕對領導者比亞迪爲例。近些年,比亞迪旗下的爆款車型絡繹不絕,但其創始人王傳福卻表現得極爲淡定,始終不依賴個人的影響力進行任何產品的營銷,而是爲各個品牌都培養了一位企業內生成長的負責人,例如比亞迪王朝網的路天,海洋網的張卓,仰望品牌的胡曉慶,方程豹品牌的熊甜波與騰勢品牌的趙長江,由他們帶領團隊通過一套體系化的營銷動作進行旗下產品的宣傳與推廣,而非將大量精力花在視頻、直播與社交輿論的口水戰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仰望品牌總經理胡曉慶與方程豹品牌總經理熊甜波還是兩位低調的女將。
對於一個真正具有高價值的卓越品牌來說,其是超越任何一個個體的,如果與某一個個體綁定過深的話,那麼這個品牌就無法建立起超越個體的品牌調性。雖然胡曉慶與熊甜波並不爲很多消費者熟知,但並無礙仰望品牌與方程豹品牌在中國汽車產業的異軍突起。
雖然雷軍帶領小米,餘承東帶領華爲也取得了不錯的商業成績,但兩個始終熱衷在網絡上製造話題與流量,一個經常口稱“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另外一個經常自稱“遙遙領先”。相較這樣的企業家,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vivo創始人沈煒與OPPO創始人陳明永要更值得尊重得多。
3
企業家走紅,應該是像任正非、張瑞敏與於東來等依靠所領導企業受到消費者認可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非企業家通過炒作走紅而去對消費者的理性決策形成誤導。
希望此次雷軍與小米汽車的慘痛教訓,能夠給到那些還在致力於打造網紅人設的企業家提一個醒,不要再被企業家網紅的行爲所蠱惑。而是迴歸商業本質,堅持正道成功,認真思考戰略,用心對待員工,踏踏實實做好產品,以利他之心對待合作伙伴,然後保持耐心與定力,那麼成功便會水到渠成。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