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美國國債市場本週陷入劇烈動盪,10年期與30年期國債收益率雙雙飆升,引發投資者和分析人士對“基差交易”可能正在被大規模平倉的擔憂。
週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9.6個基點至4.259%,30年期收益率更是飆升12.3個基點至4.714%,創下自疫情以來的最大兩日漲幅之一。這一波收益率上行直接導致追蹤長期國債的ETF,iShares 20+年期美債ETF(TLT。US)下跌1.6%。與此同時,標普500指數也下跌1.6%,市場情緒明顯趨於緊張。
過去兩天的市場走勢可以說“極不尋常”。本週一,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大跌14.4個基點,隨後卻收高16.8個基點。這種劇烈的V型反轉,自2006年以來僅發生過一次——那就是2016年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的第二天。
衡量美債市場隱含波動性的MOVE指數也迅速飆升,達到自2023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Bianco Research總裁Jim Bianco在LinkedIn上寫道:“這是一個值得跟孫子講述的交易日。”
令人困惑的是,這波波動並非源於重磅經濟數據的發佈,反而是在市場普遍擔憂關稅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發生的,按理說這些風險應促使資金流入避險資產如美債,而非拋售。
有傳言稱,海外投資者可能正在拋售美債換取美元,但三年期國債拍賣結果並未顯示出外國央行明顯撤退的跡象。
真正引起市場恐慌的是,本週二進行的三年期國債拍賣冷場。如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國內機構僅認購了6.2%的供給,遠低於平均19%的水平,這爲週三的10年期、週四的30年期國債拍賣蒙上陰影。
市場越來越多的聲音將目光投向了“基差交易”的平倉潮。這是一種對沖基金常用的策略,其邏輯是利用國債現貨價格與其期貨合約價格之間的價差套利。操作流程爲,當發現國債現貨價格低於期貨價格,對沖基金會買入便宜的國債、做空(賣出)較貴的期貨合約、待兩個價格趨同(現貨漲、期貨跌)後同時平倉,賺取差價。
這一策略的風險在於其極高的槓桿比率,據稱有時可達到50到100倍。一旦市場波動劇烈,尤其是當某些機構突然退出市場或資金鍊斷裂,極易觸發踩踏效應,引發市場更大規模的動盪。
有研究指出,這一策略曾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加劇美債市場的混亂。儘管支持者認爲“基差交易”有助於增加市場流動性,批評者認爲這是一場高風險、低透明度的豪賭。
據Apollo Global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øk估計,目前市場中基差交易的規模約爲8000億美元,並將繼續擴大,尤其在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國債供給上升的背景下。
儘管當前尚無確鑿證據表明基差交易正在被大規模解除,其高槓杆的本質,加上當前市場的劇烈波動,足以引起監管層與市場參與者的高度關注。
BMO資本市場的利率策略主管Ian Lyngen指出,這輪劇烈波動可能也與特朗普再次提出加徵關稅,引發通脹預期升溫有關,而高通脹會促使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債券收益率。
不過,通脹、財政赤字、海外拋售等傳統解釋,仍難以完全解釋如此劇烈的拋售行爲。市場越是不確定,基差交易這種“槓桿時間炸彈”就越可能成爲推波助瀾的核心因素。
在接下來的10年期與30年期國債拍賣中,投資者將密切關注認購情況與價格反應。如果情況未能改善,美債市場或將迎來更劇烈的調整。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