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立場
季節交替的納賢路,是上海最難走的地方。
景鯤時常把“小度不是一家硬件公司”放在嘴邊,但必須承認,景鯤時代的小度主要完成的,是“以硬件爲載體”這一企業定調,“智能”這個關鍵前綴還在施工之中。
而在李瑩輪崗前,她作爲百度集團首席信息官(CIO)統籌企業智能信息系統的整體構建。翻看她在百度的職業軌跡不難發現,“融合”、“升級”等字眼頻頻出現。
去年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大會2024主論壇上,小度科技(以下簡稱“小度”)CEO李瑩震撼發佈了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作爲小度換帥一年多以來的首個原創性突破,向業界展示了中文大模型在硬件領域的初步落地。
1600萬像素廣角攝像頭,配備自研的AI防抖算法,56小時待機,30分鐘可充滿電。宣傳上賣點滿滿。彼時李瑩曾透露產品計劃於2025年上半年上市,但隨後關於上市的具體時間消息陷入沉寂。2025年第一季度已過,官方上半年面世的承諾,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近兩年來,AI手機、AI PC、AI耳機等“AI硬件”概念層出不窮,但AI眼鏡這一分支直至Meta與Ray-Ban聯手推出的產品,在短短半年內銷量突破100萬臺,才令業界目光爲之一轉。令人唏噓的是,這款小度AI眼鏡的對標產品發佈於2023年9月,距離百度智能硬件“鋪路人”——小度前CEO景鯤離職,僅相隔短短一個月。
面對"何以立足"的追問,李瑩與小度始終在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的天平上搖擺。技術第一性的執着讓團隊深耕AI語音交互多年,但智能音箱等產品始終困於低頻工具屬性,無法解決場景滲透的短板。
而今Agent技術浪潮下,AI眼鏡被視爲首個實體化智能體入口,據IDC預計,2025年全球Al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到1280萬副,同比增長26%,中國AI眼鏡市場出貨量爲280萬副,同比增長107%。但當前智能家居戰場已演變爲跨場景協同能力的較量,小度若延續硬件單品思維,或難突破生態桎梏。
當國內廠商紛紛以千元級產品卡位,李瑩團隊能否將技術短板轉化爲高頻剛需,或將決定小度在AI硬件爆發前夜的位置。
01、生態or技術?小度路線之爭
作爲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資深技術專家,李瑩在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AI領域深耕多年,並先後負責過百度搜索各技術線及智能工作平臺的建設。然而,硬件與軟件即便底層理論關聯再多,也是"隔行如隔山"。
從硬件開發、軟硬結合,到供應鏈、渠道、市場和運營,每一環節都蘊含着大量“從零開始”的複雜考驗,行業的整體複雜度也不可同日而語。
同爲穿戴設備負責人,OPPO健康實驗室的曾子敬曾參與Apple Watch傳感器的設計與研發,加盟OPPO後推動其智能手錶、手環等健康消費電子產品的不斷創新。相較來說,李瑩在小度硬件領域尚未打造出完全體現其個人風格的載體。
相較而言,小度前CEO景鯤在硬件領域同樣頗有建樹,他與朱凱華聯合創立的AI創新產品公司Mainfunc無疑是對其硬件創新能力的強有力背書。近日,他們又完成1億美元A輪融資,企業估值由此前的2.6億美元迅速躍升至現今的5.3億美元。
景鯤時代,小度的商業化成果是被市場所承認的。業內經常評價:景鯤之於小度,某種程度上等同於李彥宏之於百度。
2018年,景鯤被任命爲百度智能生活事業羣組總經理時,正值智能音箱“百箱大戰”全面爆發,小度憑藉首款產品迅速搶佔市場。據Canalys數據顯示,2019年小度智能音箱出貨量達1730萬臺,同比增長384%。
2020 年 9 月,小度正式成立,估值約200億元,景鯤擔任 CEO。從當時的戰略佈局來看,小度極有可能複製愛奇藝那樣在百度體系內獨立發展的模式,並最終實現獨立上市。
2023年上半年,小度B+輪融資後的估值達到355億元人民幣,成爲當時中國市值最高的通用AI創業公司之一。可以說,景鯤的硬件戰略“以量換生態”,雖未突破天花板,但確保了小度的商業化基礎。
同年換帥後,小度未再披露新一輪融資進展,獨立上市計劃亦無明確時間表。此前業內分析師曾給出結論,大模型投入導致成本增加,可能拖累盈利節奏,而AI眼鏡等新品類“需長期培育市場”,短期內難以支撐小度估值進一步提升。
但對百度和李彥宏而言,All in AI是百度現階段的唯一選擇和突破口,戰略重心不容再有半點動搖。
李瑩在技術應用上的思考更加契合百度高層急於爲AI尋找更多實際落地場景的迫切心情。從過往發言與採訪也可以看出,比起相對溫和的“改良”,李瑩對技術應用的認知傾向於更徹底的“革新”。她曾說,生成式AI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可以嵌入到產品裏的技術元素,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但這種“用AI框架替代傳統軟件思維”,也讓技術落地與用戶體驗存在脫節。李瑩主導DuerOS X被宣傳爲“AI原生操作系統”,但其功能仍集中在基礎應用(如語音交互優化),與競品的差異化有限。普通用戶難以理解“模型路由架構”或“多模態感知”等技術術語,反而可能因操作邏輯變化(如從傳統界面切換至自然語言交互)產生學習成本。
如今,在大模型浪潮正盛、業務逐步定型、產品線不斷擴展的背景下,AI智能化敘事正成爲李瑩與小度不可錯失的戰略機遇。考慮到小度閨蜜機時期百度大模型技術紅利與硬件載體的結合尚處探索期,2025年,李瑩或許有機會向百度證明"技術革新能否撬動增量市場"這個關鍵命題,而AI眼鏡則需要回答景鯤沒被追問過的問題。
02、要學會服務大衆
互聯網廠商、AI技術廠商、硬件廠商均在AI硬件牌桌上扮演重要角色。它們自身的差異屬性也造成了不同的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形態。2024年5月,Meta與Ray-Ban合作推出的AI眼鏡“Ray-Ban Meta”全球出貨量突破100萬臺,讓廠商們第一次看到了AI大模型在硬件終端的雛形。
但現實是,包括Meta在內,AI眼鏡市場上尚未湧現出能引領潮流的“爆款”或者“殺手級應用”。
“無腦使用”是“爆款”產品的一個重要前提。然而,目前的AI眼鏡需要複雜的操作步驟才能實現語音交互、圖像識別等功能。這與智能技術應降低使用門檻的初衷背道而馳。
正如Rokid創始人祝銘明所說,“未來AI眼鏡應像普通眼鏡那樣簡單易用,只有在自然直觀的交互體驗下,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 。此外,學術界在探索人機交互的基礎理論時,也提出“自然交互模型”理論,認爲語音、眼動與手勢協同能夠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同時,打造AI硬件"殺手級應用"的關鍵也在於如何理解:將AI技術的理念融入硬件設計之中。Meta CEO扎克伯格曾在講話中談到對AI眼鏡的期望場景,“一款既時尚又實用的眼鏡,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能融入日常生活” 。
但打造爆品向來不是李瑩時代小度的"舒適區",小度的產品似乎總在爲小衆羣體服務。
用戶最迫切的需求往往來自於那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頻繁觸達的場景。以外賣爲例,其高頻需求得以鎖定用戶每日必然的消費習慣,從而帶動其他相關業務的發展。相比之下,智能音箱雖然曾被視爲家庭中樞入口,但實際上大部分用戶僅在特定場景下(如聽音樂、查詢天氣)使用,未能形成真正的高頻互動。
這與高頻場景下用戶對於實用性、即時性的要求存在明顯差距,這也導致2020年後,包括小度在內的智能音箱品牌在市場中逐步失去了熱度。IDC數據統計, 2024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整體銷量爲1570萬臺,同比2023年下降了25.6%,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年出現銷量下滑。整體智能音箱市場的增速已從早期的爆發式增長趨於下滑,創新迭代也未能充分刺激消費者的再次購買需求。
而近兩年,在小度智能化生態中被寄予厚望的閨蜜機,試圖以“個性化陪伴”開闢全新消費場景。但從市場反饋來看,這類產品更多屬於低頻消費:購買週期長、使用場景狹窄,且功能上的單一使得用戶難以形成持續依賴。
正如艾瑞諮詢最新報告中指出,智能陪伴類產品的用戶活躍度在過去一年內呈現明顯下滑趨勢,遠低於高頻使用產品的標準。《新立場》也持相同觀點,“在智能家居日益普及的今天,消費者更青睞於能在生活中頻繁使用並帶來即時便利的產品,而閨蜜機這類定位過於細分、使用場景單一的產品,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曾幾何時,我們以爲智能音箱和閨蜜機會成爲智能家居生態中的入口產品,以中頻甚至高頻需求拉動其他智能設備的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消費者對於設備的要求已遠超單一語音交互的功能,他們需要的是跨場景、全時段的智能體驗。
可以說,產品的功能升級與生態整合能力纔是如今智能生態的關鍵,而小度的產品在這一點上顯得準備不足。
從流量分配的角度來看,高頻需求產品能夠以剛性消費鎖定用戶習慣,從而帶動中頻業務實現順暢承接。而小度的智能音箱和閨蜜機則更多地依賴於低頻的購買行爲,缺乏用戶高頻觸達的優勢,導致其在整體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這與美團“以高帶中”的模式成爲對比鮮明的案例,高頻的外賣場景不僅保證了穩定流量,還爲中頻業務提供了天然的增長通道,但小度產品一直未能找到類似的高頻入口,也就難以形成持續的用戶黏性。
03、寫在最後
AI的迭代正引領着硬件產品進入一個全新的紀元。AI不僅將成爲硬件產品的附加功能,更會重塑產品的核心設計與用戶體驗。然而,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打造出真正的AI硬件“爆款”,並非易事。 一個值得關注的策略是聚焦於細分場景,因爲細分市場的AI硬件往往能更有效地滿足特定需求,從而更具競爭力。
現階段,AI眼鏡還在將翻譯和搜索視爲核心壁壘,大多數產品陷入同質化雷區,這些獨家技能簡單到手機就能輕鬆完成。或許這也是爲什麼Meta Ray-Ban一定要擊穿底價的原因,買眼鏡送AI。
AI眼鏡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目前尚無定論。不過Meta Ray-Ban依託Facebook及Instagram的直播和短視頻生態給了一個思路,已經算是"走了一小步,行業的一大步了"。
沿着這個思路再看今天國內的AI眼鏡,一路走低的價格和並不時尚的設計並不能算“地位型消費”,功能型消費也沒有做出差異化。當然,小度AI眼鏡則在教育場景下還是具備一定優勢,例如其智能備忘功能深耕學習場景。
在娛樂內容方面,百度完全有可能複製Meta的成功,因爲百度自身擁有短視頻與直播的基礎,甚至能聯合微博、知乎、快手等平臺形成內容聯盟。畢竟,相較於教育類內容,受衆更青睞於通俗易懂的娛樂向,這也解釋了爲何儘管字節尚未推出AI眼鏡,但相關猜測與傳聞已經滿天飛。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