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供需升級,需要一場“平權”

字母榜
04-11

過去一個月,抖音、騰訊的電商板塊走馬變陣,拼多多也扛起了新的“千億扶持”大旗。三股電商新勢力啓動新一輪自我變革,希望在行業步入中低速增長階段後,仍然保持較快增長。

3月初,字節旗下的電商廣告平臺巨量千川併入抖音電商,不再隸屬巨量引擎。經過這番調整,巨量千川除了對電商廣告收入負責,還要和抖音電商其他部門協作,共同達成GMV、商家ROI、用戶體驗等方面的目標。

3月底,微信電商宣佈將“視頻號帶貨者”升級爲“微信小店帶貨者”,達人將能夠在視頻號、公衆號、服務號等微信生態內全域帶貨,挖掘更多流量和訂單。

4月3日,拼多多啓動“千億扶持”,未來三年擬投入超1000億元的資金、流量等,用於電商生態建設、助推商家轉型升級。

抖音抓電商協同,騰訊給微信流量,拼多多送千億扶持,TPD今年的野心不可低估。

從2015年拼多多誕生算起,過去十年,TPD相繼在電商領域發展壯大。綜合多方數據,從GMV來看,拼多多、抖音電商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位;騰訊大做微信電商的時間點比較晚,但在整個微信流量池的澆灌下,闖入第一梯隊只是時間問題。

把時間線拉長來看,TPD作爲電商新勢力崛起的背後,是潛移默化順應了當前從需求到供給,再到平臺規則的“平權運動”。

傳統電商習慣於通過購買記錄來評估潛在需求——消費者這次買了高價商品,那麼ta很可能一直需要貴的東西,反之亦然。以此爲根基,傳統電商描摹用戶畫像,並把商家競價廣告費作爲優先級,通過算法將符合畫像的商品矩陣推薦給不同層級的用戶。

但實際上,“實惠”是消費者的天然需求。有能力支付高溢價的消費者,同樣有購買便宜商品的需求。比如,不差錢的王思聰可以花費上萬元購買一枚U盤,卻也會花費200元購買電腦桌,還因爲送貨太慢公開吐槽。與之相對應,平時愛買便宜貨的消費者,同樣存在花大錢買好貨的需求。

每個人的需求是千姿百態、不斷演化的萬花筒,而非一成不變的excel表格,這纔是需求側的真正樣貌。

對於電商平臺來說,倘若繼續按照過往訂單、人羣特徵、地域分佈等指標劃分需求,無異於刻舟求劍。電商用戶畫像過於呆板,與用戶真實需求錯配,是傳統電商增長大幅放緩、看不到增長空間的原因之一。

電商需求平權的背後,蘊藏着一個充滿潛力的消費場景——爲個體的消費者,仍有大量的多樣化需求有待滿足。

這類需求往往具有“反直覺”的特點。比如,黃金飾品通常被視爲中年大媽的掃貨目標,但隨着黃金價格飛漲,以及金銀珠寶直播間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搶購黃金的大潮。這塊需求看似“違和”,但卻真實存在且充滿爆發力。

在電商行業,大平臺很早就注意到個體需求的多樣性。但傳統電商習慣了從用戶畫像出發思考問題,最多隻能通過迭代算法做到“千人千面”,也就是根據個體消費行爲,描摹更精準的用戶畫像,以儘可能全面地覆蓋消費者的需求象限。

然而,消費行爲——特別是線上消費行爲——只是人的行爲切面之一。平臺不可能由這類行爲倒推出消費者的一切需求,尤其是那些隱藏需求。“千人千面”可以提高現有需求的匹配度和轉化率,卻不能激發消費者購買畫像之外的商品,存在天然的效能邊界,無法躍遷至需求平權的更高境界。

直到TPD在電商領域興起波濤,需求平權纔有了走進現實的機會。

與傳統電商相比,TPD除了交易訂單,還擁有豐富得多的消費者需求洞察維度——內容和社交。依靠這兩支“顯微鏡”,他們有了在更長週期、更多場景下觀察用戶需求的獨特窗口,並抓住其中蘊藏的商業機會。

以抖音爲例,其直播帶貨生態之所以一飛沖天,關鍵就是平臺坐擁內容生態:用戶圍繞短視頻、直播、圖文等內容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爲平臺淬鍊商品交易能力的賽博燃料。

抖音以內容見長,騰訊以社交互動爲錨點,捕捉過往需求難以透視的用戶需求。拼多多則融合兩者之長,給電商同時插上內容和社交的雙翼。黃崢此前提出,要做“Costco+迪士尼”;而拼多多的爆款精品+拼購模式,其實也是好內容+強社交的變體。

更往前一步,拼多多作爲TPD中最“純粹”的電商平臺,相對更早覺察到需求平權的價值。如今覆盤它的崛起之路,其創立後一以貫之的許多戰略和手法,都是圍繞需求平權而鋪陳。

比如,拼多多是主要電商中最看重農產品的,過去十年間深入大量源頭產區,力推物美價廉的農產品上行。倘若將這一舉動理解爲“便宜”,未免片面;站在需求平權的視角,拼多多洞察到城市消費者雖然喜歡去山姆這樣的高端超市,但同樣渴望經濟實惠的農貨,而這一需求長期沒能得到電商平臺的響應和滿足。

對於電商平臺而言,誰能率先抓住需求平權的機遇,誰就能獲得新的增長。TPD都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微信小店、抖音直播帶貨、拼多多的拼單,都是以內容+社交建構消費者洞察,以多樣化供給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與消費者側的需求平權相對應的,是商家側的“供給平權”。

在理想情況下,同一電商平臺內的商家,應當具備同等的流量獲取和消費者觸達機會,讓用戶獲得儘可能寬闊的選擇空間,從而提升整個生態的活躍度和交易量,並在大品牌、大商家獲利的同時,讓中小商家也能雨露均霑。這就形成了供給平權。

然而,傳統電商出於運營效率等方面的考慮,傾向於分層運營,將商家分爲三六九等——自營品和大品牌居於金字塔尖,中等商家居於腰部,小商家則位於長尾。

在這套體系中,商家的品牌越響亮、實力越強大,生態位就越靠前,更容易得到平臺曝光、運營、資源等全方位扶持。不同體量的商家被差別對待,供給平權自然無從談起。

但支撐起國內消費大盤的主體,始終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商家。隨着社零電商滲透率的日益提升,中小商家紛紛將生意搬到線上,卻發現並不被平臺所垂青。供給平權已成爲中小商家的長期渴望。

對於平臺來說,大品牌、大商家固然價值巨大,但能夠提供的SKU終歸有限,銷售範圍也有一定侷限性。隨着需求平權的不斷推進,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湧現;僅靠原有的供給生態,很難滿足快速增長的新需求。只有主動擁抱供給平權,才能再度激活平臺增長飛輪。

TPD恰好踩在了“供給平權”的歷史進程上。

與傳統電商相比,TPD的運營基本單位是商品而非商家,商品“出處”最大程度淡化了,商家“出身”也就不再重要。這一差別在非標品上體現得尤爲明顯。

比如,拼多多做農產品,APP對於某一產品的曝光顆粒度至多細化到原產地、種植品種,很少強調其品牌、商家等。消費者會記住贛南的橙子、山東煙臺的蘋果、新疆庫爾勒的香梨,但很少記得某某商家、某某大牌。

這樣一來,供給側比拼的重點回歸商品本身。商家只要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就有機會在拼多多生態內脫穎而出。至於商家實力如何,並非平臺優先考量的對象。

今年4月初,拼多多推出“千億扶持”,首批舉措包括深入全國農特產區,發揮平臺數字化優勢,幫扶全國“土特產”觸網大循環等。不難看出,這些動作也都是圍繞供給平權展開——沒有瞄準某幾個商家,而是以產區商家羣體爲扶持對象,最大限度平權。

在TPD,大品牌、大商家的勢能並不像傳統平臺那麼強,中小商家有了更多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這類商家的湧入,又增加了平臺的商品豐富度,能夠與消費者端的需求平權形成匹配,滿足多元需求。

不過,供給平權並不是弱化品牌,更不是“反品牌”。TPD試圖通過這一理念,讓中小商家和大商家在同一平臺內形成互補,解決傳統電商平臺中頭部品牌贏家通喫的問題,共同把生態做大,而非互相擠壓和侵蝕。

電商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平權需求,讓TPD獲得了崛起的契機,同時也反過來塑造了平臺的經營哲學——“規則平權”

傳統電商傾向於“強運營”:平臺既要充當整個生態的“裁判員”,又要常常親自下場充當“運動員”。在這套邏輯下,平臺會組織運營活動,在短時間內聚攏並釋放流量,以推高變現效率,電商大促的玩法由此誕生。

但在“強運營”生態中,商家的馬太效應會被逐漸放大。那些擁有更多物力財力人力的頭部商家註定是大促的主角,而中小商家多數時候只能陪跑。

相比之下,TPD更傾向於“弱運營”——平臺主要負責維護和促進電商生態,儘可能避免親自下場干預具體業務。

弱運營的主旨在於減少不必要的人爲束縛,讓需求側和供給側參與者獲得更大空間。電商平臺多樣化、個性化的商品供給更容易被發現,而非淹沒在潮起潮落的流量洪流中。消費者不再僅僅在大促場景“逛櫃檯”,差異化需求更容易被匹配和滿足;中小商家得到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不一定要趕在大促期間與強大對手同場競技、“沒苦硬喫”。

在一切商業生態下,自上而下的規則越多、干預越多,佔據生態位優勢的強者就能愈加純熟地運用規則,變得愈發強大,而弱者只會處處受限、變得更弱。因此,弱運營本質上就是規則平權。

同時,在規則平權語境下,平臺不必時刻扮演流量魔法師的角色,可以有效控制運營成本、改善財務業績,並調動更多資源進行供需兩側的扶持。

拼多多之前搞“百億補貼”,推動消費者端的需求平權。近期推出“千億扶持”,重點放在了商家側的供給平權。此外,拼多多還做了“百億農研”“百億生態”“百億減免”,分別指向農業技術革新、平臺生態建設和商家減負。“百億”“千億”需要雄厚資金;而弱運營的拼多多在連續多年盈利後,財力足以支撐多維度扶持。

另一方面,規則平權可以減輕平臺的運營資金壓力,刺激C端消費、扶持B端供給的操作空間更大。

比如,在“千億扶持”項目下,拼多多一方面扶持商家,另一方面還爲百億補貼頻道新增“100億商家回饋計劃”,發放100億元優惠券。同時,在“百億減免”的基礎上,大幅下調大家電、二手數碼等類目的店鋪保障金,進一步降低商家運營成本。

微信電商、拼多多和抖音電商作爲新勢力的崛起,既是商業模式和經營手法的勝利,更是電商三大平權趨勢相互作用的結果。

過去十年間,傳統電商一直試圖以TPD的方式阻擊TPD,在業務形態上已經非常接近,比如內容化、直播電商、拼購等,但底層邏輯並未改變,大品牌、大商家仍然居於主導地位,依照消費者購買行爲預測和匹配需求的模型也沒有動搖。

站在組織進化的角度,傳統電商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的行爲邏輯和思維慣性,不可能一朝一夕改變“祖宗之法”,其變革侷限於“術”的層面,“道”從未發生根本變化。

而從競爭木桶理論來看,新老勢力的技術、資金、資源等都不存在明顯短板,這些經營要素並非雙方的真正分野。平臺是否接納電商平權,並主動參與需求、供給和規則平權,纔是新老勢力的長期路線分歧。

這也解釋了,爲何傳統電商迅速補齊了TPD的電商形態——如直播帶貨、社交拼購等,卻沒能阻止TPD的崛起,甚至沒能拖慢他們的發展速度。TPD勢不可擋,增速始終領跑電商大盤,甚至侵入傳統電商的腹地。這看起來是舊戰場的新戰事,本質上是一場降維打擊。

事實上,電商平權並非因TPD而起。這股潮流從未止息,只不過此前被種種表面現象扭曲爲某一特定名詞,比如“下沉”“白牌”“消費降級”等。直到TPD相繼崛起,電商平權運動的脈絡和邏輯才愈發清晰,並在商業哲學層面上與電商舊時代區隔開來。

放在更廣闊的視野中,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的平權運動正在更多領域發揮效力。

比如新能源車領域,車企紛紛把智駕下放到10萬元級經濟車型。又比如AI領域,AI公司一年間把價格降低了數百倍,手機廠商紛紛內置AI助手,普通人使用AI大模型的門檻急速降低。

這類平權的發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長過程中不斷演進,且充滿挫折。電商領域的平權同樣如此。即便在TPD平臺內部,需求、供給和規則平權也談不上至善至美,而是在探索迭代中儘可能趨近理想狀態。

整體來看,人類社會的平權始終是時代潮流所向。在此過程中,總會有人發現平權帶來的商業機遇,並創造新的商業實體、帶動所在領域的突破發展。TPD的崛起,並不是一場新玩家侵蝕老玩家份額的零和博弈,而是抓住了新機遇的新商業故事。

這也意味着,TPD對於傳統電商的挑戰,本質上是新商業哲學的競爭外溢,但由於兩者商業邏輯迥異,他們並不會完全取代傳統電商,而是對整個電商大生態的一次擴容升級。電商平權不僅讓TPD起飛,也讓電商行業找到了一塊遠未被充分發掘的新金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