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不演了?貝殼高管天價薪酬引爭議 股權激勵成“吸血”工具
2025年4月,港股上市公司貝殼找房(02423.HK)因高管薪酬與業績的嚴重背離被推上風口浪尖。財報顯示,2024年貝殼歸母淨利潤同比暴跌30.9%至40.66億元,而董事長彭永東及聯合創始人單一剛的年薪卻連續兩年逆勢增長,2023年合計達12.42億元,相當於公司全年淨利潤的30.5%。這一“吸血式”薪酬機制,暴露出平臺型企業治理與價值分配的深層矛盾。
業績與薪酬的“剪刀差”
貝殼2024年財報呈現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困境:全年營收增長20.2%至935億元,但淨利潤縮水超三成。核心業務存量房交易收入僅微增2億元,利潤同比減少10.1億元,成爲拖累業績的主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彭永東個人薪酬從2021年的847.8萬元飆升至2023年的7.13億元,三年累計薪酬超過12億元,漲幅達8300%。這一現象被投資者戲稱爲“利潤越薄,高管越肥”,折射出薪酬機制與股東利益的割裂。
股權激勵:合規外衣下的利益輸送
貝殼官方解釋稱,高管薪酬主要由股權激勵構成。據披露,2023年彭永東通過行權獲得價值7.02億元的股票,行權均價較市價低62%。這種“低買高賣”的套現行爲,被質疑變相掏空公司利潤。
對比國際同行,美國房地產中介RE/MAX高管薪酬僅佔淨利潤的3%-5%,而貝殼這一比例高達29.6%,遠超行業合理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彭永東團隊通過左暉家族信託的投票權委託,實際掌握公司50.3%的決策權,形成“自定薪酬”的閉環。
業務模式異化:從服務者到抽傭機器
左暉時代打造的ACN(經紀人合作網絡)模式,本意是打破信息壁壘,如今卻異化爲“數字抽傭機”。加盟商透露,貝殼每單交易抽取12%-18%的平臺費,門店還需按月繳納系統使用費,導致全國30%的門店處於虧損狀態。
與此同時,貝殼將成本轉嫁給生態鏈:新房渠道費率高達3%-5%,開發商被迫讓渡15%的項目利潤;二手房買賣雙向收費,購房者實際承擔的中介成本同比上升23%。這種“平臺抽成—成本外溢”的傳導機制,最終由消費者和基層經紀人買單。
治理危機與市場反噬
資本市場的反應已顯端倪。2024年財報發佈後,貝殼港股股價單週暴跌18.7%,市值蒸發超500億港元。投資者用腳投票的背後,是對公司治理失序的深度擔憂。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指出,股權激勵應綁定長期業績而非短期套現,建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而貝殼當前的薪酬結構,恰恰暴露了平臺經濟“控制權集中化”與“利益分配失衡”的制度性缺陷。
重構價值分配體系的緊迫性
當一家企業高管的年薪足以覆蓋數萬名基層員工的全年收入(2024年貝殼經紀人年均收入降至6.8萬元),當平臺抽傭率超過中小商戶的生存紅線,這種畸形的分配模式終將反噬行業生態。
貝殼的案例警示:在房地產深度調整週期,平臺型企業亟需在資本回報與社會責任間尋找平衡點,而這或許需要更嚴格的公司治理監管和更透明的利益共享機制。
(注:本文結合AI工具生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