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刻度 陳鄧新
十年光陰,改變了許多公司的前行軌跡。
2025年,恰逢釘釘上線十週年,其已成長爲一個坐擁7億用戶數的超級應用,然而在此關鍵之際,卻上演了一出創始團隊迴歸的戲碼。
更爲關鍵的是,迴歸之後首抓考勤,讓釘釘站上了風口浪尖。
以上種種跡象顯示,阿里巴巴對釘釘當下的現狀並不滿意,意欲調整戰略方向,通過再“創業”在AI時代肩負更大的重任。
十年蹤跡十年心,釘釘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折騰?從規模增長轉向利潤追求,釘釘付出了什麼代價?飛書與企業微信環伺之下,釘釘下一個十年又該怎麼走?
失去一家獨大的優勢
誕生之初,釘釘就被寄予厚望。
彼時,騰訊成功孵化了微信,掌握了移動時代的流量入口,阿里巴巴也不遑多讓,探索移動時代的新機遇。
幾經波折,最終脫穎而出的是釘釘。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月,針對企業即時通信的釘釘正式上線,憑藉“已讀/未讀”“上班打卡”等差異化功能,逐步贏得中小企業的廣泛青睞。
於是乎,釘釘成爲阿里巴巴的一張“王牌”。
不斷傾注資源之下,釘釘駛上了快車道:2017年末,釘釘註冊用戶數突破1億,到了2024年初,釘釘註冊用戶數已達7億。
不難看出,釘釘從一棵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儘管如此,其競爭勢態反而大不如前,在飛書與企業微信窮追猛打之下,逐步失去了一家獨大的優勢,之所以如此與不再堅持初心息息相關。
一方面,“逼走”創始團隊。
早在2017年,釘釘創始人兼首任CEO陳航就直言:“釘釘目前完全沒有考慮過盈利問題,釘釘的初心一直不變,就是希望幫中國4300萬中小企業多賺錢,實現高效、安全和智能的辦公方式。”
通俗易懂地說,釘釘在意的是解決智能辦公的痛點,主要精力投入到體驗改善上,以謀求規模迅速擴張,變現並非首要任務。
關於此,美劇《硅谷》有過精闢的論斷:“關鍵不在於你賺多少,而是你值多少錢。誰最值錢呢,哪些虧損的公司。”
問題在於,阿里巴巴有不同的考量。
在阿里巴巴看來,釘釘一直靠輸血才能生存,但僅靠輸血才能生存的公司是不健康的,唯有擁有造血能力纔可以走得更遠。
於是乎,矛盾愈演愈烈。
當矛盾不可調和之時,陳航、朱鴻、任卿等創始元老集體出走,這之後從規模增長轉向利潤追求,商業化成爲釘釘的關鍵詞。
這麼一來,年度經營性收入ARR取代日活躍用戶數DAU,成爲釘釘的核心指標,爲飛書與企業微信後來居上提供了契機。
圖源:釘釘官網
另外一方面,戰略判斷失誤。
在探索商業化的過程中,阿里巴巴推出了“雲釘一體”戰略,瞄準的是釘釘與阿里雲融合帶來的協同效應。
簡而言之,釘釘失去了獨立性,成爲“配角”。
更爲重要的是,爲了更好地配合阿里雲,釘釘也調整了戰略重心,資源不斷向大企業傾斜,與“幫助中小企業”的初心背道而馳。
“新立場pro”表示:“釘釘定製開發的智能審批模塊需調用阿里雲專屬算力,功能雖精準匹配客戶需求,但開發成本高、導致標準化產品迭代緩慢。這種‘重定製、輕平臺’的策略,短期內推高釘釘商業化收入,如2024年大客戶貢獻佔比超60%,但也埋下隱患,這種‘行業特供’模式無形中削弱了其原有的普惠優勢。”
釘釘成爲“配角”
釘釘失其鹿,飛書與企業微信共逐之。
此背景下,阿里巴巴坐不住了,如若放任對手們圍堵,無異於飲鴆止渴,因此放棄了“雲釘一體”戰略,將釘釘列爲四大戰略級創新業務之一,並通過收購的形式召回了創始團隊,意欲在正面戰場上重拳出擊。
一言以蔽之,釘釘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All in AI,就能翻盤嗎?
事實上,釘釘渴望下一個十年王者歸來,還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AI優勢難顯。
釘釘想要重返巔峯,關鍵在於重新擁有顛覆性打法,從而築高企業服務的“護城河”、構建用戶體驗的差異化競爭力。
對此,阿里巴巴給出瞭解題思路:加碼AI。
在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表示:“未來三年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投入領域包括AI和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AI基礎模型平臺以及AI原生應用;投入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
其中,釘釘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是阿里巴巴AI to B的關鍵抓手。
爲了增強AI能力,釘釘不但接入內部的通義千問大模型,還接入外部的DeepSeek、MiniMax、月之暗面、智譜AI、獵戶星空、零一萬物和百川智能大模型。
雖然如此,釘釘卻難言擁有AI優勢,DeepSeek已成爲行業的標配。
“藍洞商業”表示:“釘釘集齊了‘七龍珠’,飛書則號稱有‘五小虎’,名單上有與釘釘戰隊重疊的大模型就有(DeepSeek)、MiniMax、月之暗面、智譜AI、零一萬物和百川智能。”
大模型之外,釘釘還對AI智能體寄予厚望。
吳泳銘表示:“未來在企業端會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業內協作、協同的場景和機會。企業內部系統將不再是孤立的功能模塊,而是由多個AI智能體(AI Agent)相互連接、調用的動態網絡。”
巧的是,通過AI智能體重構企業生產力,也是行業的共識,談不上獨佔。
圖源:釘釘微信公衆號
其次,價格戰是把雙刃劍。
全面擁抱AI的不止釘釘,飛書也在推動協同辦公邁入智能化,雙方踏入同一條河,因而針尖對麥芒,好不熱鬧。
由此一來,“挖牆腳”成爲關鍵詞。
“界面新聞”報道,最近半年,釘釘和飛書正在上演客戶“挖牆腳”大戰,有愈演愈烈之勢,伊芙麗、insta360、好想來、珀萊雅、茉莉奶白、銀泰集團、羅萊家紡等客戶從去年至今陸續從釘釘遷移到飛書,而百世快遞、利爾達、微脈等客戶從飛書遷移至釘釘。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企業微信與微信的互聯互通,這個優勢無可替代,飛書不斷拓展AI應用場景、建設AI生態,讓釘釘壓力倍增。”
飛書讓釘釘壓力倍增
爲了應對激烈的競爭,釘釘打出了“價格牌”。
2025年3月21日,釘釘發佈了一系列全新生態政策,爲AI創業者、AI轉型者提供助力:包括免除佣金、免除入駐保證金和免除算力費用,並在銷售、品牌、技術和投資等方面提供支持。
釘釘副總裁王銘表示:“All in AI的釘釘,關鍵戰略就是聚焦生態。釘釘上有千行百業的客戶和海量場景,需要更多的AI生態夥伴一起來探索和服務。”
問題在於,價格戰是把雙刃劍,短期可能帶來肉眼可見的好處,但長期勢必破壞行業良性循環發展的勢頭,最終傷人亦傷己。
從價格戰走向價值戰,纔是行業的歸途。
再次,抓考勤跑偏了。
創始團隊迴歸之後,推出了一系列內部改革措施,其中有涉及考勤的內容,即“9點上班,開早會,晚總結”“紀律整頓,團隊不能太鬆散,午間13:15後進入工作狀態,上班時間不能玩手機、看微信/微博/小紅書……”
以上措施,與互聯網主流的工作規律大相徑庭,也引起了非議。
換而言之,初衷是好的,但不利於鼓舞士氣,畢竟創新力靠的不是“打雞血”,創業力也不是抓考勤就能迭代的。
“AI組織進化論”表示:“釘釘這波‘迴歸創業’的動作,從本質看,還是在延續一種‘管理強壓+統一節奏’的舊範式——這未必適用於現在的組織狀態,‘迴歸創業’在形式上確實動靜很大,但實際帶來的可能只是流程更緊、氣氛更壓,不一定真能推動有價值的產出。”
總而言之,釘釘下一個十年,要打一場不能輸掉的AI硬仗,單靠簡單的修修補補是不夠的,要回歸“幫助中小企業”的初心,要尋找差異化競爭力,纔可能重塑釘釘,完成阿里巴巴AI to B的使命。
那麼,釘釘需要浴火重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