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渤海銀行視頻號)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盧嶽)近日,渤海銀行發佈2024年財報,營業收入及歸母淨利潤分別微增至250多億及50多億。這是該行時隔兩年首次實現營收、淨利雙增,但仍未恢復到上市時的水平。從收入構成看,該行金融投資淨收益大幅增長約116%至近60億元,成爲營收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不過,記者注意到,同期末渤海銀行金融投資減值損失增幅逾80%。評級機構出具的報告指出,該行部分投資資產已出現違約,且減值計提對風險的覆蓋程度有待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渤海銀行納入階段三的金融投資餘額增長至336億多元,但計提減值準備餘額卻下降至約64億元,減值計提對風險資產的覆蓋率跌破20%,缺口超270億元。
此外,2024年渤海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同比銳減約45%,且由盈轉虧、稅前虧損逾27億元。同期末,該行個人消費貸規模“腰斬”、不良率飆升至12%以上。這些都在“拷問”其零售轉型的成效。
階段三金融投資336億計提減值準備僅64億
公開資料顯示:作爲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渤海銀行於2005年12月30日成立,2006年2月正式對外營業,2020年7月16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2020年上市當年,渤海銀行營業收入324.92億元、歸母淨利潤84.45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爲14.5%、3.07%;此後三年,該行營收持續下滑,歸母淨利潤則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下滑29.23%和16.81%。
2024年,渤海銀行扭轉了營收、淨利雙降的局面,實現營業收入254.82億元,同比增長1.94%;歸母淨利潤52.56億元,同比增長3.44%,但相比上市初期還是有不少差距。
從營收構成來看,報告期內,作爲公司收入大頭的利息淨收入同比下降11.92%至155.42億元;非利息淨收入則增長35.20%至99.39億元,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下降25.63%至29.74億元。
同期,其他非利息淨收入則大幅增長107.76%至69.65億元。據財報解釋,主要是由於交易收益淨額較上年增長87.47%至9.41億元,金融投資淨收益較上年增長116.13%至59.72億元。
(圖源:渤海銀行財報,下同)
經計算,金融投資淨收益對其他非利息淨收入的貢獻比重約達85%。不過,由於金融市場波動較大,該收益能否持續增長仍具有不確定性。且同期末,渤海銀行金融投資減值損失大幅擴大。
據披露,截至2024年末,渤海銀行資產減值損失96.60億元,比上年增長5.91%。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減值損失67.57億元,下滑0.53%;金融投資減值損失2.70億元,增幅達87.46%。
此外,聯合資信出具的“渤海銀行2024年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信用評級報告”指出:渤海銀行持有一定規模的信託和資產管理計劃投資,部分投資資產已出現違約,且減值計提對風險的覆蓋程度有待提升,在資本市場違約事件頻發的環境下,投資資產面臨一定信用風險管理壓力。
記者從聯合資信發佈的渤海銀行2020年評級報告中獲悉,按照渤海銀行的相關會計政策,將違約並被視爲信用減值的金融投資劃分至金融工具風險第三階段,並根據資產的風險程度開展投資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據梳理歷年評級報告,截至2019年末,渤海銀行納入第三階段的投資資產餘額爲32.04億元,投資資產減值準備餘額同樣爲32.04億元,對風險資產的覆蓋率爲100%,覆蓋程度較好。
上市後,渤海銀行納入階段三的金融投資餘額呈增長態勢,但與此同時,相應的減值準備覆蓋率卻趨於下降。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末,渤海銀行納入階段三的金融投資餘額分別爲119.63億元、196.32億元、249.12億元,計提減值準備餘額分別爲49.46億元、57.62億元、60.20億元,減值計提對風險資產的覆蓋率分別約41.34%、29.35%、24.17%。
到2023年末,渤海銀行納入階段三的金融投資餘額突破300億元,達到308.66億元,計提減值準備餘額72.16億元,減值計提對風險資產的覆蓋率下滑至23.38%。
截至2024年末,渤海銀行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投資餘額(未含應計利息)納入階段三的進一步增長至336.28億元,但計提減值準備餘額卻下降至64.49億元,減值計提對風險資產的覆蓋率跌破20%,僅19.18%,缺口超270億元,覆蓋程度有待提升。
有行業人士認爲,第三階段減值準備對第三階段資產餘額的覆蓋率越高,說明銀行對金融投資類資產的風險抵補能力越強,覆蓋率越低說明這部分的欠賬越多。同樣地,三階段資產金額與三階段減值準備金額的缺口越小越好。
渤海銀行近年階段三金融投資減值準備覆蓋率趨於下降的原因爲何?如何看待2024年末覆蓋率不足20%且缺口超270億?可能產生哪些影響?就相關方面,記者向該行發去採訪提綱,不過截止發稿未獲回覆。
零售業務稅前虧損27億 消費貸不良率超12%
2017年,渤海銀行制定零售轉型發展戰略規劃,並將消費金融業務作爲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同年,該行將個人貸款部改組爲消費金融事業部,加快業務創新步伐。
然而,七年時間過去,渤海銀行的零售業務不僅收入大幅縮減,且出現了鉅額虧損。
數據顯示:2024年,渤海銀行零售銀行業務實現營收46.08億元,較上年的83.84億元銳減45.04%。同時由盈轉虧,2023年稅前利潤4.72億元,2024年稅前虧損達27.87億元。
不僅如此,在消費貸規模大幅壓縮的同時,該業務的不良率卻大幅走高。截至2024年末,渤海銀行個人消費類貸款規模375.12億元,較上年末降幅達50.6%。同期末,個人消費類貸款不良率達12.37%,較上年末飆升7.93個百分點。
有分析指出,渤海銀行消費貸歷史激進擴張埋下風險,疊加經濟波動與行業競爭加劇,導致高風險資產集中暴露。就其對此是否認同,本報尚未收到回覆。
記者注意到,個人投訴成爲渤海銀行消費投訴的“重災區”。
據披露,報告期內渤海銀行共受理消費投訴22593件,其中個人投訴21743件,對公投訴850件。個人消費投訴主要集中在個人貸款和信用卡業務,分別佔比41.06%、30.25%,合計71.31%。
此外,聯合資信出具的“渤海銀行2025年綠色金融債券(第一期)信用評級報告”指出:近年來,受業務結構調整影響,渤海銀行貸款規模有所波動;貸款行業集中度較高,全口徑房地產貸款佔比仍相對較高,需關注房地產市場波動及相關政策對資產質量的影響。
近年來,渤海銀行多次涉及房地產貸款糾紛。
據有關報道,渤海銀行9名上市基石投資者中,香港華麗有限公司、榮盛房地產發展(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市翠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深圳翠林”)、浙江榮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4家公司或其股東深度介入房地產行業。
其中,深圳翠林與恒大地產曾經不僅存在高層人事交叉關係,還存在股權交叉關係。天眼查顯示,2022年以來截止今年4月8日,渤海銀行及各級分支行作爲原告控告恒大地產等主體的案件數達50多起,案由主要是票據糾紛、票據追索權糾紛。
另據財報顯示,泛海實業位居渤海銀行前十大股東,同樣涉及地產業務。2024年1月,泛海控股公告稱,渤海銀行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爲由,將泛海控股及其相關公司訴至法院,案涉金額超20億元。
此外,2024年3月,泰禾集團公告稱,收到相關法院的開庭通知,涉及渤海銀行福州分行與泰禾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的金融借款糾紛一案,涉案標的約19.43億元。
據披露,截至2023年末,渤海銀行對泛海實業及其關聯方授信淨額爲84.02億元。到2024年末,該行對泛海實業及其關聯方授信淨額大幅收縮,但仍有25.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