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智能語音“AI獨角獸”企業雲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知聲”)近日第三次更新港交所招股書,擬以約90億元估值衝擊港股IPO。
圖片來源:雲知聲港股招股書,下同
這家曾折戟科創板IPO的AI獨角獸,在持續虧損與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再次叩響資本市場大門。
十年十輪融資築就90億估值
雲知聲由前摩托羅拉(MSI)科學家黃偉創立。公開資料顯示,創始人黃偉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博士。畢業後,黃偉加入摩托羅拉中國研究中心,專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2011年,隨着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黃偉決定抓住語音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機遇,離開摩托羅拉。
成立於2012年的雲知聲,專注智能語音技術研發,業務覆蓋智慧生活(住宅、商業場景)與智慧醫療兩大板塊。2012年9月,雲知聲推出國內首個免費語音雲平臺。此後十年間完成三次技術跨越,踩準了深度學習、多模態芯片和大模型浪潮。2017-2018年,公司發佈首個基於BERT深度學習模型的大語言模型UniCore,並佈局醫療人工智能領域;2019年,發佈多模態AI芯片切入車載市場;2023年,推出600億參數"山海大模型"。
雲知聲自成立以來歷經10輪融資,吸引啓明創投、摯信資本、京東(09618)、三六零(601360)等30餘家機構注資,2023年D3輪融資後估值達90億元。IPO前,創始人黃偉等三位聯合創始人通過一致行動協議合計持股33.93%,中網投、京東尚科等機構持股佔比均超3%。
營收增長背後暗藏隱憂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雲知聲營收從6億元增至9.4億元,其中智慧生活業務貢獻近八成收入,但主要客戶數量從2023年的78家減少至2024年的71家,2024年客戶留存率達到68.6%。
《財中社》發現,公司醫療板塊雖保持20%左右營收佔比,客戶留存率卻從2022年的70.4%驟降至2024年的53.3%,暴露出業務黏性不足的短板。
儘管整體毛利率維持在40%上下,但云知聲大力投入研發以至仍在連年虧損,2022年至2024年三年累計研發開支超9億元,三年累計淨虧損超12億元,2024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餘1.56億元,資金壓力凸顯。
AI+醫療賽道突圍戰
目前,AI解決方案市場競爭格局更趨激烈。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中國AI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到1804億元,預計2029年達到9000億元;2024年中國醫療AI服務及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99億元,預計2029年達到1055億元。
而智能語音市場更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科大訊飛(002230)爲頭部,百度(09888)、阿里(09988)爲第二梯隊,思必馳和雲知聲爲垂直領域引領者。
據招股書,雲知聲在生活AI解決方案市場以5.8%市佔率位列第三,醫療AI領域則以2.3%份額居第四。這與公司2020年科創板招股書中宣稱的"醫療語音市場70%佔有率"形成鮮明對比,彼時曾引發科大訊飛公開質疑數據真實性。
目前訊飛醫療科技(02506)已實現港股上市,2024年營收7.34億元且淨虧損持續收窄,在醫療機構覆蓋度、產品線完整性等方面形成壓制。
隨着大模型技術滲透加速,AI醫療賽道呈現新變局。雲知聲着力打造的電子病歷語音錄入、質控系統雖已進入166家醫療機構,但面對訊飛醫療科技55.1%的高毛利率產品矩陣,仍需突破同質化競爭。雲知聲如何在保持技術優勢的同時提升商業化效率,或將成爲其實現扭虧爲盈的關鍵。
此番港股闖關,雲知聲既需向投資者證明其90億元估值的合理性,更要在AI醫療紅海市場中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文章來源:財中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