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麥當勞“一位難求”在這裏賺錢從不問國籍

羊城晚報
11小時前

  □孫綺曼

  第137屆廣交會開展首日,萬商雲集。15日中午11點,位於廣交會展館負一樓的麥當勞門店內座無虛席,手持漢堡的各國客商操着十餘種語言洽談訂單,咖啡機持續運轉的嗡鳴與展館內此起彼伏的報價聲交織,合奏成一曲開放樂章。

  這家美式快餐品牌在廣交會現場的火爆,恰似一扇觀察國際貿易深層邏輯的窗口——當美國對華揮舞關稅大棒時,其本土品牌卻在中國最大貿易展會上賺得盆滿鉢滿,生動詮釋着“你中有我”的產業鏈真相。

  實際上,在美國餐飲企業的中國供應鏈圖譜上,雲南咖啡豆、山東生菜、廣東肉雞早已構建起超高本土化率的產業網絡。麥當勞中國超過90%的食材都在本土採購、生產;星巴克在中國的每一杯咖啡裏都有來自雲南的咖啡豆。

  餐盤裏、冰杯中盛放的是中美經濟無法切割的實證。這種“在中國、爲中國、鏈全球”的模式,正是全球化最堅韌的註腳。

  本屆廣交會上,這般“矛盾的統一”俯拾皆是:美國採購商依然前往新能源展區簽下中國製造的訂單,中國製造商用來自德州的儀器芯片打造智能家電,墨西哥客商帶着中國設計圖紙回國建廠……在3.1萬家參展企業中,不少美資企業及其供應鏈夥伴活躍其中。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一季度,在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的干擾和衝擊下,中美雙邊貿易仍保持增長,進出口規模1.11萬億元,增長了4%。

  歷史反覆證明,產業規律終將穿透政治藩籬。從1979年中美建交後首批入華的跨國企業,到如今深度嵌入中國製造的蘋果供應鏈,市場力量總能在關稅壁壘間找到生存的空間。

  當廣交會展館內人形機器人用不同語言“自己賣自己”,當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工廠依然24小時運轉,所謂“脫鉤斷鏈”早已淪爲僞命題。

  麥當勞門店大排長龍的這場微型全球化實踐,是對中國堅持開放的微觀印證。或許正如那位排隊半小時買到巨無霸的伊朗採購商所說:“在這裏,生意從來不問國籍,只問誠意。”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