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客車以電動化撬動拉美BRT市場

中國汽車報網
04-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拉丁美洲是全球BRT客車(雙鉸接客車)的搖籃。近年來,在全球公共交通低碳化轉型的浪潮中,拉丁美洲的BRT客車市場亦呈現發展新趨勢。中國客車企業正以電動化技術迭代與場景化創新特徵,搶佔拉美客車市場先機。

前不久,宇通客車針對拉丁美洲BRT系統推出的26米純電動雙鉸接客車引發全球客車行業關注。這款新車型的誕生,既折射出“中國製造”對海外市場需求的精準洞察,也爲新能源商用車技術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網絡提供全新範式。

純電動+定製化

    打開拉美BRT市場的鑰匙

1972年巴西庫裏蒂巴BRT系統的開通,不僅成爲拉丁美洲其他國家日後發展BRT的參照,更使得雙鉸接客車、高地板等特徵,成爲拉丁美洲BRT系統的獨特標籤。公共交通與出行學者王健介紹說,目前,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廣泛採用BRT系統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些國家的BRT系統主要採用沃爾沃、奔馳等品牌的(雙)鉸接客車。目前,大部分運營車輛的行駛里程已突破100萬公里,迎來車輛更新窗口期。

沃爾沃作爲最早進入拉丁美洲BRT系統的客車企業,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機遇。2024年,沃爾沃發佈BZR純電動客車平臺,並基於此爲拉丁美洲市場打造出多款純電動(雙)鉸接客車。目前,沃爾沃7800系列純電動鉸接客車正在墨西哥城進行測試,預計將在2026年實現批量交付。

文章開頭提到的宇通26米純電動雙鉸接客車同樣是爲墨西哥城的BRT系統所開發。宇通客車的技術人員介紹說,雙鉸接城市客車在全球市場上存在明確且清晰的需求。

宇通客車此次將目光投向墨西哥市場,主要是基於墨西哥政府堅持公共交通車輛純電動化的發展方向,加之墨西哥市場上的既有車型已逐步開始更新。針對墨西哥市場的需求,宇通組織了專門團隊(涵蓋技術研發、產品、銷售等部門)深入一線,針對運營線路、運營車輛、駕駛員、維修人員、運營管理人員等領域進行詳細調研,並確立了針對客戶需求,進行定製化、針對性開發。

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宇通客車認爲,墨西哥城BRT系統具有如下幾大需求特徵:高運載量、安全性、耐用性及經濟性;此外,還需要克服極端天氣適配性,保證運營效率和出勤率。

針對上述需求特徵和難點,宇通客車組織研發團隊逐一攻克。針對高運載量需求,宇通客車研發出專用的雙鉸接純電高地板平臺,並對整車進行輕量化設計,確保在滿足客戶運營里程前提下,儘可能降低車輛整備質量,以確保載客量優於既有在用車型。

在安全性方面,研發團隊針對實際運營場景中可能出現的事故類型進行模擬分析,在電池防撞、電池防護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防護,確保車輛安全運營。此外,宇通客車還模擬分析了多種駕駛工況,併爲之匹配安全化配置,以進一步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在耐用性需求方面,研發團隊在產品策劃階段,便提出按照長壽命要求進行設計,樣車試製後,宇通的研發團隊進行了針對性綜合道路驗證和各類性能驗證,以確保產品在結構、性能層面安全可靠。

針對運營經濟性,這款26米純電動雙鉸接客車採用BC5高能量密度電池,配裝高效永磁同步驅動電機,並採用先進的電池熱管理系統。與此同時,通過優化整車控制策略和採用輕量化車身設計,實現車輛各系統之間的高效協同,共同保證整車擁有更低能耗,提升整體運營收入。

在城市客運走廊上

    發揮“地鐵效應”

在談及雙鉸接客車的發展時,王健強調,切勿忽視這一類車型在地面交通中所發揮的“地鐵效應”。他認爲,雙鉸接客車由多節車廂連接起來,能運載更多乘客,類似於地鐵等軌道交通的高運載能力。在高峯時段,這一類車型可有效緩解客流壓力,減少擁堵,提升運輸效率;在城市客運走廊上,雙鉸接客車通常在專用車道上行駛,通過避免與其他車輛混行,從而實現類似軌道交通的快速通行,再通過信號優先系統和專用站臺,進一步縮短乘客的候車和乘車時間。

相比地鐵系統的高昂建設成本,雙鉸接車型的運營成本更低,且無須大規模地下或高架基礎設施建設,在南美城市財政有限的情況下,雙鉸接客車更是實現大運量運輸的經濟高效選擇。隨着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逐步成熟,設計開發新能源雙鉸接客車是降低公共交通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亦符合城市綠色發展的需求。

雙鉸接車型在南美的成功運營,不僅引導城市發展沿客運走廊延伸,促進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還通過與其他交通方式(如自行車和步行)的無縫銜接,優化城市交通網絡佈局。

對全球公共交通市場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以及高效、靈活的定製化開發策略,是中國客車企業向全球市場進發的優勢。除墨西哥城的項目外,今年年初,宇通爲厄瓜多爾首都基多生產的60輛18米無軌電車陸續交付用戶,它們將替換20世紀90年代投入運營的奔馳O405GT客車。未來,宇通客車將持續聚焦客戶需求,推動新能源技術與智慧交通、能源網絡深度融合,實現從單一產品供應向“綠色出行生態服務”的價值延伸,助力更多城市構建可持續出行生態。

中外迥異的

    BRT車輛技術發展思路

圖片來源:歐洲城市客車車輛類型與載客量對比     製表:吳戈  

王健認爲,從技術特性到城市交通需求的系統性適配來看,雙鉸接客車電動化在拉美地區BRT系統中的成功應用,本質上體現了“高運能、低成本、可持續”三位一體的交通解決方案創新。具體來看,24~28米雙鉸接客車的單車運載效率已接近軌道交通水平,沃爾沃客車拉丁美洲市場負責人André Marques同樣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爲,純電動雙鉸接客車在帶來大載客量的同時,更能以低廉成本實現低碳化運行。

此外,在電動化技術路徑中,拉丁美洲地區高地板BRT客車平臺爲動力電池佈置提供了更大空間,無論是採用輪邊分佈式驅動系統佈局,還是中置驅動的集中式架構,均能實現動力系統與載客空間的解耦設計。王健說,儘管動力電池的增重效應客觀存在,但通過高強度輕質合金與模塊化車身結構的組合應用,即可實現運載效率與能源密度的動態平衡。

不過,在中國,地面公共交通情況似乎有些不同。一些大型、特大型城市的BRT系統在經過高速發展過程後,逐漸讓位於軌道交通,地面交通的客運走廊特徵正逐步弱化。政策引導與客流下滑,使得國內城市客車“大轉小”趨勢更加明晰。王健認爲,國內的城市管理部門在交通規劃中,重點考慮的是發展軌道交通系統,忽視公共汽車服務的經濟性,在城市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建設一條軌道交通線路的投資就足以支持建成一個可以覆蓋城市大多數區域的公共汽車網絡,這種權衡不僅能夠優化公共資源配置,還能提升公共交通的整體效率和覆蓋範圍,從而更好地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中國雙鉸接客車電動化在拉丁美洲市場的成功,本質上是對“適宜技術理論”的現代演繹,在精準匹配城市發展階段、財政承受能力與客流特徵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創新釋放既有基礎設施的潛能。這種以需求側爲導向的交通革新路徑,對正處於轉型期的全球城市交通規劃具有啓示意義。王健認爲,運載工具的進化不應侷限於技術參數的競爭,更應關注其與城市生態系統的共生關係,這是我們需要從南美實踐中學習借鑑的。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