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隊主唱,也募了96億

投中網
04-14

這兩年,投資圈的明星效應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募資這件事上,動不動就能看到某明星投資人宣佈離職,成立自己的Solo VC,然後第一支基金就能募到5億10億的,碾壓一衆有頭有臉的明星機構。

這個熱潮在2024年12月達到了一個頂峯,包括A16z的合夥人米歇爾·沃爾茲與斯里拉姆·克里希南、Two Sigma的維利·伊爾切夫、紅杉位於歐洲市場的合夥人馬特·米勒、Lightspeed Venture的合夥人亞歷克斯·陶西格等有頭有臉的大佬,先後宣佈自己將另謀高就。

這其中,除了陶西格,他們選擇的新方向都是成立自己的基金。

至於原因,可以說的很複雜,也很可以說的很簡單:投資本來就是一場信任遊戲。在普遍缺乏信心的情況下,明星投資人們的人脈、口碑、社會影響力,那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核心資源。

不過發展到今天,這條故事線似乎有點走向極端了。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此前我們熟悉的Solo VC,要麼是功成名就的創業者,要麼是久經沙場的投資家,再不濟也是長期混跡於創投行業的資深媒體人。可最近,故事的主角變成了搖滾樂隊的主唱,並且他完成的募資金額高達1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6億元)。

Rock Home Town!

如果說石家莊是中國的搖滾之鄉,那麼北歐就是世界搖滾的石家莊。

維京海盜們在苦寒之地上建立起來神話體系,完美契合了搖滾樂尋求通過實驗、噪音重新解構世界的精神內核,爲搖滾樂壇三大流派death/black/gothic(也就是死亡、黑金、哥特)貢獻了大量文化意象,比如獸人、骷髏、倒十字架/五星、自然之神、陰森古堡。瑞典金屬名團Amon Amarth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將自己的風格定義爲“維京金屬”,2016年發表的專輯《Jomsviking》就取材自一部寫於十二世紀左右的古斯堪的納維亞傳說,講的是一位殺手加入了維京僱傭兵團的故事。

一體兩面,北歐文化改造了搖滾樂,搖滾樂也慢慢融入北歐人的血液,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孕育了大量現象級的搖滾樂隊,除了上面提到的Amon Amarth,瑞典的The Cardigans、芬蘭的HIM都是傑出代表。以至於2022年冬奧會結束後,挪威冬奧代表團團長圖雷·歐弗雷伯曾經在接受CGTN採訪曾經幽默地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勇奪獎牌榜第一,是“黑金帶給他們靈感”,是他們探索“藝術與運動相結合”的結果。

按理說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下,又選擇以此爲生,必然會對規則感鮮明、極端追逐物質回報的金融行業“天然不耐受”。但我們今天的主角比約恩·烏爾瓦爾斯(Björn Ulvaeus,爲了方便敘事,以下簡稱“比爺”)似乎是個例外。

比爺打小就喜歡音樂,18歲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Hootenanny Singers,風格定位於非常先鋒的“噪音民謠”。1966年他在巡演的過程中遇到了“瑞典披頭士”之稱的Hep Stars,更是和Hep Stars的鍵盤手本尼·安德森(Benny Andersson)結爲老鐵。兩位天才少年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互送秋波,不斷探索共同創作的可能。

1969年,兩人的首次合作就大獲成功。他們在當年推出的兩首歌曲“ Ljuva sextital”(甜蜜的六十年代)與“Speleman”(提琴手)歌一炮而紅、不斷霸榜。受此鼓舞,兩人也一拍即合,在經紀公司的推動下決定正式組建團隊,而接下來就是一段傳奇故事——

他們的團隊正是後來的瑞典傳奇樂隊ABBA,唱片全球銷量達到了驚人的3.85億張,是環球音樂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明星項目。由他們的音樂所改編的舞臺劇《媽媽咪呀!》,迄今爲止仍然是百老匯演出次數最多的劇目之一。2010年,ABBA入選搖滾名人堂,成爲了歷史上第一支獲得該榮譽的非英語國家樂隊。

如此輝煌的經歷,讓ABBA的成員們都積累了鉅額的財富。根據英國知名媒體《衛報》於2024年的整理,比爺的個人財富達到了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億元),而他的好基友安德森的個人財富也超過了2億美元,足夠這兩位年逾古稀的老藝術家安度晚年。

但反直覺地來了,比爺和他的兄弟們雖然在藝術上追求極致,但他們並不是只專注於“藝術”的偏執天才。在ABBA組建至今的40多年裏,他們從來沒有停下過商業化的步伐。

例如上面提到的百老匯經典劇目《媽媽咪呀!》,就是他們主動進行改編的作品。在《媽媽咪呀!》大獲成功之後,他們註冊了一家名爲Littlestar Services的公司,專門負責影視音樂製作、舞臺劇改編等相關業務。這家公司源源不斷地給比爺和樂隊成員們帶來可觀的收入,即使疫情期間也不例外。一份公佈於2023年3月31日的數據顯示,Littlestar的收入從上年的770萬英鎊增至1280萬英鎊,2023年稅前利潤達到250萬英鎊。

除了Littlestar Services,ABBA還積極擁抱電影工業。他們所策劃的Abba Voyage音樂節,主打的就是和電影視覺巨頭工業光魔 (ILM)合作,共同還原70年代的舞臺氛圍,通過數字化身復活已經故去的歌手。光聽介紹就知道,這計劃投入不菲,成本高達1.4億美元,但好在大獲成功,僅2023年的巡演票房收入就超過了1.3億美元,吸引樂迷超過100萬人。

開頭提到的募資故事,則更多是比爺的個人操作。2014年,比爺和歐洲知名PE巨頭殷拓集團(EQT)的聯合創始人Conni Jonsson,共同創建了一家名爲Pophouse Entertainment Group的公司,專注於音樂製作、版權管理、藝人及其IP周邊開發業務。2024年,他們決定藉助金融槓桿來放大投資能力,進而追逐更高的利潤回報,於是決定募資Pophouse Entertainment成立以來的第一支基金。

2025年3月底,這隻一號基金塵埃落定,超過了他們此前設定的10億歐元(約10.7億美元)目標。再加上他們通過共同投資工具募集的2億歐元,Pophouse Entertainment一舉完成了規模達12億歐元的募資(近百億元人民幣)。

根據規劃,這12億歐元已經有30%完成了投資,基本都用於與知名歌手、樂隊的合作。其中包括美國搖滾樂隊 KISS、美國流行歌星辛迪·勞帕、瑞典電子舞曲藝術家Avicii。

當明星,掙大錢

當然,強行說比爺是單靠“老藝術家光環”募到這麼大一筆錢,顯然有些牽強。尤其考慮到他的合夥人是殷拓的Conni Jonsson這樣的老炮兒,這隻基金中的“商業因素”一定只多不少。

市場數據也能很直白地說明問題。根據統計,2024年,歐洲市場發生在電影、音樂和娛樂行業中的PE交易總規模,創造了自2021年大放水時代以來的新高,達到了41億歐元(約330億人民幣)。這其中還誕生了兩筆超過10億歐元的重磅交易。一起交易發生在4月,EQT和TCV聯手以15.2億歐元收購了法國數字音樂公司Believe。另一起交易發生在10月,KKR、 CVC、Orkila Capital聯手以13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來自英國的演出策劃服務商Superstruct Entertainment。

更重要的是自2021年起,電影、音樂和娛樂行業中的PE交易案例也連續4年超過30起。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說,比爺深耕的音樂領域就是當前少有的、保持相當活躍度、幾乎不用驗證的賽道——站在LP們的視角出發,遠勝於商業模式模糊不清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

更重要的是,雖然IP產業已經顯得有些老生常談,但它的價值天花板仍然還沒有見頂。仍然不斷地有明星公司湧現,並帶來讓人瞠目結舌的回報。

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前曼聯球星路易斯·薩哈所創建的AxisStars。薩哈的創業想法出現在2014年,那一年薩哈剛剛帶着一身傷病結束了職業生涯,但卻沒有得到任何的休息。因爲每天都有大量焦慮的年輕球員向他尋求建議,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出現在更大的賽場上,或者幫助自己掙更多的錢。這讓薩哈決定建立一組織幫助職業運動員、演員、歌手等從業者規劃職業生涯,尋求個人價值的進一步放大。

2018年,他結識了資深市場營銷專家,曾供職於聯合利華、Tesco、迪士尼的凱特·哈默,並邀請她成爲合夥人,共同創業,AxisStars由此正式步入正軌。發展到今天,AxisStars先後完成過3輪股權融資,目前僅職業運動員客戶就超過550人,估值一路攀升至43億英鎊(約合56億美元、413億人民幣)。

大家都知道C羅是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足球運動員,他每年從沙特豪門利雅得勝利拿到的年薪高達2億美元。但饒是如此,根據英國知名花邊媒體《太陽報》上個月的計算,他的老隊友薩哈目前所積累的財富,已經達到了C羅的7倍。

比爺是1948年生人,到現在虛歲都78了,不見得還有多少壯志雄心。但有明顯更高行業地位的比爺,如果想複製薩哈的故事,顯然也不是什麼難事,更別說音樂的受衆比足球那可廣泛太多了。

另外,寫到這裏我莫名地想起“公孫策”任泉的StarVC。最近幾年,國內市場“明星跨圈轉型投資人”的消息幾乎絕跡,人們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是:明星跨界玩投資遊戲,不容易。不過去年年底,他們在2018年投資的項目、數字孿生獨角獸51WORLD正式申請在港上市。

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51WORLD共完成8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8億元。除了任泉,光速光合、途家、當代置業、綠民投產業鏈基金、商湯科技、松禾資本、浦發硅谷銀行東方明珠傳媒產業基金、雲九資本、駱駝基金、謝諾投資、國和投資、中新融創、摩爾線程、朗姿韓亞資管、南寧煥新資本、葛衛東、微木資本創始人呂曉彤......都是他們的支持者。

或許當51WORLD完成上市,再加上比爺、薩哈的財富效應,我們又將迎來一波明星轉型潮?我不確定,但我真誠地希望這一切真的發生,因爲那就說明我們一直呼喚的“信心”,回來了。

責任編輯:櫟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