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消息,在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峯會暨展覽會(ESIE2025)期間,關於電芯越做越大的問題,中創新航高級副總裁王小強表示,底層邏輯是必然的趨勢,因爲技術除了保證參數或者性能的優化以外,還有重要的方面是一定帶來成本下降。而且,電芯做大,實際上背後有大量的技術支撐。
據悉,中創新航314Ah第一代儲能專用電芯,累積交付高達35GWh。另外,展會現場中創新航還宣佈其392Ah儲能電芯及6.25MWh液冷集裝箱系統產品全球首發量產下線,可爲儲能電站的規模化應用提供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
“很多人覺得我們只是把電芯做大,其實不是這樣的,能把電芯做大,它本身需要的能力非常多。比如,電芯做大之後,要求有更好的能效更長的循環,電芯越大循環越難做,能效越難做,發熱量也會越大,熱管理怎麼去做就帶來了一系列挑戰。”王小強認爲,不應該割裂來看,再回到問題本身,電芯做大確實會帶來很多好處,本質上是比能量的提升,另外電芯做大帶來連接件、連接結構的簡化,單一集裝箱裝電量的提高,帶來的是佔地面積、投資成本或者集成成本的下降,方向是沒有問題的。
他也強調,電芯做大需要研發和能力,實際上背後要做的事非常多,希望行業還要更慎重的去對待電芯做大過程中帶來的挑戰和問題,這些問題要有更多的測試,更嚴謹的開發過程,更多的對於電池產品安全的關注和研究。
王小強表示,現在要做大量的基礎工作、研發工作,怎麼去控制它,最後整個體系就要針對下一代大電芯來做架構,包括在集成端的熱管理,甚至承重的部件,包括殼體的加工等等,都會帶來很多新挑戰,這些都需要投入很多研發力量。
他認爲,確保電芯做大帶來成本降低,同時安全性能可控有保障,以及性能真正滿足電站需求,這三點缺一不可。(劉麗麗)
責任編輯:尉旖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