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深度解讀】2萬座加油站將消失,為什麼兩桶油依然賺錢?

Ofweek光電信息網
04-14

作 者 | 夢蕭瞭解更多金融信息 | BT財經數據通正文共計3586字,預計閱讀時長9分鐘

少了2萬座加油站,影響不影響兩桶油賺錢?

近日,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2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40%,保有量還會繼續增長。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加油站數量會從現在的11萬座,減少到9萬座,整整減少2萬座。也就是說,未來五年內,每五個加油站裏就會有一個消失。

同時,中國石油(以下簡稱中石油)和中國石化(中石化)分別發佈2024年財報。無論是中石油還是中石化營收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在淨利潤方面中石化下滑嚴重,中石油也增長緩慢,兩桶油明顯感受到新能源汽車帶來的潛在威脅。

財報顯示,中石化2024年營收3.075萬億元,同比2023年的3.212萬億下滑了4.29%。歸母淨利潤503.1億元,同比上一年的604.6億元下滑幅度達16.79%,也就是說這一年中石化比上一年少賺了101.5億元,平均每一天比2023年少賺了2780萬元。中石油2024年營收2.938萬億元,同比2023年的3.013萬億元下滑了2.48%;歸母淨利潤1647億元,同比增長了2.02%。

中石油在3月31日發佈2024年財報後,股價由當日開盤的8.10元跌至4月9日收盤的7.54元,總跌幅7%,中石化3月24日發佈年報,股價由當日的5.76元跌至4月9日收盤的5.63元,總跌幅2.3%。截至4月9日收盤,中石化總市值爲6828億元,中石油總市值爲1.38萬億元。較股價高峯值時,中石化股價下跌了68.8%,中石油股價則下跌了83%,若總股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中石化市值縮水1.5萬億元,中石油市值則縮水6.8萬億元。

不管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業績波動如何,兩者均是國內最會賺錢的A股上市公司之一,兩者全年營收總和6.013萬億元,總利潤2150.1億元。平均兩者每天營收164.7億元,每小時營收高達6.9億元。兩者平均每天淨利潤5.9億元,每小時淨賺2454萬元。

1

營收連續下滑

這不是中石油和中石化首次年度營收下滑。

2023年,中石油營收就由2022年的3.239萬億元下滑至3.013萬億元,下滑了6.99%。下滑幅度甚至高於2024年的跌幅。這意味着三年時間,中石油營收縮水了3000多億元。

中石化和中石油一樣,年度營收也是兩連跌。2022年中石化營收3.318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後,在2023年營收下滑至3.212萬億元,跌幅3.19%。和中石油在2024年營收跌幅收窄不同,2024年中石化營收下滑幅度擴大至4.29%,三年營收縮水了2430億元。

中石油在營收兩連跌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淨利潤的上漲,近三年淨利潤分別增長了61.39%、8.52%和2.02%,即便是增長幅度呈逐漸下滑趨勢,卻依然保持正增長,由2021年921.6億元的淨利潤增長至2024年的1647億元,四年淨利潤增長了725.4億元。

同期中石化的淨利潤卻出現三連跌。近三年淨利潤分別下跌5.79%、9.87%和16.79%,淨利潤也由2021年的712.1億元跌至2024年的503.1億元,四年淨利潤下跌了209億元。在盈利能力上,中石化和中石油有不小差距,2024年中石油的淨利潤是中石化的3.3倍,兩者相差1144億元。

利率的下滑導致中石化的淨利潤大幅下滑,2024年中石化淨利率由2023年的2.18%下滑至1.87%,下滑了0.31個百分點,對於中石化營收超過3萬億元的體量來說,哪怕是下滑小數點後兩位的一個點都是不小的數字,且中石化1.87%的淨利率已經創下歷史新低。相比2021年的3.10%,2024年的淨利率跌幅明顯。而近三年中石化的毛利率波動不太明顯,分別爲15.03%、15.65%和15.47%,整體保持在15%左右,毛利率波動不大,淨利率下滑明顯,加上整體營收下滑,中石化的淨利潤下滑就不難理解。

中石油之所以比中石化盈利能力更強,是因爲中石油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均高於中石化。2024年中石油毛利率爲22.56%,高出中石化7.09個百分點。近十年中石油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毛利率大幅領先中石化。淨利率方面,2024年中石油淨利率高達6.25%,比中石化高出4.38個百分點,是中石化的3.34倍。

投資人史保剛認爲,上市公司中中石化的淨利率屬於偏低的,其體量龐大依然能夠保障盈利。“相比科技公司動輒10%以上的淨利率,以及大部分中字頭上市公司的淨利率平均值約在‌10%-12%‌區間。也有接近30%淨利率的中海油和中國神華,低淨利率企業也幾乎都在5%左右,中石化的1.87%淨利率,屬於低淨利率企業中的低淨利率。”

2

新能源汽車幹掉2萬座加油站?

新能源汽車的迅速崛起除了對傳統燃油車衝擊之外,影響最大的就是加油站。

最經濟的家用充電‌按0.5元/度‌的居民電價計算,新能源車‌每公里電費約0.1元‌‌。燃油車以‌百公里油耗8L、油價8元/L‌計算,‌每公里油費約0.64元‌‌,‌充電費用約爲加油費用的15.6%‌(0.1/0.64)‌。‌公共快充成本較高,快充均價1.2-1.8元/度‌,按百公里電耗15度計算,‌每公里電費約0.18-0.27元‌‌,對比油車,‌充電費用約爲加油費用的28%-42%‌‌。

最高成本充電時‌高速充電‌部分高速充電樁價格高達‌3元/度‌,對應‌每公里電費約0.45元‌‌;若油價爲‌8元/L‌,新能源車充電費用可達加油費用的‌70%‌‌。以十萬公里總里程計算,燃油車油費約‌6.4萬元‌(按百公里8L油耗計算)‌,‌新能源車總費用僅爲燃油車的23.4%,充電所消耗的費用約爲加油所花費的四分之一。若家用慢充,所耗費的費用約是燃油車的七分之一。除去家庭充電樁等成本因素,電車更加省錢成爲消費者的認知。於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

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佔汽車總量的‌8.90%‌,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爲2209萬輛,佔比70.34%‌。與2014年底的12萬輛相比,10年間保有量增長超‌260倍‌,凸顯行業爆發式增長。‌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2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40%,保有量還會繼續增長,減少成品油消費,預計到2030年,成品油消費將降至3.1億噸至3.4億噸。而據乘聯會數據,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已經超過50%。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內數千萬噸成品油將無人問津。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加油站數量會從現在的11萬座,減少到9萬座,整整減少2萬座。以目前中國加油站的數量來計算,意味着未來五年內,每五個加油站裏就會有一個消失。中石油和中石化依然會是國內較會賺錢的兩家公司,其盈利潛力卻被市場擔憂。

3

爲何這麼能賺錢?

作爲國企,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原油進口權、煉化項目審批等方面享有政策傾斜,2024年分別獲得超200億元政府補貼及稅收優惠。除去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壟斷”資源優勢之外,其產業鏈整合也功不可沒。中石油和中石化覆蓋油氣勘探開發、煉化加工、銷售及新能源業務,形成“勘探—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閉環,顯著降低外部依賴並提升利潤空間。

中石油國內原油產量佔全國總產量60%,天然氣佔比超70%,低成本陸上油田(如大慶)桶油開採成本低於30美元,遠低於國際同行。2024年中石油油氣和新能源分部貢獻1679億元經營利潤,佔中石油總利潤的63%‌。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保障煉油毛利,2024年中石化煉油板塊毛利穩定在6-8美元/桶,高於亞太地區平均水平。中石化煉化一體化模式使其化工產品毛利率達18.5%,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中石化頁岩氣開發技術突破,涪陵氣田單井成本下降12%,推動天然氣業務利潤同比增長25.4%。

數以萬計的加油站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盈利基礎。2024年中石油和中石化成品油零售量合計超3億噸,而佔據國內加油站網絡的80%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加油站則是其終端渠道,優勢明顯。這些加油站不僅能銷售汽油,還有其他營收,比如2024年中石化旗下3.2萬座加油站便利店、充電樁等非油業務營收增長21%,貢獻利潤超80億元。

同時中石油和中石化均實現了降本增效的成本控制,中石油2024年桶油作業成本降至11.3美元,同比下降4.2%,海外項目(如伊拉克魯邁拉油田)成本壓縮15%‌。中石化通過數字化改造煉廠,單位加工成本下降8%,全年節省運營費用超50億元。在此基礎上,中石油和中石化還實現了全球化資源調配的戰略佈局,中石油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達1.2億噸油當量,佔集團總產量的30%,巴西鹽下油田等項目貢獻利潤超200億元‌。中石化通過長約鎖定LNG進口價格,2024年天然氣進口成本較現貨市場低15%,節省採購成本超80億元‌。

2024年中石油研發投入230.1億元,中石化研發投入152.2億元,兩家共計投入383.3億元用於研發,這讓兩家除了資源“壟斷”之外,還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和護城河。這也成爲兩家這麼能賺錢的一大基礎。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高盈利可持續性面臨挑戰,中石化淨利潤的大幅下滑足以說明問題。中石油和中石化面臨能源轉型壓力和市場需求變化兩大挑戰,兩家新能源業務利潤貢獻不足5%,傳統油氣業務仍依賴高油價。在新能源汽車日益增長,成品油需求年均下降2%-3%的背景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多元化業務需要提上日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