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競爭不是衝刺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中國經營網
昨天

  近日,擅長運營管理、一貫以務實風格著稱的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貝瑞德,在與公司CEA團隊見面時情不自禁地做了這樣一件事——激動地站上了桌子。

  “CEA架構是我們智能汽車的大腦。” 貝瑞德在上海車展前夕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講述,“本屆車展,我們將開啓在華史上規模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攻勢:2025—2027年,我們將在中國推出超過20款純電動及混動車型。”據瞭解,大衆汽車集團基於CEA電子電氣架構,專門爲中國打造AI賦能的新一代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即將亮相今年上海國際車展。

  自2022年8月出任大衆汽車集團(中國)CEO以來,貝瑞德便全情投入其在中國的事業,在推動與地平線、小鵬汽車等本土科技企業合作,強化大衆汽車集團智能駕駛(以下簡稱“智駕”)研發之餘,貝瑞德堅持學習中文。他分享道:“我最喜歡的漢字,一定是‘衆’。不僅因爲它是我們的中文名字‘大衆’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廣大的人民’。”

  與中國車企相比,大衆汽車集團在電動智能化轉型方面略顯緩慢。貝瑞德沒有迴避這一情況,他回應表示,集團正在以“中國速度”推進創新研發,優化成本,縮短產品上市週期。

  不過,貝瑞德在採訪中一再強調,在近幾年發生多起智駕事故的情況下,比起追求研發速度,“安全”之於大衆至關重要。“比起‘極致的速度’,產品的安全、可靠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大衆汽車集團的DNA。”

  躋身智駕第一梯隊的關鍵:自主開發

  《中國經營報》:你一直在自學中文,大衆即將發佈“在中國,爲中國”戰略成果,若選三個詞概括一下大衆這幾年的歷程,會是哪三個?

  貝瑞德:討論、決策、交付。2022年,我來到了中國。我們的團隊隨即深入探討,尋找在中國全新的發展道路。隨後,我們迅速採取行動,制定了全新的發展戰略,其核心是使產品和技術快速適配中國市場的需求。通過與本地合資夥伴的緊密協作,我們堅定推行了“在中國,爲中國”戰略。

  《中國經營報》:這兩年,大衆在智能化領域投入巨大,動作也相當積極。但外界有一種觀感,認爲你們在智能化方面的進展相對緩慢,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貝瑞德:這幾年也發生了不少智駕事故,令人警醒。對我們來說,比起“極致的速度”,智駕產品的安全、可靠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大衆汽車集團的DNA。

  在優化產品開發流程、實現“中國速度”的同時,我們絕不以犧牲質量和安全爲代價。這並非保守,而是對消費者負責,畢竟再快的創新,也必須保障質量和安全。

  我們從2022年開始全面加速本土研發。現在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我們的新車型將陸續上市,同時我們也即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全新的電動平臺和電子電氣架構。我相信在明年,無論是面對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本土車企,我們都能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實力,實現與中國車企同等的研發速度、成本優勢和智能化水平。

  《中國經營報》:大衆即將在上海車展發佈搭載L2++級智駕技術的新車型,這些技術目前主要應用在中高端車型上,未來是否會普及到大衆全系車型?

  貝瑞德: 目前,我們的技術團隊正全力推進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技術的研發,並將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作爲首要目標,爲消費者提供值得信賴的產品。今年年底起,該系統將陸續搭載至大衆汽車品牌所有車型,因爲我們始終堅持“技術普及”的理念。

  《中國經營報》:今年,比亞迪率先在行業掀起“智駕平權”理念,使得高階智駕產品價格已下探至10萬元區間。你們將如何應對這一市場競爭態勢,未來大衆的高階智駕產品是否也會向這一價格區間滲透?

  貝瑞德:關於智駕系統的技術水平與性能表現,我們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如果你實際體驗過,就能充分體會這一優勢。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是讓智駕系統實現擬人化的駕駛表現,這將成爲差異化競爭的關鍵。當用戶使用智駕功能時,車輛既能確保安全感知,又能提供符合人類駕駛習慣的自然反饋,而非機械化的操作。

  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我們持續監測整車及ADAS系統的市場價格走勢,以保持成本結構的市場競爭力,並適應當前行業趨勢,但具體定價策略將在未來適時公佈。

  《中國經營報》:大衆將通過哪些戰略舉措躋身智駕第一梯隊?

  貝瑞德:想要實現這一點,自主開發是關鍵,系統一旦投入使用,會持續學習進化。若單純採用外部採購方案,每一次升級都要做大量的匹配工作。當我們掌握了技術,自有軟件工程師團隊便能實現系統持續迭代,這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也爲我們L3級自動駕駛開發儲備了核心能力。

  《中國經營報》:汽車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很多車企喊“要成爲以人工智能(AI)爲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公司”。面對這一行業趨勢,大衆將如何規劃自身的定位,構建怎樣的企業發展戰略?

  貝瑞德:傳統時代已經終結,智能化時代正在到來。這意味着我們要將AI技術深度融入研發,這不僅體現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也將重塑未來智能座艙的發展方向。

  我們已經在生產製造環節應用AI技術,同時也在推進AI賦能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研發工作。正如我此前強調的,唯有AI技術路線,我們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才能實現擬人化的自然駕駛體驗。若只依賴傳統的規控路線,車輛永遠無法達到人類駕駛員的靈活應變水平。

  以CMP平臺應對“十倍速變化”市場

  《中國經營報》:2024年,大衆在中國的兩家合資車企對大衆集團的利潤貢獻有所下降。在價格戰還將繼續存在的市場環境下,大衆將如何保證燃油車的利潤?

  貝瑞德:去年,合資公司的整體盈利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的激烈價格競爭。目前,有超過100個品牌希望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儘管如此,相較於行業水平,我們實現了可觀的銷售回報率,能取得5%—7%的銷售回報率的企業並不多。大多數企業只能維持盈虧平衡,甚至還在虧損。

  我們對保持燃油車業務的盈利能力非常有信心,因爲我們擁有堅實的產品基礎,並且實現了高度本土化,我們的供應鏈本土化率超過95%,可以從本土供應和規模效應中獲益。因此,我們相信,憑藉強大的產品陣容,我們不僅可以保持領先的市場份額,也可以維持盈利能力。

  《中國經營報》:汽車行業價格戰已經打了兩年,你曾說“大衆更看重利潤”,這背後的邏輯是怎樣的?

  貝瑞德:近兩年,中國市場不斷上演價格戰,但我們不會以犧牲盈利爲代價去爭奪“幾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競爭不是衝刺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對我們而言,盈利能力是首要目標,因爲這關係到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合資夥伴已經達成共識。

  《中國經營報》:新能源業務盈利會是大衆的挑戰嗎?

  貝瑞德:的確是,我們未來的挑戰,是將業務重心由燃油車轉向新能源車,且持續保持盈利。因此,我們正在全面調整成本結構,以適應當前的價格水平。即使未來行業出現整合,我們也不認爲價格會回升,所有企業都必須適應較低的價格水平。2026年,我們將推出新一代產品,並能大幅優化成本結構。因此我們有信心,到2030年,我們的合資企業能夠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

  《中國經營報》:大衆未來計劃推出不同動力形式的產品,包括純電車型、增程車型和插混車型,你們在產品推出節奏和結構方面的判斷依據是怎樣的?

  貝瑞德:在“十倍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很難對行業趨勢做出準確判斷,因此保持靈活性尤爲重要。CMP平臺是我們應對市場變化的策略,通過CMP平臺,我們可以在同款車型上搭載不同的動力系統,根據客戶需求,提供純電車型、增程車型或插混車型。

  《中國經營報》:大衆CMP平臺推出的初衷是怎樣的,想達成怎樣的目標?

  貝瑞德:與大衆此前平臺相比,CMP平臺能夠實現高達40%的成本優化。CMP平臺是針對A級車市場開發的,而這一細分市場佔據了整個汽車市場份額的約50%,也是競爭最爲激烈的領域。

  我們已經爲應對市場競爭做好了充分準備,同時致力於保持盈利。通過本土開發、利用本土研發資源、建立本土合作伙伴關係,以及以磷酸鐵鋰技術爲核心的全新電池概念,我們將有力推動成本優化目標的實現。

  中國研發反哺大衆其他市場

  《中國經營報》:2024年,大衆在中國燃油車市場銷量排名第一。公司對2025年中國市場的預期是怎樣的?

  貝瑞德:2025年,在燃油汽車領域,我們期待能夠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這一業務能爲我們帶來豐厚的盈利,爲智能網聯汽車新技術開發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今年是我們向智能網聯汽車轉型的關鍵之年,我們已將全部投資重點轉向這一方面,我們在合肥成立的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一研發中心完全專注於智能網聯汽車的開發,同時不涉及燃油車項目。預計到2030年,中國市場80%的銷量將來自新能源汽車。因此,我們正集中所有資源和力量,全力開發相關技術和產品。

  《中國經營報》:大衆集團“2035年願景”是成爲“全球汽車技術的驅動者”,要實現這一願景,中國市場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貝瑞德:中國已成爲全球汽車產業的創新引擎,新技術、新架構、新軟件、基於AI的智駕系統等都在中國率先實現落地。因此,在“2035年願景”之外,我們針對中國市場制定了“2030目標”——保持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的外資車企的地位,力爭實現15%的市場份額。

  我們預計到2030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總規模將達到約2800萬輛。我們的目標是2030年取得22%的燃油車市場份額;同時,我們正在加速發展新能源汽車,以確保到2030年,集團在中國的銷售結構與市場總體情況相匹配。

  爲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正在基於“在中國,爲中國”戰略,開發領先技術。通過VCTC公司,集團深度融入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提升技術水平。

  《中國經營報》:大衆是否考慮將在中國積累的研發經驗賦能其他市場,進行技術輸出、產品出海?

  貝瑞德:雖然技術的輸出需要考慮各國政策法規差異,但我們在中國積累的研發經驗已成爲集團的重要技術儲備,將爲集團其他市場帶來借鑑。

  我們正在與合資夥伴積極探討從中國市場出口的可能,通過開拓出口業務,進一步優化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歐洲並非我們優先的出口市場,因爲我們在歐洲已擁有完整的生產佈局。東南亞、中亞和中東市場等都極具吸引力。

  《中國經營報》:很多人說,大衆在“中國的故鄉”是上海,你個人對上海有怎樣的感情,對上海車展有哪些期待?

  貝瑞德:能夠參加上海車展,我非常激動。我們在中國的旅程始於1984年,始於上海。在第一屆上海車展,我們展示了桑塔納和奧迪100車型,這是我們爲中國市場帶來的最早的產品。

  今年的上海車展與我們1984年第一次參展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會通過全新產品陣容,展示我們的嶄新發展道路。“在中國,爲中國”戰略的首批成果將在此亮相,我們將見證集團史上最大規模的轉型產品矩陣,還將展現全新的技術方案,包括整車平臺、架構,以及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老闆祕籍

  如何躋身智駕第一梯隊

  對我們來說,比起“極致的速度”,智駕產品的安全、可靠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大衆汽車集團的DNA。

  目前,我們的技術團隊正全力推進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技術的研發,並將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作爲首要目標,爲消費者提供值得信賴的產品。今年年底起,該系統將陸續搭載至大衆汽車品牌所有車型。

  最重要的一點是讓智駕系統實現擬人化的駕駛表現,這將成爲差異化競爭的關鍵。當用戶使用智駕功能時,車輛既能確保安全感知,又能提供符合人類駕駛習慣的自然反饋,而非機械化的操作。

  想要實現這一點,自主開發是關鍵,系統一旦投入使用,會持續學習進化。若單純採用外部採購方案,每一次升級都要做大量的匹配工作。當我們掌握了技術,自有軟件工程師團隊便能實現系統持續迭代,這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我們持續監測整車及ADAS系統的市場價格走勢,以保持成本結構的市場競爭力,並適應當前行業趨勢。

  如何應對愈發激烈的價格戰

  近兩年,中國市場不斷上演價格戰,但我們不會以犧牲盈利爲代價去爭奪“幾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競爭不是衝刺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對我們而言,盈利能力是首要目標,因爲這關係到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合資夥伴已經達成共識。

  我們對保持燃油車業務的盈利能力非常有信心,因爲我們擁有堅實的產品基礎,並且實現了高度本土化,我們的供應鏈本土化率超過95%,可以從本土供應和規模效應中獲益。

  簡歷

  貝瑞德

  貝瑞德1993年加入大衆汽車集團,長期在採購和供應鏈管理領域擔任要職。2015—2018年,擔任大衆品牌採購總監,負責大衆品牌全球採購業務。2018年,升任大衆品牌首席運營官(COO),主導生產優化和成本控制。2020年7月—2022年8月,擔任大衆乘用車品牌首席執行官(CEO),推動電動化轉型工作(如ID.系列車型)。

  2022年8月起,任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包括戰略制定、合資企業合作(一汽-大衆、上汽大衆、大衆安徽)及電動化佈局工作。

  貝瑞德在任職期間推動大衆集團與江汽集團合資成立大衆安徽,專注電動車型研發與生產。投資電池企業國軒高科、智駕芯片企業地平線,完善供應鏈。2023年,投資入股小鵬汽車,共同開發針對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型,被視爲合資車企首次“反向技術合作”的典範。

  記者觀察

  長期主義者的制勝之策:平衡銷量、成本、利潤

  2024 年,中國車市“冰火兩重天”。一面是,乘用車市場仍實現近5%的增長,銷量超過2300萬輛;一面是,籠罩在價格戰陰影當中的部分車企“賠本賺吆喝”,深陷“要市場,還是要利潤”的困境中左右爲難。

  大衆集團也不例外,根據大衆集團公佈的銷量數據,2024年,大衆集團在全球交付903萬輛汽車,同比下滑2.3%。在中國市場,大衆集團共交付293萬輛,同比下滑9.5%。

  “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大衆汽車取得了符合預期的成果。”貝瑞德在談及這份成績單時強調,“大衆集團不會不計代價地追求銷量增長。競爭不是衝刺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平衡銷量、成本、利潤,一直是大衆集團積極應對行業競爭的重要策略。車企只有健康地盈利,才能保障足夠的資金投入新技術研發。短期來看,車企也許會犧牲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長遠來看,車企將獲得技術創新帶來的競爭優勢。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以來,大衆集團在華投資超500億元人民幣。

  對於2025年的汽車行業,貝瑞德預判,價格戰還將持續,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但大衆集團已經做好準備。大衆集團將在上海車展開啓集中交付,開啓其在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攻勢,集團旗下各品牌將有超過50款車型亮相。其中的7款全球首發車型中,包含5款新一代智能網聯汽車。

  實踐證明,端到端技術能降低自動駕駛研發門檻,幫助系統理解人類駕駛的“常識”,已經成爲包括特斯拉、小鵬、大衆等車企推動高級別、擬人化智駕的關鍵技術路徑。

  與特斯拉比亞迪、“蔚小理”等競爭對手相比,除了智駕系統的技術水平與性能表現是否具備優勢外,大衆集團推出的智能網聯產品是否具有成本優勢,也是其能否打贏反攻戰的關鍵。

  當前,大衆集團正通過與地平線、小鵬等合作伙伴共同研發、集中採購,來優化智駕系統開發領域(包括高精度傳感器、算力、研發團隊支出)等方面的成本。

  “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我們持續監測整車及ADAS系統的市場價格走勢,以保持成本結構的市場競爭力,並適應當前行業趨勢。”貝瑞德判斷,“即使未來行業出現整合,我們也不認爲價格會回升,所有企業都必須適應較低的價格水平。”

  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陳茂利採寫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