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醫藥零售市場走到了分化路口。
一方面,行業整體陷入增長焦慮之中。根據米內網數據,2024年中國零售終端藥品銷售規模同比僅增長3.7%。
另一方面,渠道分化明顯,不同渠道開始展現出不同的活力。米內網預測數據顯示,即時零售渠道增速領跑整個大盤,2024年銷售規模達487億元,同比增長31.3%。這與美團披露的數據趨勢相一致,其即時零售業務近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8%,同樣遠超行業整體水平。
與此同時,另一個信號同樣值得關注。根據美團日前在“醫藥即時零售產業生態發展論壇”上發佈的《2024年即時零售數字化品牌榮譽榜》,加碼即時零售的外資藥企佔比達50%。
這意味着,在全渠道佈局成爲行業共識的當下,外資藥企對即時零售的佈局與投入越來越多,甚至要重於國內藥企。
過去,外資藥企在渠道層面主要聚焦院內市場,但眼下,零售、電商,尤其即時零售市場更被看好。
而無論是從速福達在醫藥平臺熱銷,還是拜耳康王的美團渠道銷量引領其全渠道增長,以及當前,越來越藥企將明星產品放到即時零售平臺首發,說明這些外企先知先覺的佈局,正在迎來正反饋,並不斷加強。
在全球變局時刻,如何才能做好中國市場,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相信外資藥企在即時零售的佈局,能夠爲行業帶來新的啓示。
/ 01 / 外企搶灘醫藥即時零售
醫藥即時零售,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那麼,爲什麼向來較爲保守的外資藥企,近年來紛紛選擇搶灘即時零售?
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這是現實所迫。
由於國家政策、帶量採購、醫保改革,以及本土藥企的夾擊,外資藥企早已深刻認識到,中國市場不再是一個“隨便做做就能出業績”的市場。因此,它們頻頻調整國內商業化戰略,院內、院外兩手抓,甚至在部分品種上,專注零售渠道。
過去,不少外資藥企在渠道層面主要聚焦院內市場,但眼下,零售、電商市場更被看好。某中小型跨國藥企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此前院內市場佔比50%,如今,已經縮小至20%,剩下的80%中,50%分給了零售藥房、即時零售平臺及電商,由公司自有團隊負責,剩下30%則交給了經銷商或CSO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在於中國本身有很好的平臺基礎,以及市場的需求變化驅動。
中國數字化基建全球領先,包括美團在內的平臺已跑通“線上問診-即時購藥-醫保支付”完整鏈路。與此同時,疫情催化線上購藥成爲常態、年輕羣體更傾向即買即得的線上購藥方式,包括處方外流等政策因素,加速了醫藥消費場景的遷移。
在外企眼中,這是一個數字“新大陸”。於是,它們開始積極調整策略,利用外部資源和渠道,探索即時零售轉型佈局。
暉致中國是轉型早且徹底的典型代表之一。與其他大藥企核心定位創新藥不同,暉致賣的主要是仿製藥、原研藥,這些產品的利潤空間會被不斷壓縮至非常微薄。對於暉致來說,藉助數字化提升運營效率、改善用戶體驗成爲必選動作。
組織先行,讓其轉型更爲順利。2020年成立之初,暉致中國就完成了業務團隊架構重組,設立醫院事業部、零售事業部和互聯網醫療事業部三大組織,動作幅度非常大。
2022年,暉致中國再次對公司組織框架再次進行調整,優化醫院團隊,還特別創建了獨立的渠道數字化團隊,這讓其能夠更快響應即時零售的敏捷運營需求。隨後,其又攜手美團買藥,藉助後者的平臺、數字化能力優勢,加速轉型。
除了以上的內外因,最爲重要的是,即時零售讓外企看到了新的增量。
/ 02 / 不止是渠道
數字是最直觀的證明。去年冬季流感高峯,羅氏速福達通過與美團醫藥健康、連鎖藥店深度快速協同,銷量同比增長8倍;拜耳康王在美團買藥渠道銷售額增長35%,增速領跑全渠道……
先前的投入正在獲得回報,這讓外資藥企從“不得不”到“加速下場”,佈局即時零售。
另外,根據業內人士透露,2024年以來,多家外資藥企中國區業績重回增長,新藥營收是一大貢獻,另一核心助攻則在於,它們及時轉換戰場,在院外市場穩住了甚至還有增長。這其中,零售尤其是即時零售的貢獻不可忽視。
仍以暉致爲例。早在2022年業績電話會上,其全球總裁便表示,在中國將專注零售市場謀求增長。而近兩年,暉致中國大力數字化轉型,與美團醫藥健康等平臺合作,實現中國區業績的持續增長。2024年,暉致整體營收下滑5%,僅中國區業務正增長。
這也讓外企愈發重視即時零售的投入,越來越多企業與美團醫藥健康等平臺達成合作。於是,我們看到,在美團發佈的2024年即時零售數字化引擎榜,外企佔比達到了50%。
與此同時,外企開始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購藥渠道,而是一個即時健康需求的確定性的解決方式,這能帶來更多增長機遇。
關於這一點,在剛過去不久的流感季中一度賣斷貨的速福達,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窗口。
一方面,美團醫藥健康能夠通過數字化指引,用高於傳統線下採購供應鏈的模式,滿足線上動態需求變化,顯著提升供應鏈效率。流感季節,美團通過大數據實時監測各地需求波動,聯動羅氏中國與連鎖藥店快速精準補貨,將北上廣深蜂窩覆蓋率從70%提升至90%。
另一方面,美團打造了“居家檢測—線上診斷—24小時買藥—醫保支付—30分鐘送達”的一站式在線健康服務平臺,極大提高了速福達的可及性。
畢竟,流感用藥存在48小時黃金期“痛點”。而在流感高發期,用戶可以通過美團醫藥健康完成居家檢測,獲得電子報告並在線開方購藥,避免線下交叉感染的同時,還能滿足用戶的即時健康需求。
這也使得速福達很好承接住了流感高發期的治療需求,銷量同比激增,並與老“流感神藥”奧司他韋形成一個此消彼長的趨勢。
不難想象,隨着越來越多這樣的明星單品跑出來,即時零售推爆品的價值也會愈發被認可。
/ 03 / 平衡投產比的最優解
正如前文所說,分化正在發生。2024年,即時零售渠道31%的增速領跑大盤;美團的即時零售業務近三年複合增長率則達到38%,同樣遠超行業整體水平。
經過幾年的發展,即時零售賽道增長機會的確定性不斷增強。對於藥企來說,這是機遇所在,也是挑戰所在。
儘管全渠道佈局、數字化轉型已成爲衆多外企的共識,但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仍是難題。而即時零售平臺正在證明,它或許是平衡投產比的最優解。
典型如拜耳。拜耳健康消費品與美團醫藥健康已合作了4年,雙方從最早的1.0站內運營,發展到3.0市場共創。簡單來說,雙方通過全場景營銷合作,通過抖音、微博、IP運營等手段,將公域流量引到美團醫藥健康進行轉化。
按照拜耳健康消費品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在共創模式下,拜耳收穫了投資即時零售的兩大核心價值,一是拜耳康王在美團渠道的增速達35%以上,引領了全渠道的增長;二是,市佔率的提升,康王在即時零售渠道的市佔率突破70%,與美團醫藥健康合作之初這一數字爲55%左右。
事實上,當品牌擁有能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數字化陣地和行之有效的運營工具,就可以圍繞需求,提供更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探索更多增長。
這也是拜耳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其計劃與美團醫藥健康合作“極速健康2025”項目,進一步推進患者心智教育,同時貼合美團醫藥健康的急用場景推出兩款新品,打造新的增長曲線。
當然,不止是外企,國內企業也同樣在借勢突圍。比如,奇正藏藥作爲老字號藥企,藉助美團進行品牌年輕化轉型,觸達更多年輕用戶的同時,在美團醫藥健康加大推廣更符合年輕化、即時場景的產品,小包規的單品年銷量增長超100%。東阿阿膠數字化營銷負責人也表示,考慮與美團醫藥健康合作,將老品的新包裝、新規格在美團首發,進行供給創新。
在日益嚴峻的增長形勢下,藥企開始不約而同加大對即時零售的探索。這不難理解,當美團醫藥健康等平臺將履約網絡、數字基建、醫患資源整合爲“HEALTH解決方案”,面向品牌端提供數字化工具並開放數據洞察,能更全面幫助行業夥伴獲取經營增量、建立穩定心智、補齊組織力短板,這也使得投入產出比,變得更清晰可見起來。
在這一背景下,醫藥零售的競爭維度已從單一渠道擴展至生態能力。用美團醫藥健康即時零售業務部總經理王丹的話來說,美團始終堅持生態定位,成爲藥企、藥店的數字化小幫手,一起助力醫藥產業應變破局。
在爲藥企帶來更大想象空間的同時,這也將成爲醫藥即時零售的核心時代價值所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