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中美芯片戰再掀波瀾,美國富國銀行最新報告直指英特爾(INTC.US)本土擴產戰略暗藏隱患——其美國本土生產的芯片可能面臨中國高達84%的報復性關稅,而競爭對手通(QCOM.US)和AMD(AMD.US)等通過臺積電(TSM.US)代工的芯片卻有望豁免。對此,富國銀行給予英特爾“持股觀望”評級,目標價25美元。
這場關稅風暴的癥結在於原產地認定規則。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明確表示,採用臺積電等中國臺灣代工廠的芯片可被認定爲"臺灣省原產",從而規避最高125%的關稅。但英特爾等擁有美國晶圓廠的廠商,其本土生產的芯片將被貼上"美國製造"標籤,直接暴露於關稅火力之下。
CSIA 指出:“相比之下,英特爾、德州儀器 (TXN.US)、亞德諾(ADI.US) 和安森美半導體 (ON.US) 生產的芯片可能被認定爲美國原產芯片,並可能被徵收 84% 或更高的關稅,原因是這些企業在美國本土擁有晶圓廠。”
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對英特爾的重要性正持續攀升:2022-2023年佔比達27%,預計2024年將突破29%。富國銀行分析師亞倫·拉克斯警告,關稅政策或加速英特爾在華市場份額流失,"持股觀望"評級與25美元目標價折射出機構對其戰略困境的審慎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全球供應鏈佈局正呈現"本土集中+海外分散"特徵:本土晶圓廠密集佈局亞利桑那、俄勒岡等州,同時在中國、越南等地保留封裝測試基地。耗資280億美元的俄亥俄超級工廠更被視爲本土戰略的核心支點。
當前,關稅陰霾已籠罩財報季。英特爾將於4月24日公佈的季度財報,市場預計營收123.1億美元,調整後每股收益歸零。截至週四收盤,該股收跌1.56%,恰似市場對這場本土擴產豪賭的提前投票。
這場橫跨太平洋的供應鏈博弈,正將英特爾推向戰略十字路口:堅守本土製造可能鞏固政治籌碼,卻需承受關稅重壓;若追隨對手採用代工模式,則意味着放棄數十年積累的製造優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