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美凱龍當不了“壓艙石”

藍鯨財經
04-18

作者 | 源媒匯 謝春生 

商場如戰場,每一次行業的風雲變幻,都考驗着企業的生存智慧與應變能力。在洶湧的浪潮中,企業都渴望成爲定海神針般的存在——憑藉自身的強勁實力,護佑行業穩定前行。

近日,昔日家居賣場“一哥”紅星美凱龍(下稱“美凱龍”)發佈了一封公開信,擬在2025年“五一”期間,全國投入超1億元用於消費補貼,助力國內消費提振。

美凱龍在信中豪情滿懷地宣告,要做行業的“壓艙石”。

圖片來源:美凱龍公衆號

現實卻極具諷刺意味。當我們把目光從這封激情洋溢的公開信移開,轉而審視美凱龍真實的經營狀況時,看到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局面,與“壓艙石”的形象相去甚遠。

2024年的財報更宛如一記重錘,砸醒了所有對美凱龍抱有幻想的人——歸母淨利潤虧損擴大35%、營收同比大幅下滑32%。與此同時,公司鉅額負債、資產被低價拋售以及商戶撤離。

昔日的家居航母,正在逐漸沉淪。

 壓艙石“千瘡百孔”

美凱龍2024年的成績單,令人沮喪。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美凱龍歸母淨利潤虧損達到29.83億元,同比擴大35%;營收78.21億元,相較於上一年的115.15億元,下滑32.08%。

圖片來源:美凱龍2024年年度報告

對於業績下滑情況,美凱龍方面表示,主要是受相關產業發展波動影響,商場和商戶的經營情況均受到影響,商場的出租率和租金出現階段性下滑。同時,爲支持商戶,公司穩商留商優惠增加。另外,公司其他業務板塊的項目數量減少、進度放緩,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滑。

從產業角度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稱“社零總額”)同比增長3.5%。社零總額中,商品零售、傢俱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同比增長3.2%、3.6%、12.3%,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同比下降2.0%。

此外,2024年四季度,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國內傢俱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建築及裝潢材料類、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合計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約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美凱龍線下超150 家高端電器館成爲線下家電“以舊換新”政府補貼主渠道之一。其中,北上以及黔貴區域更成爲省內國補首批線下試點企業。

從美凱龍披露的國補戰績來看,也頗爲亮眼。2024年3月至9月,電器拖舊量達8162單,轉化訂單量38359單,銷售訂單總金額3.34億元;家居品類拖舊量2450單,轉化訂單量3488單,訂單總金額2816萬元。

並且,從可比公司居然智家(原“居然之家”)、富森美的業績表現來看,雖同樣遭受不同程度下滑,但在龐大存量市場面前,仍然保有不錯的利潤。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居然智家、富森美分別實現營收129.66億元、14.3億元,同比分別下滑4.04%、6.18%;實現歸母淨利潤8.83億元、6.9億元,同比分別下滑32.08%、14.39%。

可見,前文提及的所謂產業發展波動影響只是其一,問題的關鍵,或許還是出在企業內部。例如鉅額債務,便是懸在美凱龍頭頂的一柄利劍。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美凱龍資產負債率同比走高達57.4%,總負債達667.16億元。另據天眼查顯示,公司相當大比例資產已被抵押或凍結限制,這無疑加劇了融資困境。

鉅額債務猶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美凱龍幾乎喘不過氣來。

加上原控股股東的破產重整,讓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充滿擔憂,曾經信任企業的投資者也在悄然撤離。

爲了償還鉅額債務,美凱龍不得不走上賤賣資產的道路——福建漳州等地的商場被推向拍賣平臺。只是在行業嚴冬之下,這些曾被視爲企業核心資產的商場,拍賣價慘遭腰斬的同時,還頻繁遭遇流拍,成爲無人敢接的“燙手山芋”。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司法拍賣平臺

昔日被視爲企業發展助推器的“重資產模式”,如今正在成爲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戰略搖擺與無效突圍

面對一系列問題,美凱龍嘗試轉型,並提出“3+星生態”戰略,試圖通過拓展新能源汽車、餐飲等新業態來實現轉型突圍,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現實很殘酷,上述新業態,不僅未能挑起美凱龍的增量大梁,甚至拖累了整體利潤表現。

當然,行業嚴冬中,謀求轉型的企業並非美凱龍一家,居然智家同樣高調轉型。

在轉型戰略上,居然智家選擇順應時勢——聚焦數字化與輕資產運營。通過打造數字化平臺,居然智家既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也順利藉助輕資產運營模式降低運營風險。

反觀美凱龍,在新業態的佈局上,更像是一場慌亂中的“豪賭”。從家居、家電、家裝到汽車生態,看似緊跟風口、前途遠大,可在企業債務壓身、虧損擴大以及行業下行的境況下,並沒有考慮到自身能力與資源是否匹配,從而導致轉型之路從一開始便舉步維艱。

在這樣的背景下,廈門國資建發股份(下稱“建發”)豪擲63億元成爲美凱龍“新東家”,原本被外界寄予厚望,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建發入主後,美凱龍兩年累計虧損超50億元。2025年3月底,接替車建興執掌美凱龍的建發系高管鄭方達,辭任公司董事會董事長職務,並由同爲建發系的李玉鵬接任。

看起來,建發並未能成爲美凱龍的救世主。

財務困境與轉型失速的雙重打擊下,美凱龍的信任危機也日益嚴重。

儘管過去一年裏,爲了解決空置率問題,美凱龍採取了租金優惠等措施,但依然難以阻擋商戶撤離的步伐。

截至2024年末,美凱龍共有405家家居建材店/產業街。其中,77家自營商場,平均出租率爲83.0%;257家委管商場,平均出租率爲82.5%。

此外,2024年,美凱龍關閉了共計27家商場,其中自營6家、委管21家;同期新開商場,共計僅3家。

紅星美凱龍線下商場

如果說,頻繁閉店與相對高空置率是商戶們對美凱龍的“背離”,那麼消費者的高頻投訴,則反應出其在終端用戶心中的形象也已大打折扣。

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止2025年4月17日,紅星美凱龍在該平臺累計投訴量爲1286起,其中近30天內便24起。從用戶投訴原因來看,主要有欺詐消費者、違約、虛假宣傳、商家跑路等。

截圖來源於黑貓投訴平臺

一邊利用“高價定位”維護高端形象,一邊卻又“背刺”消費者,這或許也是其線下賣場客流銳減的關鍵。

線下問題重重,線上同樣難言歡喜。在互聯網時代,線上渠道已經成爲企業獲取客戶、提升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戰場。在這方面,美凱龍明顯滯後——與居然智家的“洞窩”平臺相比,其用戶滲透率差距巨大。

曾經,美凱龍代表着高品質的家居產品和優質的服務,是消費者購買家居用品的首選品牌之一。如今,這艘巨輪千瘡百孔,被不斷切割,接連擺上拍賣平臺。資產賤賣、破產傳聞等負面消息,正在蠶食消費者和行業對美凱龍的信任,企業的品牌價值不斷縮水。

針對高負債、業績虧損擴大以及轉型等問題,源媒匯致函美凱龍,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