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媛北京報道
從單品牌到多品牌,從中國走向全球,安踏的野心再一次被清晰勾勒。2025年4月10日,安踏集團宣佈以2.9億美元收購德國知名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標誌着其在全球戶外運動領域的縱深佈局邁出關鍵一步。
安踏收購德國狼爪品牌的舉動,不僅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更是體育用品行業發展邏輯的一個縮影。這一收購發生的時間節點頗具意味:2025年第一季度,安踏集團旗下“其他品牌”同比錄得65%—70%的高增長,主品牌安踏及FILA品牌也實現了高單位數的正增長。
回溯安踏近年來的戰略路徑,憑藉收購其已轉型爲“多品牌體育帝國”。然而,國內不乏因收購陷入困境的品牌:拉夏貝爾收購的男裝品牌傑克沃克2018年銷售1.71億元,卻虧損1.62億元;2018年森馬服飾收購童裝集團Kidiliz母公司Sofiza SAS,但隨後Kidiliz集團主品牌業務營收持續下滑,最終森馬服飾決定剝離該海外業務;貴人鳥則從2015年開始,相繼投入超過46億元資本到其他領域,但最終連續三年虧損,面臨退市風險。
不可否認的是,安踏面臨的問題也日益複雜。一方面,FILA的增長逐漸放緩,運動時尚賽道競爭白熱化;另一方面,國際化路徑上的文化融合、組織管理、品牌調性統一等挑戰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這場收購究竟是安踏品牌佈局中的一次精妙補位,還是一次高風險的“豪賭”?
安踏的品牌棋局與“大店”雄心
“狼爪的加入,補全了安踏在戶外市場的最後一塊拼圖。”北京關鍵之道體育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慶如此評價。
目前來看,安踏旗下品牌涵蓋安踏(主品牌)、FILA(時尚運動)、迪桑特與可隆(專業戶外)、亞瑪芬(高端功能運動品牌集團)等多個賽道。此次新增的狼爪,其定位恰好處於都市休閒與專業戶外之間,聚焦中端大衆戶外細分市場,與迪桑特、可隆、Salomon、始祖鳥形成清晰分層。
但品牌多元只是戰略的第一步,更深層次的變革體現在其零售體系的重構上。
一位接近安踏的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安踏自2023年起重點打造“超級安踏店”與DTC直營體系(直接觸達消費的商業模式),其開設的旗艦超級店,集成安踏多個子品牌產品,平均面積達800平方米以上,不僅承擔商品展示與銷售職能,更是品牌文化體驗中心,“最重要的是由於安踏都是直營店,這些‘大店’的性價比優勢很大,而且能夠對消費者需求快速反應,安踏也是一邊開店一邊調整”。
據華創證券研究部數據,安踏超級門店坪效可達到常規門店的2—2.5倍,坪效超4000元/平方米的比例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而在大坪效背後,是其成熟的供應鏈與商品運營能力支撐。
張慶指出:“安踏的多品牌戰略成功,不是因爲概念新,而是它能把品牌收回來後‘管好、整合好’。”這一觀點從安踏對亞瑪芬的整合中得到印證——5年內完成品牌重塑、實現盈利翻番,並助其母公司在美成功上市。
時尚產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則從更宏觀的視角評價:“狼爪的加入意味着安踏在中國戶外市場的佈局正好完成高(始祖鳥)、中(迪桑特、可隆)、低(狼爪)的完整覆蓋。”他指出,安踏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多品牌併購”與“DTC模式的快速落地”,“這正是其他國內運動品牌難以複製的地方。”
“在中國市場,安踏率先完成DTC直營體系轉型,品牌矩陣拉開與同行差距。當李寧還在主品牌內打多品牌,安踏已用多品牌收購不斷做大營收基盤。”程偉雄認爲,安踏這一戰略雖然高風險,但執行節奏非常果斷,“多品牌邏輯本身不難,難的是如何快速整合、系統複製、資源再分配。”
狼爪緣何“賣身”?
狼爪的加入表面上是安踏品牌策略的自然延伸,但從另一面看,這一總部位於德國伊德斯坦因的老牌戶外品牌,正處於“必須轉型”的十字路口。
狼爪自1981年成立起,即以TEXAPORE防水透氣面料著稱,強調功能性與生態友好型製造工藝。然而,近年來在北美與亞太市場,其品牌影響力相對減弱,增速放緩。
此外,狼爪在全球擁有495家專賣店和4000餘個銷售網點,其中226家在歐洲、269家在亞洲,已構建較完整的分銷體系,但高成本的直營模式與庫存壓力,疊加經濟下行影響,造成盈利壓力。
根據滔搏體育發佈的《2024中國年輕人戶外消費趨勢白皮書》,戶外運動已經從“小衆硬核”走向“大衆潮流”。數據顯示,55.3%的年輕人蔘與過滑雪,41.7%騎行,39.2%潛水;超80%的消費者年戶外裝備支出超千元;衝鋒衣類商品2023年線上銷售額突破100億元。
“狼爪在德國市佔率靠前,但中國市場纔是增長的火車頭。”張慶指出。數據顯示,中國戶外運動產業規模已達萬億級別,國家規劃到2025年將突破3萬億元。與之對應的是國內消費逐步升級,精緻露營、自駕越野等新場景層出不窮,爲品牌提供了更多切入口。而安踏的本土化零售與電商優勢,正好填補狼爪的短板。業內人士指出,未來狼爪可能在中國推出專屬產品線,並參與與安踏主品牌的聯動營銷,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不過,程偉雄提醒,在國外品牌引入中國市場時,需注意品牌調性與生活方式差異:“歐美消費者生活方式已沉澱多年,戶外產品的使用場景與穿着禮儀非常明確;而在中國,‘戶外風’往往是一陣時尚潮流,穿衝鋒衣的不一定去登山。”
安踏的全球夢能走多遠?
“安踏目前所取得的成績,歸根結底是人的原因。”張慶表示。這種“人”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的戰略判斷力,也體現在其組織體系的柔韌與高效。
然而,收購並不是終點,如何在全球品牌生態中真正站穩腳跟,安踏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組織效率與品牌文化整合。2024年,安踏旗下亞瑪芬集團營收增長18%,功能性服飾增長36%,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然而,品牌擴張帶來的組織複雜度亦在上升——如何在多品牌矩陣中保持決策效率、協同能力和品牌個性,是最大的考驗。
“一個品牌有一個靈魂,但一個集團若有十個品牌,就可能有十種語言。”曾經某國際品牌高管指出,文化差異、品牌認同、人才管理,是未來安踏整合狼爪及海外市場的最大軟肋。
“國際化不僅是把產品賣出去,更是團隊本地化、技術本地化、品牌敘事本地化。”張慶指出,“中國製造+歐洲設計+全球運營”聽起來很美,但真正落地需要強大的文化適應力與技術整合力。
收購狼爪,是安踏“全球化+多品牌”棋局中的關鍵一步。這不僅體現其對全球市場的敏銳嗅覺,也反映出中國體育品牌已逐步從“製造出海”轉向“品牌出海”。然而,品牌融合、文化適應、全球治理能力,纔是比交易本身更大的挑戰。
程偉雄進一步指出,安踏對始祖鳥的運營已提供一個樣本——將小衆高端品牌引入城市穿搭日常,激發大衆消費潛力,但這在歐美並不適用。“始祖鳥走紅固然成功,但也存在品牌調性被稀釋的問題。狼爪作爲更偏中端的大衆專業戶外品牌,如果也走這條路,或許能在中國打開市場,但絕不能照搬到海外。”
“中國消費者在追求‘功能性+社交屬性’的過程中,實際上對品牌專業性產生了‘邊界模糊’。”程偉雄認爲,狼爪想要在中國煥新,必須平衡功能屬性、情緒價值與品牌個性,不然容易淪爲又一個“穿不明白”的潮流符號。
程偉雄強調,安踏的收購邏輯需進一步精細化:“靠‘買買買’做大合併報表是階段性的策略,但不是長期主義的根基。未來安踏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讓主品牌安踏持續增強競爭力,而不是被多品牌矩陣邊緣化。”
此外,隨着FILA增長減緩、安踏品牌承壓,能否讓“第二梯隊”品牌快速形成現金流、接棒FILA,成爲決定安踏中長期成長潛力的關鍵。“如果狼爪無法迅速成爲新增長極,那2.9億美元的收購代價會變得沉重。在全球貿易博弈劇烈、資金流動複雜化的當下,‘做大’有時並不意味着‘做強’。對安踏來說,買得多,不如整得好。”程偉雄總結道。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