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外參財觀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中國AI行業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大模型、多模態、開源生態等關鍵詞不斷刷新行業認知,而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老將曠視科技,卻在技術領跑與生態滯後的矛盾中陷入兩難。
作爲國內最早佈局AI視覺的獨角獸,曠視曾以“Face++”人臉識別技術叱吒全球,如今卻面臨商湯、依圖等對手的全面圍剿,以及國際市場的政策高壓。其財報中“營收增長、利潤承壓”的尷尬數據,更暴露出這家技術巨頭在商業化與生態構建上的深層隱憂。
算法帝國的“護城河”與“空心化”
曠視科技的崛起離不開其在計算機視覺技術方面的深厚積累。作爲國內最早一批投身人工智能視覺領域的公司之一,曠視科技在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顯著成就。憑藉這些技術優勢,曠視科技在安防、金融、零售等多個行業迅速打開市場,積累了大量優質客戶資源。
第一,專利壁壘與場景落地的失衡
截至2025年,曠視科技累計申請專利超1.2萬件,其中人臉識別相關專利佔比達58%,連續五年位居全球首位。其自研的Brain++AI開發平臺,將算法訓練效率提升40%,支撐了超80%的智慧城市項目。然而,技術優勢並未完全轉化爲商業價值——2025年財報顯示,專利授權收入僅佔總營收的3%,核心收入仍依賴硬件銷售(佔68%)。某投資人直言:“曠視的專利像一座孤島,缺乏與上下游產業的協同變現能力。”
第二,政企合作的“雙刃劍”
憑藉“城市大腦”項目,曠視科技2024年拿下全國23個省級行政區的智慧安防訂單,政府業務營收同比增長62%。但過度依賴政府訂單導致議價權削弱:2025年政府項目平均毛利率降至28%,較2023年下降12個百分點。更嚴峻的是,某中部省份因數據泄露風險暫停與曠視的合作,直接造成Q3營收缺口超4億元。
第三,開源框架的“反噬效應”
曠視於2024年開源其核心人臉檢測算法RetinaFace,短期內吸引超10萬開發者入駐生態。但這一策略反而降低行業門檻——商湯科技、雲從科技基於開源代碼快速推出競品,導致曠視在金融身份認證市場的份額從2023年的37%跌至2025年的24%。
巨頭圍剿與新興挑戰
曠視科技所處的人工智能行業競爭異常激烈。一方面,傳統科技巨頭紛紛佈局人工智能領域,憑藉其強大的技術實力、資金優勢和市場資源,對曠視科技形成了圍剿之勢。另一方面,新興人工智能企業也不斷湧現,它們以靈活的創新模式和獨特的技術優勢,對曠視科技構成了挑戰。
指標 |
曠視科技(2025) |
商湯科技(2025) |
雲從科技(2025) |
總營收(億元) |
98 |
145 |
62 |
研發投入佔比 |
42% |
35% |
48% |
政府訂單依賴度 |
63% |
45% |
71% |
海外營收佔比 |
8% |
22% |
3% |
其一,硬件價格戰的“囚徒困境”
爲爭奪智慧零售市場,曠視2024年將AI攝像頭單價從3200元降至2200元,引發行業惡性競爭。商湯科技隨即推出“買算法送硬件”套餐,雲從科技則聯合華爲以成本價供應邊緣計算設備。至2025年,AI攝像頭行業均價較2023年暴跌45%,曠視相關業務毛利率僅剩19%,較三年前腰斬。
其二,生態閉環的“致命短板”
與商湯科技佈局元宇宙、依圖科技深耕醫療AI不同,曠視始終未能跳出安防主賽道。其2025年推出的智慧物流機器人因缺乏倉儲管理系統支持,客戶復購率不足20%;而商湯憑藉“AI+AR”解決方案,已拿下寶馬、特斯拉的工廠數字化訂單,單項目金額超3億元。
其三,海外市場的“合規黑洞”
受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影響,曠視2024年被迫退出德國、荷蘭市場,海外營收佔比從2023年的15%驟降至8%。相比之下,商湯通過與新加坡政府合作數據沙盒,海外業務仍保持22%的增速。某國際律所報告指出:“曠視的算法黑箱設計和數據存儲機制,難以滿足GDPR的透明性要求。”
增長乏力與盈利難題
曠視科技的市場表現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儘管公司在安防、金融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整體市場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盈利狀況也不盡如人意。2024年財報顯示,曠視科技營收同比增長僅10%,遠低於市場預期;淨利潤虧損進一步擴大,達到5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背後反映出曠視科技在市場拓展和盈利能力上的雙重困境。
從市場拓展來看,曠視科技在傳統優勢領域的市場份額逐漸被競爭對手蠶食。在安防領域,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傳統安防巨頭憑藉其強大的渠道優勢和產品線整合能力,不斷推出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安防解決方案,對曠視科技形成了強有力的衝擊。在金融領域,隨着監管政策的收緊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金融機構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更加謹慎,曠視科技的業務拓展難度也相應增加。
此外,曠視科技在新興市場的開拓上也進展緩慢。儘管公司在零售、物流等領域進行了佈局,但由於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市場認知度,市場份額仍然較小。
從盈利能力來看,曠視科技面臨着成本高企和收入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一方面,公司在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導致成本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曠視科技的收入主要依賴於少數幾個大型項目,收入結構較爲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旦這些大型項目出現問題,公司的盈利能力將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曠視科技在商業模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公司主要通過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收取費用,這種模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帶來一定的收入,但長期來看,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續的收入來源,難以支撐公司的持續發展。
AI 2.0時代,曠視需要一場“基因革命”
曠視科技的未來充滿挑戰,但也並非沒有機會。在人工智能行業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廝殺”的背景下,曠視科技需要以“革自己的命”的勇氣,重構價值鏈、重塑核心競爭力。這場轉型註定伴隨陣痛:短期業績承壓、組織架構動盪、戰略資源再分配……但歷史證明,敢爲破局者,方能成破局者。
留給曠視科技的時間窗口正在收窄,而真正的考驗在於:當舊時代的紅利消散時,它是否已爲新世界的規則做好準備?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