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外賣四巨頭燒錢補貼的最高潮,隨着後續一系列的或收購、或合併業務,行業最終回到了兩大巨頭、各自安好的局面。
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平靜在10年以後被打破了——隨着新玩家的入局,各自殺入對方核心腹地,從輿論到業務都開始了貼身肉搏——互聯網行業,已經很久沒有如此激烈的火藥味了。
在兩家熱戰正酣時,“三國殺”裏的另一位玩家餓了麼,此刻卻顯得有些“低調”。
爲什麼餓了麼能坐得住?這段時間在幹嘛?
熱戰來自遠近場融合的摩擦
要回答上述問題,需要先還原這場大戰的商業底層。
在即時電商領域的商業選擇上,兩家均以自營模式爲主。這種模式的關鍵點,在於對供應鏈規模和效率的絕對掌控。
可以說,這場戰爭是兩條供應鏈的正面硬剛,是倉配體系的激烈衝撞,也是遠場電商與近場電商在融合期的必然摩擦。
供應鏈的競爭直白而殘酷。如果說在遠場電商消費和近場外賣消費相對獨立的時期,雙方還有空間能各安其事——那在消費習慣加速向近場遷移的趨勢下,就是你有我無、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
一位即時零售業內人士以iPhone 16這樣的爆品舉例:新iPhone發售總共就那麼多部,給他的倉多配幾部,給你的倉就少幾部,兩者競爭不只是用戶端,貨源、利潤、渠道……都是供應鏈上的直接利益,任誰無法袖手旁觀。
所以,這是一場關係雙方核心利益的對決,也是一場早晚會發生的正面火拼。
餓了麼爲何沒下場?
商業趨勢的演變,遠場與近場界限的消融,註定會給頭部玩家帶來陣痛。爲何餓了麼沒有進入類似的戰局?
答案很直接,因爲和餓了麼走同一商業模式的遠場對家,是同爲阿里系的淘寶天貓。
“生態模式”賺佣金,“自營模式”掙差價。
走生態模式,意味着平臺不搞自營,核心價值在於提供好服務、吸引本地零售商家和品牌商家入駐、催化交易發生,靠商家的交易來掙“撮合費”。
在這條戰略路線的選擇上,餓了麼走得非常篤定。
2024年,餓了麼管理層就在多個公開場合對外表明,餓了麼堅決不在供應鏈上爭利,並且身處阿里巴巴生態體系中,要與淘寶、支付寶、高德等多端共振,做“餓了麼特色的即時零售”。
所以對餓了麼來說尤其幸運的是,當“自營賽道”的遠近場選手PK賽難以避免,“生態賽道”的暗流湧動,則在阿里內部體系的佈局裏被提前化解了。望向更遠的零售交易場,餓了麼同條賽道的是阿里家中手足,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去年7月,淘寶升級“小時達”爲App一級入口,並與餓了麼深度合作,覆蓋超市便利、藥店、蔬菜水果、酒水飲料、鮮花綠植等品類。通過“小時達”,淘寶不用再造一個外賣生態,可以直接接入餓了麼的全量近場供給;餓了麼也自然承接了淘寶側的全新流量,當淘寶用戶有急速需要滿足的消費需求,可以立馬提供供給和配送服務。
據接近項目內部人士瞭解,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推廣,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淘寶小時達側已爲餓了麼提供了數百萬量級的新消費者。
同樣的,在去年10月,餓了麼推出近場官方旗艦店,採取社會化供應鏈模式,串聯線下門店,比如前置倉、店倉一體門店、店中倉等等,讓零售品牌可以在餓了麼開店統一運營,並且在一些場景中,還可以串聯起阿里生態內部如高德、支付寶等等流量入口。
當我們將視角拉遠,可以看到在平臺爲主的模式下,阿里確實是如今唯一一家遠/近都有核心前鋒的玩家。在平臺爲主、業態互補的模式下,阿里不需要去切遠場、也不需要急着補近場,只需要稍推動“遠近融合”的發生,就可以有效避免內耗和互博帶來的損失。
從這點來看,這也恰巧證明了阿里當年收購餓了麼、押注本地生活、探索新零售等等一系列佈局的前瞻性。這讓體系中的餓了麼和淘寶,在當下的應對和創新上都可以更爲從容。
且可預見,這一波大戰會加速即時零售發展,也或將繼續推動餓了麼與阿里系全域場景的融合進一步加速、走深。
暗度陳倉,偷偷發育
2025開春風浪,餓了麼雖然沒在明面喊話迎戰,實際也沒有躺平。
作爲開源大模型的堅定支持者,阿里不僅手持Qwen,在B端擁有阿里雲的根基、在C端擁有夸克等超級應用,還很早就投中了大部分頭部大模型獨角獸。來到新一年,阿里集團高層也明確主張,在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AI化”。
藉着大戰的窗口期,餓了麼已暗渡陳倉、卷向AI新賽道。
3月中旬,餓了麼運用AI技術研發並上線了“全息盾”系統,進一步加強平臺對於門店和商品的合規性治理。通過“全息盾”系統的AI智能排查能力,可以高效識別品牌侵權、違規商品、虛假門店的風險點,達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置的整治目標,將傳統人力需要半天完成的工作,壓縮至1分鐘以內。這也是餓了麼首次將AI Agent產品應用於平臺的合規性治理,爲平臺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武器。
同樣在3月,餓了麼對零售商家的經營助手再次進行升級——2024年,餓了麼發佈即時零售領域的行業首個AI經營助手,幫助商家智能生成各類經營關鍵報表和關鍵數據,還可實現AI選品和選址等功能需求。此次升級後,全新版本適用場景更全、零售商家均可免費使用。
4月初,餓了麼面向商家側全量發佈商家入駐AI助手。這款基於AI開發的智能助手,不僅支持自然語言對話式服務,還可一站式引導商家完成包含實名認證、簽約授權、材料上傳、智能預審等在內入駐流程。操作者最快5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資料提交及預審等流程,讓新商家的生意啓動更智能、更簡單。
而在AI服務騎手側,市場也傳出餓了麼將推出騎手AI服務助手。該端內智能體預計將覆蓋騎手全鏈路配送場景、爲騎手打造專屬智能夥伴。通過AI服務助手以及一系列智能AI裝備的推廣,今年餓了麼預計將大幅提升騎手的體驗、效率和保障。
從用戶、商家、騎手到平臺治理,餓了麼今年在AI上的表現極爲迅猛。當行業還在肉搏時,餓了麼一直在偷偷發育。
“三國殺”的中立之道
穿透你來我往的爭論、“向上突破”反內卷,餓了麼在這場“三國殺”裏的自我定位很清晰。
這一方面來自,外賣行業以時間鑄就的壁壘,比所有人預想的都要高;另一方面則來自,餓了麼保持中立的特殊身位。
無論另外兩方玩家利益的“此消彼長”,餓了麼與他們的路線選擇南轅北轍,並無直接衝突。與此同時,任何一方若贏得餓了麼這個隊友,都能變成“二打一”的有利局面;當然,反之亦然。
相比傳統電商平臺生意而言,外賣行業的壁壘不僅需要極強的本地即時履約能力,對供給、需求、物流三端峯谷整合的精細化運營能力,以及極高要求的地面運營能力。這也是爲何年年都有“三國殺”,但每次新入局者在補貼和燒錢結束後,商家和消費者總還是會留在老玩家。
在“三國殺”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如果回顧歷史,所有產業競爭的顛覆,最後都是因技術創新帶來生產力變革。傳統補貼商戰在其中產生的影響,回頭來看九牛一毛。
家門口對打的夫妻老婆店,有一天會發現用戶都去盒馬叮咚、去山姆奧樂齊買菜了;傳統車企圍繞內飾、油耗測評打來打去,猛然發現市場已被新能源車收割……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每每最後打掃市場份額的不是友商,也不是補貼,而是新技術和業態。
所以從行業視角而言,當下真正值得頭部玩家做的,還是拓增量,將蛋糕做大。就像在汽車、服裝等等行業,頭部玩家要麼在出海“卷向世界”、要麼在搞AI“向上突破”。如果說出海還有外貿局勢的干擾,那麼AI就是不容錯過的機會。
身處“三國殺”中,不輕易出招,也很難被動搖,這或許就是餓了麼的中立之道。
特別策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