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招需要從根上否認葉軍

藍鯨財經
04-17

作者|市象 景行 

“廣告太多怎麼辦?讓我來終結這個問題,打開釘釘365,選擇會員免廣告功能,就能屏蔽廣告了。”4月11日,釘釘官方賬號發佈的《手機廣告太多了怎麼辦?》視頻中這樣表述道。

早在去年,釘釘就將開屏廣告搬上產品,有用戶抱怨,上班趕路就是爲了儘快打卡,結果還要看釘釘的開屏廣告,一不小心還要跳轉到外部平臺。今年,由於釘釘會員新上線了免廣告功能。對於廣告帶來的負面體驗,釘釘AI客服的答覆不再是“您可以提供下您的釘釘手機號,這邊爲您反饋關閉廣告。”而是變成“溫馨提示,開通釘釘365會員後支持關閉廣告。”

所謂的釘釘365會員,去年9月23日在葉軍主導下正式發佈,價格爲單月19元,一年169元,連續包月15元,連續包月下首月價格1元。會員功能面向個人用戶,以AI功能爲核心,包含高效辦公、身份裝扮、溝通提效、超級助理、家長權益五大功能,免廣告則是高效辦公大類的後續新上線功能之一。

對外宣傳中,釘釘365會員是一款以AI功能爲核心,通過AI搜索等功能,對個人提供全面AI助理服務的產品。但越來越多的用戶觀察到,釘釘365會員的權益邊界正在用一種弔詭的方式悄悄“擴張”。

“年前沒開通365會員也能兩個手機同時登錄一個釘釘賬號,年後就不行了,登錄一個另外一個就要下線。”“釘釘密聊居然要開365會員,確實用不起,服了。”

不僅如此,釘釘在打卡界面、個人頭像上均推出外觀付費功能,在產品個人頁,釘釘彈出小窗提示用戶,可以設置動態頭像;在打卡界面,釘釘推出“職場抽象文化”打卡主題頁,功能爲365會員專享。

有釘釘用戶提到:“上班打卡界面都能換皮膚,而且所有界面都要錢,這是什麼操作?賺了公司的錢,還希望‘牛馬給鞭子買皮膚’?皮膚甚至不是永久的,價格還這麼貴。”

釘釘客服向“市象”回應,在釘釘後續升級中,密聊產品僅限釘釘365會員使用,此外,開屏廣告需通過開通釘釘365會員方式關閉,多個同類型設備同時登錄,則可以開通釘釘365會員、釘釘專業版、釘釘專屬版的方式使用。

此外,有用戶反饋稱,釘釘直播的免費時長有所縮短,從過去的連續兩個多小時不限時直播,到現在直播一個小時就自動關閉直播間。對此釘釘客服反饋稱,在釘釘進行一個小時以上的直播,需要購買直播時長包。

釘釘365會員的權益邊界,一邊在收縮用戶體驗換取付費空間,已有服務權限被納入會員範疇;另一邊,釘釘正在不斷探索虛擬外觀類產品,將釘釘打造成職場人的QQ秀。

有釘釘會員用戶對“市象”表示:“實話實說,釘釘會員沒有任何用,我開了兩個月會員,除了動態頭像感覺沒有能用的東西,後來乾脆不開了。”

近期,隨着無招(陳航)迴歸,釘釘正迎來第二輪創業週期。有阿里人士透露,與葉軍掌舵時期的相對“獨立發展”方向定位不同,釘釘的定位將發生改變——被拔高到阿里AI To B(面向企業級)的入口級產品。

從無招的站位來看,擺在他面前的一項現實任務,就是處理“前任”葉軍留下的會員、廣告等偏C端、影響產品體驗的商業化遺留——這一輪包袱,必須得卸。

01 賺錢,釘釘比夸克更急

如果說夸克是阿里To C牌桌上的頭號王牌,那眼下的釘釘,無疑成了阿里To B陣營裏押上的關鍵籌碼。此前按照吳泳銘的規劃,四小龍未來在組織結構上,將以獨立子公司方式運營,阿里集團以3-5年爲週期,對四小龍進行持續投入。

但在商業化程度上,釘釘與夸克氣質迥異。

目前,夸克APP已經內置了五大會員體系:網盤、掃描王、小說、學習、文檔會員。這種“全家桶”式擴張也引發不少用戶吐槽——從當初主打極簡搜索出發,現在卻越做越重、什麼都往裏塞,早已偏離了最初那份純粹。

不過好歹,作爲一款C端產品,夸克在用戶體驗上的底線還算守得住——至少到現在,還堅持“無廣告”這張底牌。

相比起來,釘釘的商業化政策更加激進。儘管定位於To B辦公應用,相較夸克具有工具性強,用戶使用強度低的特徵,釘釘仍然選擇上線開屏廣告,並在產品中各個功能區分散植入廣告內容。

此外,由於釘釘在C端多了一個職場社交場景,在商業化進程中,這一優勢被釘釘發揮得淋漓盡致。

釘釘的外觀類權益遍及了個人資料頁、頭像、表情、APP主題及圖標、直播間等各類場景,甚至釘釘會員能在個人頁展示MBTI性格測試結果。如果只看外觀類權益,釘釘要比夸克更像to C產品。

這樣繁多的權益並未令用戶感到實用。“我感覺夸克會員權益比釘釘更好,平時我會用夸克網盤,也拿這個追追劇,有了會員我就可以緩存。釘釘是給一個工作軟件搞了個會員,對我的吸引力不多,雖然抽到了會員月卡,但是根本就沒用。”用戶李浩(化名)對“市象”表示。

伴隨着365會員的權益擴充,普通用戶的體驗則在收縮。某種程度上,釘釘正在復刻“網盤式”產品路徑——優先服務有付費能力的核心用戶,擠出邊緣用戶,實現用戶結構的分流與提純。

這套邏輯並不新鮮。早在2019年,百度網盤就曾公開回應限速爭議:免費用戶下載慢,是爲了控制帶寬成本,讓產品活下去。

去年10月,釘釘也開始打出“限權”牌:未升級專業版的釘釘用戶通訊錄人數上限限制在300人,專業版用戶則爲2000人;消息總量則被限制在兩萬條——這是明晃晃地在做產品分層,把門檻擺上檯面了。

釘釘甚至一度盯上了電商——在“釘選”入口,用戶竟能買到豆漿機、酒水、掃地機等商品。官方說法是整合企業採購需求、降低服務獲取門檻,聽起來合情合理,但對一個主打企業協同與應用開發的工具來說,跨到賣貨這一步,更像是被商業化焦慮推着走的。

在葉軍時代,釘釘曾全力探索商業化方向。在與搜狐科技2023年的對談中,葉軍曾提出三年實現盈虧平衡目標,並提出大模型對釘釘收入和用戶增長的影響:“大模型會拉動商業收入幾十個點,不是一點兩點的問題,現在還沒有全量堆上。”

或許是AI商業化的效果並未達到預期,釘釘在葉軍任上發佈365會員,探索to C付費方向。葉軍自己也承認“B端付費太累”:“也許今天我們想法也會被證明是錯誤,但我們願意爲此做一些嘗試。”

02 葉軍的包袱,無招接了

無招回歸後的第一把火,燒向了釘釘內部的考勤和紀律。一場從打卡到加班的整風行動,迅速引爆了外界關注。

“從體感上看,釘釘迴歸創業後,工作節奏已經拉滿了。”一位接近釘釘人士對“市象”直言。但他也補充道:“一方面,團隊現在在優先梳理產品狀態、修體驗,重返一線和客戶一起打磨需求;另一方面,產品體驗這件事,終於被擺到了該有的位置。”

《晚點Latepost》報道顯示,4月以來無招召集釘釘 P7 級別以上的產品經理挨個過會,每個人 10 分鐘。有釘釘人士表示,無招要求團隊與客戶共創,產研團隊深入一線研究客戶真實的 AI 需求,尤其那些釘釘 AI 功能用得不好的客戶。

在鳳凰網科技2018年的採訪中,無招曾透露堅持產品導向的產品觀:

“我們在來往上死過一回,沒有來往就沒有釘釘,來往帶給我們的教訓是——以前是運營導向,現在我們是產品導向,一個釘釘的重度用戶會影響自己身邊的企業家來使用釘釘,我們算過這個數字平均近100家。”

在葉軍時代,商業化與盈虧平衡是捆綁釘釘的一道枷鎖。如今隨着無招回歸,外界猜測商業化將不再作爲釘釘衡量增長效果的核心指標,三年盈利期將被擱置。

而隨着釘釘的增長重心全面轉向AI與客戶體驗,繁瑣而複雜的產品體驗勢必成爲無招面臨的歷史包袱。

現階段,相較無孔不入的廣告功能,用戶對釘釘更大的不滿在於體驗的收縮。除了打卡時遇到開屏廣告這樣“硌腳的小石子”,也有用戶因爲釘釘直播時長限制,一怒之下轉向騰訊會議;在社交媒體上,如何尋找替代品,避開釘釘使用限制已成爲熱門話題。

從這些用戶層面的反饋來看,釘釘似乎還沒真正意識到問題在哪。就拿最近推出的365會員免廣告宣傳片來說,依然延續的是上一輪“商業化優先、體驗退居二線”的舊邏輯。眼下這套打法,顯然還停留在過去的週期裏。

對此,上述接近釘釘人士坦言:“這輪大調整肯定不是單點發力,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事。互聯網公司這麼多年,凡是戰略級的動刀,背後少不了組織結構、人事安排、方向重塑一整套動作。落到具體,就是產品、文化、運營邏輯全盤重構,這種級別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眼下,釘釘作爲阿里AI To B的門面,咖位抬上去了,集團的期待自然水漲船高。無招真正要扛的,不是熱度,而是兌現。

放眼整個企業辦公賽道,AI概念再響,也撐不起全場。大模型落地至今,更多還只是“體驗優化”的工具,離真正改造企業信息化系統,還有不小距離——說到底,技術還沒進化到能撐起變革的級別。

這個當口,繼續揹着舊包袱走不遠,想開新局,先得把過去那一套卸乾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