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肝癌在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都位居前列。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肝癌年新發病例約36.77萬例,佔全球50%以上,發病率爲25.9/10萬,在惡性腫瘤中排名第四;年死亡約31.65萬例,僅次於肺癌,5年生存率僅14.1%。
由於肝臟表面缺乏神經分佈,早期肝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一旦確診爲肝癌,往往爲中晚期。“我國肝癌防治形勢嚴峻,中國既是全球肝癌負擔最重的國家,也是治療技術創新的前沿陣地。”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肝外六科副主任郭衛星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早發現、早診斷是提升肝癌總體生存率的關鍵。在降低肝癌風險方面,郭衛星對記者表示,關鍵在於積極預防肝炎感染。我國肝癌的最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以乙肝病毒感染爲主。我國肝炎防疫工作成效顯著,乙肝病人的比例已有所下降。此外,黃麴黴素污染及飲食習慣不佳也是肝癌誘因之一,公衆更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現代社會人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很多人養成了熬夜習慣,這也會對肝造成傷害。郭衛星表示,夜間正常、規律地休息對於保護肝功能非常重要,長期熬夜傷肝,會導致肝功能異常。他建議長期熬夜、高脂飲食的“亞健康”人羣重建早睡早起的規律睡眠,減少久坐、適當增加運動量,控制飲食、低脂清淡飲食,養成更加健康的作息。
肝癌的治療方案,會根據肝癌的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中晚期肝癌以介入、系統治療爲主。對於早期肝癌,手術仍然是最主流的治療措施。手術方式包括傳統開腹手術、微創手術等。
作爲一名外科醫生,郭衛星擅長肝膽胰疾病的外科治療和機器人、腹腔鏡微創治療,特別是複雜肝膽胰腫瘤的微創外科治療、肝膽疾病的單孔腔鏡外科治療。郭衛星表示,腹腔鏡等微創手術在肝臟腫瘤治療中以“精準、微創、安全、高效”爲核心,減少創傷和加速康復,在腫瘤根治效果與開放手術相當的前提下,顯著提升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已成爲多數肝臟腫瘤治療的首選術式。
近幾年肝臟腫瘤微創治療領域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拓展了微創手術適應症,郭衛星表示,近幾年肝臟腫瘤微創治療領域主要的技術進展包括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普及、3D技術的應用、熒光導航技術、單孔腔鏡肝切除術的應用、靶向治療與微創技術的結合等。此外,還包括人工智能在手術規劃中的應用,如AI輔助影像分析提高手術精準度等。
根據動脈網數據,2023年全球微創外科(包括硬鏡、微創外科手術設備以及耗材)市場規模約爲298.7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348.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8%,是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中增長強勁的細分領域。
目前國內上市公司中,佈局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有微創機器人-B(02252.HK),佈局微創器械與耗材的包括邁瑞醫療(300760.SZ)、康基醫療(09997.HK)等,佈局影像導航與能量設備的包括聯影醫療(688271.SH)、開立醫療(300633.SZ)等。
肝癌的病因、篩查及預防
時代週報:肝癌的主要病因與高危因素有哪些?
郭衛星:我國肝癌最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在我國主要以乙肝病毒感染爲主。
此外,還與環境與生活方式、遺傳與地域特徵有關。比如長江以南地區因氣候潮溼,玉米、花生等糧食易被黃麴黴污染,其代謝產物與肝癌發生直接相關;長期大量飲酒,日均酒精攝入量超過40g,會使肝癌風險增加3-4倍,男性患者中約20%存在酒精性肝硬化基礎;還有代謝綜合徵,如肥胖(BMI>30)、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7%)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協同作用,使肝癌風險升高2.5倍。
時代週報:肝癌早期症狀隱匿,普通人應通過哪些篩查手段早期發現病變?哪些症狀或體檢項目需要警惕?你建議哪些人羣需要定期篩查?篩查頻率如何制定?
郭衛星:由於肝臟表面缺乏神經分佈,所以肝臟是個“啞巴”器官,早期肝癌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對於普通人來說,通過腹部B超聯合血清腫瘤標記物(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複合物、CA199等)篩查易於發現早期肝癌。
對於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或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患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特殊人羣,發生肝癌的風險偏高,一般建議半年左右進行1次腹部B超聯合血清腫瘤標記物檢查。對於篩查中存在可疑情況的患者,需進一步進行肝臟增強磁共振或CT檢查。
時代週報:哪些生活方式能降低肝癌風險?
郭衛星:首先,要積極預防肝炎感染,包括接種乙肝疫苗,避免血液和體液傳播,如不共用剃鬚刀、牙刷,安全性行爲等。對於乙肝或丙肝感染者,要積極控制病毒複製,降低肝硬化或肝癌風險。
另外,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也很重要。比如控制酒精攝入、避免過度飲酒;拒絕黴變食物,避免黃麴黴素暴露;控制體重和血糖,合理運動,降低脂肪肝的發生率;多喫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類的食物。
時代週報:脂肪肝與肝癌腫瘤的關聯有多大?輕度脂肪肝是否需要干預?
郭衛星: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與肝癌的關聯正隨着全球肥胖和代謝綜合徵的流行而顯著上升,NAFLD相關肝癌已成爲第二大肝癌病因(僅次於乙肝病毒感染)。即使是輕度脂肪肝(肝臟脂肪含量5%-10%,超聲顯示輕微脂肪浸潤),也需積極干預。早期干預(6-12個月內減重5%-10%)可使80%以上的單純性脂肪肝完全逆轉,肝內脂肪含量顯著減少。從而避免從“脂肪堆積”演變爲“肝炎-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惡性循環。
微創治療已成爲肝臟腫瘤重要術式之一
時代週報: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在肝臟腫瘤治療中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郭衛星:微創手術通過幾個小切口(通常1~3釐米)或自然腔道進行操作,避免了開放手術的大切口(通常10~20釐米),顯著減少對肌肉、皮膚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切口小意味着神經損傷更少,術後疼痛明顯減輕,患者對止痛藥的需求降低,早期即可下牀活動,提高術後生活質量。
由於組織創傷小,機體應激反應輕,患者術後胃腸功能恢復更快,飲食和活動能力較早恢復正常。多數患者術後5~6天即可出院,而開放手術通常需7~10天,甚至更長時間。
腹腔鏡或機器人鏡頭可提供高清、放大的視野,如3D成像,配合超聲刀等精細器械,能更精準地分離組織、控制血管,減少對正常肝組織的損傷。術中出血更少,降低輸血需求;與開放手術相比,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局部併發症發生率約降低50%~70%。
微創手術的核心優勢主要包括創傷小,術後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術中精準度高,併發症少;對免疫功能影響小,利於後續開展輔助抗腫瘤治療;美容效果與心理優勢等。
時代週報:目前微創治療技術在肝臟腫瘤中的應用情況如何?
郭衛星:目前微創治療技術在肝臟腫瘤外科治療中是首選術式之一,但也需要結合腫瘤位置、大小、患者狀態等狀況進行綜合評估。不同地區的差異可能存在,比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應用情況不同,國內大的肝臟外科中心目前微創外科的比例大都超過50%。
時代週報:對於位置特殊或體積較大的肝臟腫瘤,微創手術是否仍適用?哪些技術創新提升了這類高難度手術的安全性?
郭衛星:隨着微創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外科器械的快速發展,一些位置特殊或體積較大的肝臟腫瘤也具備微創手術的可能。國內一些大的醫學中心對於複雜部位肝腫瘤也會採取微創手術,如腹腔鏡(或機器人)尾狀葉肝切除術、右半肝切除、以及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但是這些手術的開展必須與醫生的經驗和醫院設備密切相關,目前尚未大規模推廣。
除了手術技術本身的進步外,熒光分子影像導航技術、增強現實(AR)與3D重建技術、高效能量與止血技術等提升了這類高難度手術的安全性。
腹腔鏡手術總體生存率與傳統開腹手術無明顯差異
時代週報:微創手術對肝臟腫瘤患者的術後生存率、復發控制方面有哪些幫助?
郭衛星:腹腔鏡肝切除術對肝癌患者術後生存率和複發率的影響,需結合腫瘤分期、手術指徵及技術進步綜合分析。現有證據表明,在符合適應症的患者中,腹腔鏡或機器人手術對比傳統開腹手術在術後複發率和總體生存時間方面無明顯差異。
我們團隊也曾聯合國內4個醫療中心回顧性分析了230例肝細胞癌合併2型糖尿病患者,與開放組相比,腹腔鏡組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術後併發症少。且腹腔鏡組的總生存期和無復發生存期明顯優於開放組。
時代週報:患者面對微創手術時,常有哪些認知誤區?
郭衛星:由於患者對技術原理、適應症及圍術期管理的不瞭解,在面對微創手術時可能存在一些常見認知誤區,比如“微創手術創傷小,風險一定比開腹手術低”;“所有手術都能做微創,拒絕開腹手術”;“術後疼痛輕,不需要早期活動和康復管理”;“微創效果不如開腹,腫瘤切不乾淨”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認知並非完全正確。比如部分患者誤以爲“微創萬能”,甚至要求醫生對不適合的病例,如巨大腫瘤、廣泛腹腔粘連、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強行實施微創手術。強行追求微創可能導致手術不徹底或併發症增加。需要明白微創手術也只是手術的一種方式,而真正影響手術決策的主要因素還是患者安全性和療效。
而另一種懷疑“微創手術腫瘤切不乾淨”的情況,則是忽視了科技發展帶來的進步和改變。對於合適的患者,微創手術的安全性及療效並不弱於傳統開腹手術,而這一術式又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這成爲微創手術的獨特優勢。
時代週報:對此你會如何指導他們選擇治療方案?
郭衛星:治療方案的選擇不光是醫生自己經驗的決策,而是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的結果。在日常醫療過程中我會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包括術前詳細討論病情,瞭解術式選擇依據(如腫瘤分期、身體狀況),根據“根治優先,微創爲輔”的原則選擇術式。
讓患者及家屬理性看待“創傷”——微創不僅指切口,更包括對全身器官功能的保護,如減少腸道暴露、降低免疫抑制。囑咐患者應重視術後管理,切勿因“感覺良好”忽視基礎護理。同時結合患者認知水平進行科普,患者也應避免“非此即彼”的極端認知,共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AI將推動外科進入新階段
時代週報:你認爲當前肝臟腫瘤的腹腔鏡微創治療存在哪些風險和技術瓶頸?未來可能有哪些技術瓶頸的突破?
作爲現代精準外科的重要手段,肝臟腫瘤的腹腔鏡微創治療在臨牀應用面臨的風險主要集中於,血管處理、腫瘤根治性及複雜解剖操作,技術瓶頸圍繞視野侷限、器械性能及精準定位。
未來其技術突破將依賴多學科融合,成像導航的智能化解決“看得更清”,機器人器械的柔性化實現“操作更準”,分子診斷與AI技術保障“切得更徹底”。隨着這些技術從實驗走向臨牀,腹腔鏡手術有望從“微創”進階到“精準微創”,爲更多複雜肝臟腫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時代週報:影像引導、AI等新技術如何提升微創手術的精準度?能否舉例說明?未來AI在微創手術方面有哪些應用場景?
郭衛星:影像引導技術通過“看得更清、定位更準”奠定精準基礎,而AI則通過“分析更快、決策更優”實現智能升級。從術前規劃到術後管理的全鏈條賦能,正在重塑微創手術的範式——未來,AI不僅是“輔助工具”,更可能成爲“智能夥伴”,推動外科進入“精準預測、動態優化、自主適應”的新階段。
典型案例如AI規劃肝切除路徑使出血減少、切緣評估加速,以及未來自主機器人的初步應用,均展現了技術落地的可行性。隨着算力、算法與硬件的協同突破,AI將在微創手術中實現從“局部優化”到“全流程重構”的跨越。
時代週報:當前基層醫院推廣肝臟微創技術難點在哪?對此你有什麼建議?
郭衛星:當前基層醫院推廣肝臟微創技術面臨多重挑戰,既涉及儀器硬件設備差、技術能力弱等“硬實力”差距,也受制於病例資源少、管理體系不全等“軟實力”短板。
我認爲,可通過“設備共享降成本、培訓分層提效率、病例篩選控風險、遠程協作補短板”的組合策略,基層醫院可逐步突破技術瓶頸,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微創醫療的紅利。
(文章來源:時代週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