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研究所丨四川183“變形記”

四川在線
04-17

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張守帥

中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四川佔比超過6%,數量居全國第一,“183”成了四川省情的一個顯著標志。

當“胡煥庸線”穿過“183”,情況就有些複雜,這條“神祕線”一側是地廣人稀的川西高原和橫斷山脈,一側是人口稠密的四川盆地,自然條件差異、歷史發展基礎不同,讓“183”打上“不均衡”的標籤,比如最強區與最薄弱縣的經濟體量相差上百倍。

怎麼讓縣域經濟的結構合理,成了一道難題。

通常用金字塔型、橄欖型、啞鈴型衡量收入分配的社會結構中,橄欖型被視爲理想狀態。如果套用這些結構,橄欖型同樣是四川推動縣域結構演進的方向:既鼓勵和支持頭部縣域參與全國競爭,又採取託底性幫扶舉措提弱,不斷壯大主幹縣域羣體規模。

這是四川183“變形記”的底層邏輯。

省統計局新近發佈的縣域經濟發展成效顯示,2024年四川有超七成縣(市、區)經濟總量過百億元,有120個縣域GDP增速高於全省,縣域經濟質量效益持續改善。

但與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沿海省份相比,四川在持續做大縣域經濟整體規模、加快演進趨勢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提升縣域“天花板”的高度和顯示度。

怎麼樣纔算“橄欖型”的183?賽迪方略西部縣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皓天認爲這個“畫像”,指向“頭部引領、中部衝刺、尾部培育”的省內縣域梯隊式發展模式。

如果從演進的過程看,就是做“加減法”——增加頭部,減少尾部。四川在線記者對四川近幾年的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做了梳理,發現了這一軌跡。

從2020年到2024年,四川經濟總量超1000億元的縣(市、區)變化不大,從10個增加到12個,新增地爲成都新都區和德陽旌陽區。

同一時期,四川經濟總量500—1000億元的縣(市、區)數量呈較快上升趨勢,目前達到24個,其中2021年新增7個(成都金堂縣、攀枝花東區、綿陽江油市、南充順慶區、眉山東坡區、眉山仁壽縣、達州宣漢縣),2022年新增2個(德陽廣漢市、遂寧射洪市),2023年新增5個(成都新津區、成都都江堰市、成都崇州市、綿陽遊仙區、綿陽三臺縣),2024年新增3個(德陽什邡市、遂寧船山區、樂山市中區),4年時間增加了17個。

經濟總量低於100億元的縣(市、區),呈明顯下降趨勢:從2022年的58個減少到2024年的50個,3年時間減少了8個。

從這三組數據可以看出,變化最大的是500—1000億元區間,其次是百億元以下的底部區間。“中部壯大,底部提升態勢較爲明顯。四川縣域經濟正在擺脫過去‘少數頭部強、大量底部弱’的不平衡格局,逐步形成以中等規模縣域爲主體的健康結構。”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副會長楊彪這樣解讀向“橄欖型”的演進。

雖然千億GDP俱樂部的陣容近幾年變化不大,但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覆蓋面拓展到了新的市州。2024年,德陽旌陽區實現GDP1002.47億元,成爲該市首個突破千億的縣(市)區,自此四川擁有千億縣(市)區的市州,從成都、綿陽、宜賓3個城市,擴展爲成都、綿陽、宜賓、德陽4個城市。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百億縣的分佈格局。隨着汶川縣GDP突破百億元,目前全省21個市州中,沒有哪個市州沒有百億縣。這一突破實屬不易。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破壞,汶川縣絕大部分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呈現“斷崖式”下降,當年地區生產總值僅16.2億元。

四川肩負着經濟大省挑大樑的政治責任。推動縣域發展,既要立足四川,也要跳出四川,放眼全國看,四川縣域經濟的實力如何?

賽迪顧問每年發佈的全國百強區、百強縣榜單,歷來被看做是一個重要的參照。2024年,四川共有20個縣(市、區)入圍全國百強縣、百強區,總量居全國第3位、西部第1位。儘管在數量上,四川在全國已有較強顯示度,但在縣域戰力“天花板”的比拼中,仍有較大追趕空間。

賽迪顧問發佈的“2024年62個千億縣GDP排名”中,62個千億縣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15個省份,其中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分別達22個、11個、6個、6個。四川尚沒有縣市突破“千億”這一門檻。

不僅如此,在賽迪顧問統計出的2024年GDP超過900億元的準“千億縣”中,四川依然沒有上榜縣市。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我省距離“千億”最近的是簡陽市和西昌市,兩地的GDP均邁過了800億元,分別達到862.8億元、803.4億元。此外,GDP 655.3億元的射洪市也已瞄準了“加快建成市域副中心,奮進千億縣”這一中心目標,GDP 751.7億元的宣漢縣2026年定爲決戰決勝之年,確保GDP突破1000億元,成功建設全國“千億縣”。

再看區一級的比拼。去年發佈的2024全國百強區榜單中,排名前10的區域,9個來自東部地區。而在整體排名上,四川有9個上榜區都在50位後,儘管武侯區闖進了前15名,但距離第一名的南山區,經濟體量相差在4600億元左右。

綜合縣(市、區)來看,浙江千億縣(市、區)已擴容至33個,總數超過全省縣(市、區)三分之一。四川的千億縣(市、區)爲12個,佔總數的比重不到7%。

不只是頂尖“戰力”被拉開了距離。四川在線記者注意到,擁有136個縣(市)區的山東已經沒有百億元以下的縣(市)區;擁有122個縣(市)區的廣東,百億元以下的縣(市)區僅有4個。而目前我省百億元以下的縣(市)區還有50個,佔全部縣域總數的27%左右,其中不乏一批少於50億元的縣(市)區。這也是省委省政府動員各方面資源力量共同推進託底性幫扶的重要原因。

總體看,四川縣域數量在全國是最多的,但有較高顯示度的縣域還較爲缺乏。提到江蘇縣域,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崑山、江陰,提到浙江可能就會想到靠領帶拿下全球30%市場的嵊州等,四川也需要這樣有顯示度的縣域代表。

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湖北提出,深入實施強縣工程,因地制宜培育根植性主導產業;福建提出,縣域重點產業鏈突出以點帶面,從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制度體系等方面統籌發力,打造一批工業強縣、產業特色縣;四川同樣明確提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四川在線記者梳理發現,在發展縣域經濟上,多個省在“打法”上展現出默契。

4月14日,四川舉行了一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聞發佈會。發佈主角是獲評“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步顯著縣”的若爾蓋縣。這一榮譽顯然不和GDP直接掛鉤,因爲僅從GDP看,若爾蓋縣不到50億元的GDP,處於四川183個縣(市、區)的底部。

這體現的是分層分類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我省共有183個縣(市、區),發展情況差異較大,基於此,四川提出“抓強、壯幹、提弱”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山東也有類似發展思路。2023年,山東提出實施經濟強縣領跑、特色強縣示範、百縣圖強、薄弱縣跨越和特殊類型縣振興等5項計劃,要求分類開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這一思路助力山東縣域經濟近年來快速發展,目前山東千億縣擴容至6個。

另一個默契點在於幫扶培育。2022年,江蘇啓動新一輪南北結對幫扶合作,明確蘇北10個重點縣由蘇南強縣(市、區)結對幫扶。目前蘇北趕超態勢明顯,培育出沭陽、邳州、東臺、沛縣、新沂等一批千億縣,助力江蘇縣域經濟形成“羣狼式”的陣型。

2023年,四川啓動39個欠發達縣的託底性幫扶工作,對每個欠發達縣域明確1個市或縣(市、區)進行幫扶。不久前,四川發佈了39個欠發達縣域的經濟發展成績單:39個欠發達縣域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3000億元,達3146.9億元,佔全省比重4.9%,較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縣域經濟的核心是民營經濟。楊皓天建議,各地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通過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務服務等舉措,進一步提升縣域投資競爭力,持續爲企業創造更加便利的發展條件和環境。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