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再受重擊:AMD聯合臺積電,2nm芯片已來

Ofweek維科網
04-17

在芯片行業的江湖中,英特爾與AMD的纏鬥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曾經的“老大哥”與“小跟班”,如今卻因技術路線的分野,上演了一場殘酷的攻守互換。而隨着AMD宣佈聯合臺積電推出2nm芯片,這場競爭的天平似乎再次傾斜。

歷史恩怨:從“小弟”到挑戰者

上世紀80年代,英特爾憑藉x86架構的專利壁壘,幾乎壟斷了全球PC處理器市場。彼時的AMD,更像是英特爾爲規避反壟斷風險而刻意保留的“陪跑者”——技術授權、產品迭代,始終活在巨頭的陰影之下。

但商業世界的劇本從不乏反轉。2006年,AMD憑藉“真雙核”架構短暫壓制英特爾;2017年,銳龍(Ryzen)處理器的橫空出世,更是撕開了英特爾長期把持的高性能市場缺口。不過,真正讓雙方地位發生質變的,是製造工藝的分道揚鑣。

戰略分水嶺:代工模式 vs 垂直整合

英特爾曾以“IDM模式”(設計+製造一體化)爲傲,從芯片設計到晶圓生產全流程自主掌控。然而,自10nm工藝屢屢跳票開始,這家巨頭逐漸陷入“製程延遲—工藝拉跨—客戶流失”的惡性循環。

反觀AMD,在2018年剝離格芯(GlobalFoundries)後,輕裝上陣轉型爲純設計公司(Fabless),將製造環節全權委託給臺積電。這一決策看似被動,實則暗藏殺機:臺積電的先進製程(7nm、5nm)迅速成爲AMD反超的跳板。2023年,AMD在服務器芯片市場的份額已突破30%,而英特爾則因產能問題屢遭客戶抱怨。

“綁定臺積電,是AMD近十年最明智的選擇。” 一位行業分析師直言,“當英特爾還在爲10nm工藝發愁時,AMD已經喫透了5nm的紅利。”

2nm芯片落地:AMD的“技術突襲”

而近日,AMD的一則官宣引發行業震動:與臺積電合作的2nm核心複合芯片(CCD),將搭載於第六代EPYC “Venice”服務器處理器,明年會推出。這意味着,AMD不僅搶下了“首發2nmCPU”的頭銜,更驗證了臺積電N2工藝的成熟度。

“AMD的路線圖比英特爾進步至少兩年。” 一名服務器廠商採購負責人透露,“客戶們已經開始討論Venice的測試訂單,而英特爾的18A工藝,可能還在PPT上。”

英特爾困局:18A工藝的迷霧

面對AMD的步步緊逼,英特爾將翻盤的希望押注於18A工藝。官方宣稱,這一製程將在2025年量產,性能媲美臺積電2nm。但業界質疑聲不斷:

技術可行性:英特爾此前多次承諾的製程節點(如10nm、7nm)均大幅延期,18A的“畫餅”可信度存疑;

客戶信任:蘋果英偉達等大客戶早已轉向臺積電,即便18A如期量產,能否挽回流失的訂單仍是未知數;

資金壓力:新建晶圓廠需耗資數百億美元,而英特爾2024年業績很差,現金流捉襟見肘。

“英特爾陷入了‘既要追趕製程,又要維持IDM模式’的雙重陷阱。”半導體研究機構TechInsights評論稱,“它的對手不僅是AMD,更是整個代工模式的效率碾壓。”

芯片江湖:沒有永遠的“大哥”

回望芯片產業史,技術路線的選擇往往比短期市場份額更具決定性。AMD與臺積電的結盟,本質上是“專業分工”對“垂直整合”的勝利——設計公司專注創新,代工廠極致打磨工藝,二者協同形成的效率優勢,已非傳統IDM巨頭所能匹敵。

而對英特爾而言,教訓或許更爲深刻:當一家公司既要扮演“運動員”(設計芯片),又要兼任“裁判員”(控制製造),其決策難免因內部利益糾葛而失衡。製程落後的根源,或許不在於技術能力,而在於對舊模式的路徑依賴。

你怎麼看?英特爾還能扳回這一局嗎?

原文標題 : 英特爾再受重擊:AMD聯合臺積電,2nm芯片已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