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在關稅戰裏發財的人,即將出現在華強北

虎嗅APP
04-17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財經雜誌,作者:顧翎羽(《財經》特約撰稿人)、周源,編輯:謝麗容,責編:張生婷,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4月10日12時,中國對美加徵84%的關稅政策正式生效。第二天,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通知,建議芯片報關產地標準由封測地調整爲流片地。據此新規,美國流片的芯片銷往中國被徵收的關稅將高達125%。

此時,在深圳華強北,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子元器件交易市場裏,多家依賴美國芯片進口生意的芯片檔口沉默了。

一些CPU(中央處理器)店家早早關了門;另一些賣模擬芯片的老闆在玩手機,店裏偶爾有一兩個詢價的人——很可能是來試水深淺的廠商或者記者,得到的回答不外乎是,“今天不接單也不報價”,如果再追問,他們會說,現在不知道要怎麼報價。需要時間來盤一盤上漲的關稅成本。

看上去,這個市場因關稅而陷入了停擺。但是,只要你靠近他們手機屏幕,就能從上百個羣裏熱火朝天的討論中察覺到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就像肉食動物見到了血,全球貿易陷入混亂給華強北送來了錢的味道。

“終於有機會搞一把了。”一位檔口老闆告訴《財經》,關稅戰推高了市場供應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在2021年~2022年全球缺芯危機後已經太久沒有出現了。

(華強北,全球最大的電子元器件交易市場,芯片倒賣的暴利江湖。圖/顧翎羽攝)

華強北,芯片倒賣的暴利江湖。上一輪缺芯危機裏,車企老闆親自衝進芯片大廠海外總部都買不到的芯片,在這裏應有盡有——只要客戶願意爲此付出幾十倍、上百倍的溢價。一塊芯片從20元漲到1000多元,踩着節點囤貨的經銷商立刻就在深圳灣買了別墅。這類故事曾俯拾皆是。而如今,一些芯片會被徵收125%的關稅,這意味着部分產品同樣有可能出現短缺和炒作空間,這是“千載難逢的商機”。

《財經》瞭解到的信息是,受到關稅新規影響的芯片廠商主要有英特爾、美光、德州儀器(下稱“TI”)亞德諾半導體(以下簡稱“ADI”)、安森美等美國公司。這些廠商在美國生產、中國暫時難以國產替代的產品目前在市場上不少被暫停報價和交易,也出現了渠道囤貨現象。

其中,有終端大客戶在大量採購英特爾高端CPU、TI和ADI部分高端線產品是事實;但是,不少芯片黃牛想的是,藉此找機會抬高價格炒作市場,這也是事實。

關稅戰裏的悲喜並不相通。當跨境電商賣家焦頭爛額的時候,芯片黃牛們卻已經瞄到了坐地起價的希望。當被《財經》問及檔口囤貨、等待漲價一事時,一位資深芯片行業人士笑着反問,“此時不準備漲價,明年邁巴赫從哪來?”

一、黃牛的躁動

芯片分銷的網絡是芯片原廠——代理商——中間商(經銷商/貿易商)——終端客戶。傳統華強北商戶位於其中的經銷商或貿易商環節,貨源五花八門,除了上級代理商和原廠的渠道,也包括二手拆機產品等。

這兩年情況有一些變化,一些囤貨的外來資金也在進入芯片行業。這些人裏有散戶,也有過去地產、旅遊、能源等行業的大老闆,他們在自己原本的行業不景氣後將錢投向了華強北,選擇市場上熱門的、有升值潛力的現貨囤貨,並擇機賣出,獲得差價。

在過去的魔幻一週裏,對華強北的這些中間商們來說,4月10日是一個關鍵節點。

4月10日前,市場呈現明顯的觀望態勢。儘管特朗普政府持續加碼對華關稅、中國政府同步出臺反制措施引發股市劇烈波動,但絕大多數中小商家尚未採取實質性行動,行業整體報價體系也維持正常運轉。僅有少數存在緊急報關需求的企業在提前處理貨物。

山雨欲來,大多數人仍舊相信有轉機,也不敢貿然囤貨。

4月10日雙方關稅突破100%並正式落地後,情緒分化開始了:除依舊明顯的難以置信與觀望情緒外,一大批華強北中間商集中暫停報價。在一些詢單羣裏,開始有人在反覆打聽熱門產品的市場行情。

做芯片分銷生意,姜蕾是老炮。在行業裏浸沒了20年的她另一個爲人熟知的稱呼是“芯片超人花姐”。姜蕾告訴《財經》,早在特朗普遭遇槍擊後,她就已經從終端的大客戶那裏得到確切消息,有大廠在加大采購做供應鏈準備。但是,她真正感受到這一輪的行情熱度也是在4月10號左右。當時,她的公司要採買一種美國芯片產品,報價的供應商就說要漲價,還有報關公司表示,美國的芯片一律要漲34%。

第二天,她詢盤的TI、ADI的商家們,各種五花八門的藉口出現了:有人說搬家不報價,有人說盤點不報價,有人說放假不報價,市場開始明顯興奮起來。

姜蕾分析,賣家暫停報價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確實不知道現階段關稅怎麼計算、應該怎麼報;另一方面,但凡是現在手裏有熱門現貨,也不着急回籠資金的商家,都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了供應鏈的不確定性讓熱門產品在一段時間內都有了漲價空間,對他們來說,靜觀其變,纔可能利益最大化。

換句話說,行業害怕現在賣虧了,所以捂着貨不出。

沒有一個華強北商家會忘記,當年缺芯最嚴重時,稀缺型號芯片可以溢價上百倍,黃牛們通過集體統一對外報價和控制渠道來控制市場價格,不僅月入十萬不在少數,賺了好幾個小目標都大有人在。

現在,平淡許久的中間商們顯然是想要複製這樣的故事。

根據《財經》瞭解,現階段大部分並不是需求驅動。暫停報價的這些人裏,不少人還囤着上一輪汽車缺芯危機裏沒消化完的庫存,想借這次機會一併清貨撈一把。“假設當時1顆芯片原本只有20塊錢,一路炒作到1000塊錢他們當時還沒出,那麼現在只要價格哪怕依舊只回到了100塊錢,他們也能狠賺一筆。”

之所以過去的價格炒作空間能那麼大,除了汽車足夠貴能夠承受這樣高的溢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華強北的信息高度透明。一旦市場上來了一個買家,在一家檔口詢了價說了需求,很可能商家就都知道了。因此,買家在第二家、第三家獲得的報價只會比第一家高不會少;而一旦有一筆訂單買家接受了高溢價,整個市場的報價也都會水漲船高。

“一家敢叫5倍的價格,另一家就敢報10倍。”姜蕾透露,這種價格高昂、供不應求的聲浪,其實也是商家在上一輪缺芯裏練出來的

每一波行情啓動階段的熱潮都是相似的。一家大廠如果要採購,至少會把需求發給十幾個甚至上百家中間商。每一箇中間商又會把需求像傘狀一樣傳達出去,所以有可能最後一個需求就被放大了幾百倍。

行情有多高,取決於人有多敢報價,這是華強北的底色,這次也不例外。

二、握緊貨源,坐等漲價

最近幾天,市場上不斷有傳聞稱華強北上述芯片檔口封貨,或者“一天一個報價”。

《財經》詢問了多位華強北相關行業人士,目前可以確定兩點,首先,暫停報價對商家來說是正常行爲,並不意味着產品已經出現短缺。

這一輪行情裏,中間商的邏輯是,對那些有炒作空間,也就是那些流片地在美國,並且找不到替代產品的芯片,目前暫停報價和接單;未來則不排除出現產品價格上漲的情況。

這輪炒作的依據除了中美之間不斷加碼的關稅,一個更重要的文件是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的《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該文件顯示,根據海關總署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芯片的“流片地”認定爲原產地(“流片”是芯片製造中的一個專業術語。通常,芯片在哪裏流片,也即在哪裏生產)

此做法改變了原來按照封測地作爲原產地的行業慣例。按照中國對美國最新關稅政策,流片地在美國,也即“Made in USA(美國製造)”的芯片會被徵收125%的關稅——衝擊的主要就是TI、ADI芯片以及英特爾部分芯片。

其次,中美關稅落地操作仍要看後續情況,至少目前還沒有影響至產品供應。

(華強北商業嚴管區  圖/顧翎羽攝)

張宇(化名)是某芯片代理公司高管,該公司屬於全球前列的芯片代理商,多年代理來自TI、ADI、安森美、博通等美國公司芯片。張宇告訴《財經》,很多芯片包裝上都註明了“流片地”和“封測地”,此前人們不在意這些信息。如今,對於流片地在美國的芯片,客戶不少都暫停提貨了,處於觀望狀態。特別重視儲備的公司,可能會最大化利用“關稅豁免”政策。

“關稅豁免”政策是短期內的一個窗口期,指根據最新關稅細則,原產美國的晶圓/芯片在北京時間2025年4月10日12點前啓運,並於2025年5月13日前完成申報進口,就可豁免關稅。不過多位受訪人表示報關公司目前並不知道需要提供哪些資料來爭取到關稅豁免。

有報關公司人士透露,因爲關稅政策纔出來,現在有些地方海關都不知道讓大家準備哪些證明材料。

張宇透露,中國芯片代理商此前的普遍做法是先把貨運到中國香港地區,等客戶提貨和自行報關,無論是芯片代理商還是專業報關公司,確實不太容易證明手裏的美國芯片是在4月10日啓運的。“貨都是一大批運進來的,不會分那麼細。”張宇說,也因爲以前芯片進口絕大部分都不收稅,原始證明材料都沒有那麼詳細。

不過,由此可見,即使關稅博弈有了新的轉機,到新的關稅落地,市場仍舊將持續這種混亂很長一段時間。對中間商們來說,這些都是信息差,都是賺錢的空間。

一位美系汽車芯片大廠產品負責人告訴《財經》,目前種種聲音並不一定代表海關的實際執行情況,中間商向來是借各種機會抬高價格炒作市場,他所瞭解的真實情況和中間商說的相差較大。

不過,他認爲,關稅即使出現減免轉機,對他們在中國的業務仍舊不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客戶信心受到了打擊。

他們的產品實際上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上一輪缺芯危機時一度在中國價格飛漲、供不應求,這曾導致不少客戶雖然中途更換過國產芯片方案,但是由於其產品的難以替代性,待價格回落後,又換回了他們。然而,如今,關稅的不確定性讓客戶對他們重新建立的信任再次蒙上陰影。

此外,即使芯片原廠實際沒漲價,在這種高度不確定性前,客戶也很難不會被經銷商坑一波。

三、瘋狂能持續多久?

那麼,這輪關稅戰裏對華強北商家賺錢的空間,有沒有可能像上一次那麼大?

首先,對英特爾芯片來說,《財經》從供應鏈獲得的信息顯示,目前的關稅政策對英特爾總體影響可控,只是有可能對英特爾Xeon 6系列處理器的新品推廣不利。

一位英特爾代理商告訴《財經》,4月11日開始,英特爾在大陸的幾家總代上週五報價已經暫停了,本週也都還在觀望。不過,他個人感覺,這些年來客戶已經經歷了多次相似不確定事件,總體上關稅還未影響到客戶情緒。

根據他們收到的信息,中國海關現在是以流片產地爲主,封測產地爲輔的方式進行判定,而英特爾最先進的Xeon 6系列處理器目前基本全在美國流片,這也意味着這些產品有可能會受到關稅新規影響。其他3代至5代產品,流片地以以色列和愛爾蘭爲主,部分型號是美國流片,對這些產品目前他們報價只能報美元——這是因爲貨是到中國香港,而香港是自由貿易港,按美元報價目前不牽涉關稅;如果之後再進口到中國內地的話,就需要根據海關來判定貨物的關稅,就會有不確定因素。

“所以人民幣價格就會以實際上岸價格爲準了,我們現在不報準確的人民幣價格。”他表示。

換句話說,發貨和報價目前是在正常推進的。他表示,他們的大多數客戶剛剛完成二季度的採購英特爾芯片訂單事宜,因此二季度訂單需求和價格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之後影響不好說,“情況變化太快,大家目前只能觀望”。

(賽格、華強電子世界均是華強北標誌性建築 圖/顧翎羽攝)

《財經》從其他廠商處獲得的信息顯示,國內大廠可以不需要通過代理商,直接向英特爾訂單訂貨。一些服務器大廠已經在新關稅落下前就加大了CPU備貨量。

前華爲服務器首席架構師林俊告訴《財經》,他判斷英特爾高端處理器的囤貨情況不會很嚴重,一來是AMD處理器可以替代英特爾處理器。AMD的處理器芯片代工是臺積電,在中國臺灣流片,按照中國海關總署的最新規定,不需繳納關稅;二來是英特爾芯片價格比較貴,一顆幾百到上萬美元,囤貨成本高門檻高,芯片倒爺囤不了太多。

其次,對TI、ADI等芯片來說,價格上漲和需求空間可能更高。國產替代在此方面還需要時間,短期內不排除華強北商家炒作市場行情的可能。

TI、ADI是全球排名前列的模擬芯片廠家。模擬芯片具體應用場景包括電源管理、信號處理、射頻通信等。《財經》綜合多個信息源得知,此前,TI、ADI的模擬芯片在高中低端市場佔有率都很高,尤其在高端產品方面,市場也近乎完全依賴於TI、ADI等國際大廠,有數據顯示,在汽車電子領域,模擬芯片國產化率僅10%。

資深芯片行業人士陳啓等多位人士表示,中低端模擬芯片國產芯片可以頂上,關稅也讓TI、ADI的中低端產品失去了競爭優勢,但高端模擬芯片TI、ADI產品型號衆多,“成千上萬”國內外無論是在產品類型和性能上短期內都難以找到替代產品,所以有囤的價值。

陳啓等多位行業人士向《財經》表示,國內一批TI、ADI分銷代理廠商手裏囤着貨,等着漲價。

他認爲,這一行只要有需求就難免有芯片囤貨和非合規交易,但這一次,芯片販子可能不會像上次那樣掙個盆滿鉢滿。

原因很簡單:上一輪缺芯趕上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飛速成長期,外加供應鏈問題,車企們不得不花大價錢搶購車規級高端模擬芯片,如今需求端對高端模擬芯片的渴求程度並沒有前兩年那麼高,所以陳啓預測芯片漲價的範圍、幅度、影響力不如5年前。

研究機構伯恩斯坦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對英特爾、德州儀器和 ADI 公司等美國公司來說,新規至少需要他們對製造地點和物流進行一些調整。

伯恩斯坦指出,雖然許多這類公司在全球其他國家也設有生產基地,但英特爾的業務高度全球化。該公司的零部件往返於中國。此外,關稅也可能使德州儀器的通用模擬芯片短期內價格上漲,這也可能促使客戶儘可能轉向本地供應商。德州儀器在中國已經面臨來自本土模擬芯片製造商的巨大競爭壓力。2023年,德州儀器將平均售價下調了約30%,但這一策略並未大幅提升市場份額。

姜蕾告訴《財經》,比起短期內市場可能對芯片出現應激性需求,她認爲更值得關注的是半導體整體正處在復甦行情中。

就她個人的感受而言,去年四季度開始,ADI等廠商的交貨週期在變長,一些高端產品在關稅戰前已經出現了需求增多現象。很多人認爲2024年底芯片行業已經利空出盡了,因此今年過完年,不少行業老人又都回來了。

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份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爲549億美元,較2024年2月的469億美元同比增長17.1%。這也是全球半導體行業創下的2月單月銷售額歷史新高紀錄。

姜蕾認爲,目前行業裏最想炒作行情的主要有兩撥人,一撥是想借機清庫存的人;另一些是炒短線的外來資金,而如果沒有真實的需求,炒作的可操作時常也只能維持一兩個月就會慢慢平淡。但是,如果行業真的在復甦的上升通道里,庫存被消化得差不多了,此時又疊加了搖擺不定的關稅和搖擺不定的外部的政治環境,也就是說,只有需求真實存在,纔有可能會帶一波行情出來。

總的來說,芯片進出口貿易還是一個影響相對可控的地帶。姜蕾認爲,更受影響的是晶圓廠設備材料。她說,已經出現了一些廠商在準備提前流片。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財經雜誌,作者:顧翎羽(《財經》特約撰稿人)、周源,編輯:謝麗容,責編:張生婷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