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美國優異的資產回報率吸引了全球資本滾滾流入,歐洲、日本、亞洲主權基金,甚至是中東產油國的錢,都在不斷加碼美股、美債。隨着資金持續流入,美元也隨之水漲船高,如今這個“例外倫”的破滅了。
高盛對沖基金業務負責人Tony Pasquariello近日發佈報告指出,目前美元高估了20%,這種高估正是美國例外主義的結果。關稅正在破壞強勢美元的核心支柱,而這一次是美國與世界的對抗,因此更類似“英國脫歐”而不是第一次貿易戰。
此外,高盛該指出, 到目前爲止,主要是歐元區投資者拋售美國股票, 外投並未大規模淨拋售美國國債。
高盛指出了美元可能大幅走弱的三大邏輯:
1、估值泡沫:當前美元估值偏離基本面,高估幅度達20%。
2、利潤與消費受創:特朗普關稅帶來的結果,不只是價格上漲,更深層的是它在傷害美國公司利潤和美國家庭的消費能力,而這兩樣東西正是“美國例外論”的發動機。換句話說,關稅正在動搖強勢美元賴以存在的核心支柱。
3、結構性資本外流:這次不像是2018年的那次關稅摩擦,更像是“美國版的英國脫歐”。2018年是美國對個別國家,現在是美國對抗全世界,連盟友都不放過,歐盟、日本、加拿大、韓國一個個中槍。這不是戰術摩擦,而是結構性脫鉤。
高盛在報告中還提到了一個關鍵風險。目前全球有2.2萬億美元的美元相關資產沒有外匯對沖,一旦投資者決定撤退,影響會很大。例如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底,部分資金從美元資產流出,轉而投向歐元區等其他地區的資產,結果歐元兌美元漲幅高達20%,直接拉開了利差和匯率之間的傳統聯動。
高盛認爲,本輪調整的起點,是美國資產在全球投資組合中所佔的比例處於歷史最高點。
不過,高盛強調,目前的外資動作並非劇烈砸盤式撤離美元資產,而是邊際需求的轉變所推動。例如,雖然歐元區投資者開始拋售美股,但“其他國家和地區”仍在持續買入美國資產。同時,投資者對美債的態度更爲謹慎,並未全面拋售美債。雖然他們減持了部分長久期國債,但這部分額資金大多轉向短期美債,避險效應仍在起作用。
另外,由於全球仍缺乏更具吸引力的替代資產,一些資金不會直接賣出美資資產,而是通過對沖外匯風險的方式進行調整,也就是賣出美元,但保留底層資產。高盛強調,這些美元資產的超配倉位是多年積累的結果,調整也需要時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