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英偉達“堅定不移服務中國市場”背後是什麼

環球網
昨天

來源:環球時報

時隔三個月再次訪問中國的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近日公開表示,將“堅定不移服務中國市場”,並強調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作用,認爲英偉達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相互成就”。在美方近來濫施關稅、禁止英偉達對華出口H20芯片的背景下,黃仁勳來到中國、強調中國市場“至關重要”,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美企對美國政府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間接抵制,反映了美國科技界、企業界將中國視作機遇而非威脅、要合作不要“脫鉤”的呼聲,有很強的代表性。

中國是全球最具規模的消費市場之一,中國蓬勃發展的產業生態與廣闊的應用場景,爲包括英偉達在內衆多美國企業的持續創新提供了重要動力。正如黃仁勳所說,“與中國企業的深度合作,也使我們成長爲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化企業”。此前還有美國企業負責人表示:“我們不需要搭美國政府的便車,我們需要的是美國政府讓條路出來。”對華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的背景下“意外地”更加凸顯。

不止科技界企業界,“我們需要中國”的呼聲近來在美國社會多個領域“破圈”。同樣讓一些美媒感到“意外”的還有皮尤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民調。該民調結果顯示,將中國視爲敵人的美國人越來越少,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美國人比例五年來首次出現“同比大幅下降”。彭博社表示這一情緒與美方挑起的關稅戰試圖達成的效果“截然相反”,“令人驚訝”。此外,在TikTok等海外社交平臺上,中國電商最近意外走上“C位”,在美國民衆中掀起一股新“中國製造”潮流,不少博主分享從中國電商平臺網購的拆包視頻,驚呼“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價格就能買到同樣好的東西”。

儘管華盛頓頻頻釋放對抗信號,已將中美經貿關係推向險境,但美國社會並不樂見中美零和博弈。皮尤的調查結果一定程度上把華盛頓吹起來的所謂關稅政策泡沫戳了個洞。相關措施不僅未能反映美國民意,還將兩國關係的複雜性和多面性簡單化、全面對抗化。華盛頓的濫施關稅忽視兩國經濟的高度互補性和本國民衆的實際需求,正在給美國自己和全球製造大量的混亂和不確定性,這一點美國民衆是有切身感受的。

那些對民意感到“意外”的人應該反思的是,究竟什麼纔是美國人民的對華態度,誰在“影響”美國的對華民意?過去幾年,所謂“中國威脅”幾乎成了美國政客們談論中國時的開場白,一些民衆的對華態度也受到影響。以“中國佔了美國便宜”、必須解決所謂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爲由,鼓動對中國進行經濟遏制以實現“美國優先”,這就是華盛頓實施的對華所謂關稅政策的老套邏輯。

中美經貿合作爲雙方帶來的經濟利益巨大,美國的受益程度絲毫不低於中國。美國從中國進口大量消費品、中間品和資本品,支持了美國製造業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發展,豐富了美國消費者選擇,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美國民衆特別是中低收入羣體實際購買力。綜合考慮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本國企業在對方國家分支機構的本地銷售額三項因素,中美雙方經貿往來獲益大致平衡。這些事實不僅不會被謊言、詆譭所掩蓋,反而越是在中美經貿關係面臨衝擊和挑戰的時候,越可能在美國內部產生巨大回響。加州州長紐森最近宣佈將就美國政府濫施關稅提起訴訟,“我們站在美國家庭的立場上,他們承受不起讓混亂繼續下去的後果”。

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根據《環球時報》去年進行的“中美互視”民調,中美兩國均有九成左右受訪者關心兩國關係,加強經貿交流、民間往來、氣變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此前社交媒體上現象級的中美民間交往,也反映出在華盛頓政客營造的“反華”喧囂聲浪之下,兩國民衆中仍然有強大的希望和平共處、交流合作的建設性力量。如果美方一意孤行,繼續對中國搞關稅訛詐,鼓動中美“脫鉤”,來自選民越來越清晰的反對聲恐將成爲華盛頓無法迴避的政治現實。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