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醫藥流通巨頭深陷財務造假疑雲:重藥控股年報違規拷問行業整合隱憂

新浪證券
04-23

  4月18日深夜,重藥控股連收重慶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與深交所監管函,直指其2023年年報存在四類財務確認違規:未實質取得貨權卻確認收入、無商業實質交易入賬、期後大額異常退貨、收入確認時點與會計政策不符。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暴雷恰逢公司實控權由重慶國資委轉至國務院國資委不足百日,業內猜測這或是新任控股方主動“擠水分”的結果。

  千億聯合體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3年初,通用技術集團入主重藥控股,將其與中國醫藥合併打造出年營收超千億的流通巨頭。但規模神話難掩經營隱憂:2022-2024年淨利潤三連降,2024年預告淨利腰斬,應收賬款週轉天數高達150天,遠超同行均值。數據顯示,其2023年801億元營收僅轉化6.55億元淨利,淨利率不足0.8%,而同期國藥控股淨利率爲2.3%。

  重藥控股73%網點分佈在川渝雲貴地區,這些區域公立醫院平均回款週期長達9-12個月,疊加集採壓價與賬期延長,形成“規模越大、資金鍊越緊”的惡性循環。更嚴峻的是,其與中國醫藥的協同效應未能顯現——兩家企業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均在150天高位徘徊,合併後資金效率不升反降。

  市值管理考覈下的業績迷途

  此次財務造假風波,恰逢國資委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考覈的關鍵節點。2023年報顯示,重藥控股管理層股權激勵行權條件要求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不低於10%,而實際業績已連續三年負增長。

  這種現象並非孤例。2023年白雲山第四季度突然計提3億元虧損,被指是爲新任管理層卸下歷史包袱;九州通2022年也曾因提前確認收入被問詢。這些案例折射出流通企業在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間的集體迷失——商務部數據顯示,TOP5企業已佔據醫藥流通市場52%份額,但行業平均淨利率從2018年的1.8%下滑至2023年的1.2%。

  此刻擺在重藥控股面前的,不僅是財務洗澡的陣痛,更是如何將千億規模轉化爲真實價值的終極命題。當潮水退去,唯有真正穿上“效率救生衣”的企業,才能穿越行業週期。

  本文結合AI工具生成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