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跌去3萬億,交出最慘淡季報,馬斯克“從政”的代價太大了!

Ofweek維科網
昨天

汽車業務營收同比下滑20%,儲能業務同比增長67%,但仍難力挽狂瀾。

©圖源 / TESLA

文 / 王璟 編輯 / 楊倩

來源 / 儲能嚴究院

儲能嚴究院

在這裏讀懂儲能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交出了一份差強人意的財報。

財報顯示,特斯拉一季度實現營收193.35億美元,同比下降9%;淨利潤銳減至4.09億美元,同比下跌71%;淨利潤率僅爲2.1%,爲近年來最低水平,顯著低於2024年全年7.32%的淨利潤率,更是遠不及2022年的15.45%和2023年的 15.47%。

曾經風光無限的汽車業務營收亦遭重挫,同比下滑20%。不過,特斯拉儲能業務同比增長67%,但仍難以力挽狂瀾。

與此同時,2025年4月23日電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宣佈從5月起將“顯著減少從政時間”,將專注投入特斯拉的經營。

作爲自由貿易倡導者,他還表明將繼續支持降低關稅。據美國媒體推測,馬斯克作爲“特殊政府僱員”,其任期最晚將於7月結束。

事實上,因馬斯克的政治身份、美國關稅風暴等,特斯拉已遭受重大挫折,市值自去年12月創下1.259萬億美元的最高紀錄後,一路暴跌。

截至北京時間4月24日16時,特斯拉的總市值約爲8045億美元,較最高峯跌去4500多億美元。

如今,馬斯克顯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選擇迴歸公司。

具體來看,汽車業務作爲特斯拉的業績支柱,目前陷入了銷量下滑、價格承壓以及關稅衝擊的多重困境之中。

特斯拉汽車全球主要市場市佔率增長變化趨勢。圖源:特斯拉財報

在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降至33.7萬輛,是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總收入同比下降9%,北美、中國、歐洲全球前三大市場市佔率出現增速下滑苗頭。據特斯拉財報披露,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Model Y在四個生產基地進行產線升級,這一舉措導致產能暫時受限,在一季度,Model 3/Y的產量同比下降了16%。

其次,爲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實施了降價補貼政策。這一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需求,但直接導致車輛平均售價(ASP)降低,進而嚴重壓縮了利潤空間。

此外,外匯市場的波動也對特斯拉造成了負面影響,損失高達3億美元。

或許是受到馬斯克參政影響,特斯拉一季度在美國加州銷量下滑15%,而加州新車銷量整體同比增長8.3%。

儘管特斯拉的汽車業務表現不佳,但其儲能業務卻呈現出狂飆突進的發展態勢。一季度儲能業務收入達到27.3億美元,同比增長67%;一季度儲能新增裝機容量達10.4GWh,同比倍增154%。

特斯拉儲能裝機量(截止日期回溯過去12個月總和)。圖源:特斯拉財報

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投產成爲其重要推動力,其首批Megapack產品已出口澳大利亞,還斬獲了日本歐力士集團548MWh儲能訂單。

不過,這一明星業務也並非一帆風順,同樣面臨着諸多挑戰。一季度汽車業務成本下降17%的同時,儲能業務成本不降反升,增長58%至19.45億元,這也使得儲能業務的淨利潤面臨下滑壓力。

尤其是特朗普關稅政策對特斯拉儲能業務影響重大。由於特斯拉從中國進口磷酸鐵鋰電池組件比重較大,關稅將使成本上升,壓縮利潤空間。

另一方面,雖然特斯拉已在中國加速進行海外供應鏈重組,仍難逃關稅大棒。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規劃年產能達40GWh,將顯著提升特斯拉的全球交付能力,擴大亞太、歐洲等市場佈局,尤其是爲進入中國市場埋下伏筆。但目前該工廠儲能產能並未對本季度的部署產生貢獻,首批產品仍在交付客戶的運輸途中。

此外,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儲能產品實施的限制措施,也給特斯拉儲能業務的未來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

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將使特斯拉從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成本上升,增加生產成本,進一步削弱其價格競爭力。

特斯拉因此不得不採取了“迂迴戰術”,其在財報中透露,美鋰精煉和正極材料生產工廠預計將於2025年開始生產,通過將關鍵電池材料的生產遷回美國,以降低關稅影響。

總體而言,特斯拉一季度的財報表現揭示了馬斯克與特朗普政治“聯姻”產生的雙刃劍效應,以及全球化企業在單邊主義政策下的生存難題——既要在本土政治博弈中維持盟友關係,又需應對全球供應鏈斷裂和市場競爭失衡。

儘管特朗普近期釋放出了關稅軟化信號,但馬斯克已爲這場博弈付出巨大代價,其未來仍需在技術創新與地緣政治風險間尋找平衡。

原文標題 : 市值跌去3萬億,交出最慘淡季報,馬斯克“從政”的代價太大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