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柒財經
隨着各大上市銀行相繼披露2024年財報,作爲消費金融主力的信用卡業績也被高度關注。
從整體上看,去年,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普遍收縮,髮卡量、交易額顯著下降,不良貸款率同步攀升,資產質量風險加劇。
上市股份行中,中信銀行一直以信用卡髮卡量第一傲視羣雄,但也沒逃過規模持續收縮的命運,其信用卡業務收入已經連續兩年下滑,貸款餘額也跌破5000億元。這也讓其喊出的“零售第一”不斷失色。
營收增速由負轉正,交出雙增答卷
2024年,中信銀行交出了一份穩健的業績答卷。
財報顯示,去年,該行實現營收2136.46億元,比上年增長3.76%;實現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685.76億元,比上年增長2.33%。
雖然增幅看上去不大,但和A股其他8家上市股份行相比,這樣的增長已實屬不易。柒財經對比看到,9家銀行中,除了中信銀行,實現雙增長的還有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和浦發銀行。
但這幾家銀行中,營收增幅超過中信銀行的僅有浙商銀行,淨利潤增幅超過中信銀行的則僅有浦發銀行。
縱向對比,2023年,中信銀行實現營收2058.96億元,同比下降2.6%,是近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24年在多重壓力下由正轉負,亦實屬難得。
這其中,對公業務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該行對公業務去年貢獻了952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5.03%,佔總營收的 44.91%。公司貸款餘額達2.92萬億元,同比增長8.31%。
而備受重視的零售業務,則延續了下滑的態勢,這也讓人對其“零售第一戰略”產生了疑問。
這裏要先回顧下該行零售業務的歷史。早在2014年,被業界稱爲“對公之王”的中信銀行開啓了零售業務的二次轉型。彼時,中信銀行對公業務營收佔比爲52.2%,零售業務營收佔比僅爲20.2%,且僅僅貢獻了2%的利潤。
此後,該行的“零售轉型”路徑越來越清晰。2015年,零售業務還是以對公爲核心的“一體兩翼”中的一翼,2018年則進一步升級爲與對公、金融市場“三駕齊驅”的地位。截至2018年末,該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佔比增至29%。
來到2021年,中信銀行在其財報中提出以財富管理爲支點,以“板塊融合、公私聯動、集團協同”爲槓桿,實現零售金融業務“撐杆跳”。董事長方合英也宣佈,計劃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時間內,即大約到2023年或2024年,使零售業務的收入佔比突破50%的大關,行業視角上,則是“零售業務整體規模、實力站穩同業第一梯隊”目標。
不止於此,2022年,中信銀行更是提出了打造“新零售”的戰略目標,並喊出了“零售第一戰略”的口號。
信用卡業務拖累“零售第一戰略”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信銀行零售業務的營收規模在近幾年卻徘徊不前。
2021-2023年,其營收規模分別爲826億元、847億元和864億元,分別佔總營收比重40.4%、40.1%和42%。來到2024年,規模不僅下滑至856.79億元,佔比也下挫1.9個百分點,繼續回到40.1%,離50%尚有不小的差距。
其稅前利潤,也從2021年頂峯的227.04億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92.3億元,降幅高達六成,佔比也從2021年的34.7%下降至11.4%。而去年該行公司業務營收和稅前利潤較2023年分別增長了4.02%、18.92%;金融市場業務也實現“雙增”,分別增長23.07%、37.65%。
零售業務徘徊不前的背後,是其信用卡業務的低迷,在髮卡量、交易額、貸款餘額等多個關鍵指標上,都呈現下滑的狀態。
先看髮卡量,截至2024年末,中信累積髮卡1.23億張,較上年末增長6.68%。和上一年累計髮卡量比較可以得出,中信2024年的髮卡量爲771.7萬張,比2023年少了120.1萬張。在近五年中,僅高於2022年的527.9萬張。這意味着,中信銀行在獲客方面呈現收縮的狀態。
信用卡貸款餘額是衡量銀行信用卡業務規模的主要指標。截至2024年末,中信銀行信用卡貸款餘額4878.8億元,同比減少328.1億元。這是在2021年升至5000億元以上後,首次跌破5000億元。實際上,從去年一季度開始,連續四個季度,該行的信用卡貸款餘額一直在收縮。
不僅如此,中信銀行信用卡的交易額也連續出現下滑的趨勢。在2021年,該行信用卡交易量還呈雙位數增長,增幅爲14.05%,交易額爲2.78萬億元;但到2022年,增幅迅速降至0.44%,交易額2.79萬億元。在2023年,交易額開始負增長,下跌2.73%至2.71萬億元。2024年,這一跌幅進一步雙位數拉大,交易額已不足2.5萬億元,跌至2.44萬億元。
對比“零售之王”招商銀行的同期變化,其2020-2024年的交易額同比增幅分別爲9.73%、1.52%、-0.44%和-8.2%,顯然後者的曲線更加平滑一些。
多個關鍵指標的收縮,最終帶來的是營收的下滑。2023年,中信銀行實現信用卡業務收入594.21億元,同比下降0.67%。2024年,降幅拉大至-5.91%,收入559.10億元。
而拉長時間線,在2019年營收衝上600億元大關後,僅持續了兩年,即2019年收入605.09億元,2020年收入614.98億元,在2021年又陷入增長瓶頸,跌破600億元並一直在這一規模之下,來至2024年,營收跌落至2019年至今的最低值。
收縮大趨勢下改變不易
中信銀行信用卡面臨的問題不止這些,其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在近幾年也在不斷攀升。
截至2024年末,中信銀行的整體不良貸款餘額爲664.85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16.85億元,增幅2.60%。
其中,信用卡不良貸款餘額122.37億元,較上年末減少9.61億元,佔比整體不良餘額的18.4%,但相比較而言,仍處於高位,2021-2022年,中信信用卡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爲96.5億元、105.2億元。
信用卡不良率上,2021-2023年,其不良率分別爲1.83%、2.06%、2.53%,2024年隨不良貸款餘額的下降迎來小拐點,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至2.51%,但要指出的是,其2024年上半年的不良率是上升的,且升到了2.57%。
與同行業相比,信用卡業務規模更大的招商銀行,其2021-2024年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別爲1.65%、1.77%、1.75%、1.75%,整體處於平穩的狀態。
再看興業銀行,其在2022年信用卡不良率由上年的2.29%飆升至4.01%後,此後兩年逐年下滑,2023年不良率降至3.93%,2024年進一步下降了0.29個百分點至3.64%。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卡業務持續承壓的同時,去年,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還兩次被罰。
其中,在去年3月,因信用卡資金用途管控不力,現金分期資金實際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未有效識別信用卡套現行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對中信銀行杭州信用卡分中心處罰30萬元。
隨後在去年6月,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又因爲監測策略存在缺漏,刷卡資金流入非消費領域,被罰款50萬元。
這從中也可以看出中信銀行在信用卡風險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另外,規模縮減、不良上升的同時,曾以聯名卡和高端權益著稱的中信銀行信用卡,開始規模化停發聯名信用卡,並收縮了不少信用卡的權益。
如去年7月8日,中信銀行公告稱,於2024年9月15日起,停止發行12款中信銀行信用卡產品。這12款產品絕大部分是聯名的信用卡。
在信用卡權益方面,去年年末,中信銀行將旗下多款信用卡的交易權益規則進行調整,如2024年11月1日起,中信銀聯i白金信用卡“白金專屬36+1新生活”獲取交易權益點除要求滿足每月交易金額外,還新增了其中銀聯渠道交易金額的限制。這樣的操作,也引發了不少持卡人的不滿。
事實上,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的變化,也是整個信用卡行業的一個縮影。據天眼查,央行發佈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的在用髮卡數量爲7.27億張,較2023年末減少了約4000萬張,下降幅度達5.14%。
另據《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24》,2023年信用卡交易總額爲39.8萬億元,同比下降5.6%,並且連續兩年交易額與卡量同步下滑。國有/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交易金額平均下降已經達到23.44%。
業內也普遍認爲,信用卡業務已從“跑馬圈地”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
在規模收縮的大趨勢下,中信銀行信用卡也在不斷有所作爲,進一步加大優質客戶獲取和分期投放。從線下渠道來看,該行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民生消費場景獲客同比上升47%,陌生拜訪渠道佔比壓縮17%。另外,去年該行通過借貸聯動獲取私行客戶數同比提升26.79%,私行信用卡覆蓋率同比提升6.29%。
但這還遠遠不夠,中信銀行若想在讓“零售第一”不繼續失色,須在佔據全行營業淨收入近1/5,佔零售營收的大半壁江山的信用卡業務上,展現更大的魄力。
這考驗着該行董事長方合英帶領的行領導班子的智慧。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