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貿一體化暢通雙循環 企業品牌化建設正當時

證券日報
昨天

  在剛剛結束的消博會上,《證券日報》記者品嚐到了口味獨特的嶗山白花蛇草水。據瞭解,這款中藥味十足的飲品已暢銷海外。

  “公司生產的嶗山白花蛇草水已經以‘中國草本飲品’形象走出了國門。同時,公司生產的本草可樂也被定位爲‘世界另一種可樂’,爲全球‘可樂版圖’增添了一抹‘中國味道’。”青島飲料集團國際貿易經理張翼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性上升與國內市場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企業正面臨相比以前更加複雜的挑戰——如何讓同一款產品既符合海外標準,又能打動國內消費者?這也是當前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趨勢下的核心命題。

  目前,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爲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着示範作用。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外貿一體化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抓手,通過有效促進外貿企業生產端與國內消費端的跨市場對接,可以激發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潛能,併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持久動力。同時,內外貿一體化是應對國際經貿規則變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對沖外部衝擊的務實選擇。

  引導外貿優品“轉”內銷

  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加劇,外貿企業急需開拓國內市場,但“轉場”並非易事:國內消費者對產品包裝、品牌故事、營銷方式的需求與海外市場存在顯著差異。

  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敏告訴記者,公司在調研國內市場後,通過技術下沉推出了具有針對性的高性價比醫療和日化產品,並藉助電商平臺實現快速觸達用戶。

  事實上,上述公司遇到的挑戰頗具共性。外貿企業要“轉”內銷,前期往往面臨不瞭解國內市場需求、缺乏平臺運營經驗、品牌認知度低、國內外標準不同等一系列挑戰。

  “內需市場雖然龐大,但競爭激烈。傳統外貿企業‘大批量、少批次’的生產特點,與國內市場‘小批量、多批次、快迭代’的需求存在矛盾。”京東零售招商運營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品牌、新商品要打開國內市場,需投入較大的人力和成本,且週期較長。

  記者注意到,爲進一步幫助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騰訊京東、盒馬、阿里等電商平臺近日紛紛發起了專項行動。例如,4月11日,京東宣佈將設立2000億元專項採購資金,啓動出口轉內銷扶持計劃;4月17日,騰訊推出“外貿新徵程助跑計劃”,預計通過小程序、微信小店、數字化線下門店等商業生態,爲廣大外貿企業新增1000億元銷售規模。

  騰訊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微信小店爲外貿企業提供了快速開店服務,商家持營業執照即可申請開店,並實現分鐘級審覈綠色通道。同時,爲進一步降低商家經營成本,支持0保證金試運營,微信小店爲外貿企業提供了更便捷的商品展示和線上銷售渠道。此外,微信小店還撮合帶貨者拓展線上銷路,推出“外貿好物節”直播專場,促進交易轉化,擴大優質商家的經營效益。

  “自4月11日京東宣佈設立2000億元專項採購資金並啓動出口轉內銷扶持計劃後,受到了廣大外貿企業的關注。截至目前,已有超過6000家企業和商家與京東接洽,尋求合作和幫助,且這個數字每天都在快速上升。”前述京東零售招商運營負責人表示,京東正在積極發揮供應鏈優勢,並持續打造開放生態,幫助外貿商家解決難題。一方面通過大規模採購,依託京東自營供應鏈,如京東自營、京喜自營模式,儘可能幫助外貿企業緩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通過“春曉計劃”等扶持舉措,幫助商家開設自己的店鋪並提供運營指導,進而實現長線運營,打造自主品牌。

  在章俊看來,騰訊、京東、盒馬等平臺爲外貿企業開通內銷綠色通道,凸顯了國內市場作爲“大後方”的支撐作用。

  增強中國製造話語權

  長期以來,中國製造的高品質商品持續暢銷海內外市場,但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企業仍需付出諸多努力。

  “在內外貿一體化趨勢下,企業品牌建設需兼顧多元的市場需求與文化背景。”北京聲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黃贇賀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全球化佈局中,公司針對不同市場的文化差異和消費習慣,採取了靈活多元的核心策略。例如,對於海外用戶,公司開展了技術適配與本地化設計,基於聲音大模型的多語言訓練能力,公司不斷優化語音交互功能,提升產品在非中文市場的滲透率。

  品牌建設之路雖然艱難,但行則將至,受訪企業也是幹勁十足。“全球都在進入老年化,公司的口腔功效牙膏和無菌軟膏敷料等產品已經走向世界,不管海內外消費差異有多大,這些都是市場剛需。”梁敏表示,公司以Regesi再生醫學材料爲核心,解決了世界再生醫學材料“卡脖子”技術,同步滿足了國內外合規性及文化適配性,形成了再生醫學產業集羣,強化國內外市場聯動。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具有多重意義。從國內來看,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有助於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鏈條中的堵點,擴大內需市場,對沖外需波動風險,爲外貿企業提供內部緩衝空間,助力外貿企業利用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消化產能,同時引導內貿企業對標國際標準提升競爭力。從產業鏈來看,內外貿融合能促進技術、品牌、服務等要素整合,推動產業升級,增強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話語權。

  政策協同發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支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快解決標準認證、市場渠道等方面問題;中辦、國辦於3月份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提出,支持外貿產品拓內銷,開展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商務部於4月份表示,正穩步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工作,在市場準入、渠道開拓、財政金融、服務保障等方面加大對外貿企業拓內銷的幫助力度。

  “加快內外貿一體化將進一步拓寬外貿企業的市場空間,企業可依託國內統一大市場對沖外部波動。”章俊表示,加快內外貿一體化在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依靠政策體系協同發力推動企業主體加快技術革新與品質升級,實現出口產品向內銷優質商品的高效轉化。外貿企業按照“同線同標同質”要求,加速整合國內外先進生產標準與質量管理體系,將形成推動產品結構優化、技術含量提升的促進效應。

  此外,各地已經相繼出臺了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工作計劃,總結來看,主要聚焦於標準銜接、企業轉型和示範創新三個方面。

  例如,山西省提出,在推動內外貿標準制度銜接方面,發揮檢驗檢測和認證服務聯盟作用,推動內外貿相關檢驗檢測、認證互認,積極推進進口商品檢驗採信工作,擴大合格檢驗機構目錄。浙江省提出,培育內外貿並重發展的企業主體。開展“領跑者”行動,加快內外貿品牌建設,支持內外貿企業創新發展。

  “這些措施若能精準對接企業需求,並實現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的有效配套,將有望形成‘政策引導—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董忠雲分析稱,推動標準認證、規則規制統一是基礎性工程,統一標準可減少重複認證成本,提升產品通用性。支持企業創建國際品牌、拓展跨境電商等,有助於通過國內市場培育自主品牌的國際議價能力,開闢企業新增長極。同時,依託示範項目探索創新具有試點意義,若能夠形成可複製的成功模式和經驗,將帶動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

  談及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還應如何做?董忠雲認爲,首先,可以進一步強化制度型開放,通過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快國內外規則銜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其次,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如完善供應鏈金融,搭建綜合服務平臺,提供跨境物流、合規諮詢等一站式服務等。再次,深化數字技術賦能,如建設內外貿一體化數字平臺,實現訂單、倉儲、物流數據互通,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內外需求,鼓勵企業利用跨境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渠道拓市場等。最後,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強化相關金融服務,助力企業對沖匯率波動、貿易摩擦等風險。加強企業法律合規培訓,幫助企業規避國內外法律差異風險。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