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外賣大戰不談,我發現京東、美團有一個共同點

藍鯨財經
04-24

作者|龔進輝

最近,京東與美團在外賣市場打得不可開交,無論是業務層面還是公關層面,均火力全開、有來有往,兩大玩家激烈鬥法,對用戶無疑是一大利好。拋開備受矚目的外賣大戰不談,我發現作爲參戰方的京東、美團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經歷過無數血戰的狠角色。

衆所周知,創業維艱,京東、美團能走到今天並不容易,一路走來,都經歷過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包括打過艱難甚至至暗的硬仗,尤其是與巨頭交手。事實證明,它們不僅頂住來自巨頭的猛烈炮火,還進一步站穩腳跟甚至擴大自身優勢,成爲各自領域神一般的存在。

先說京東,別看騰訊與京東現在你儂我儂,把時間指針撥回到十餘年前,騰訊與京東在電商領域鬥得很兇。不過,天然坐擁資金和流量優勢的騰訊,始終無法縮小與京東的差距。京東掌門人劉強東曾爆料,2013年,當得知自己要去美國留學,騰訊總裁劉熾平第一時間在內部開大會,直言這是騰訊電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爭取在劉強東美國上學這段時間超過京東。

隨後,馬化騰、劉熾平調動騰訊所有資源,包括QQ等,強勢灌流量,並拼命地投資物流。而人在美國的劉強東沒有過多幹預公司運營,放手讓手下員工迎戰騰訊,結果幾個月之後,騰訊電商不僅沒有縮小與京東的差距,反而變得更大。馬化騰、劉熾平氣餒地說道,“這仗沒法打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4年3月,騰訊以2.14億美元+QQ網購+C2C拍拍網+少量易迅股權(據估算約10%)獲得京東IPO前的15%股份,藉此甩掉長期以來的大包袱。交易達成後,京東成爲騰訊在電商賽道重要的合作伙伴,把半條命交給劉強東。

如果說沒有電商基因的騰訊,京東對付起來不算太喫力,那從電商發家的阿里,則極難對付,讓其頗爲頭疼。儘管如此,京東還是硬着頭皮與阿里開戰。雙方不僅在各自優勢品類——3C家電、服飾鞋帽上硬剛,戰火還蔓延至線下門店的較量(七鮮VS盒馬)。此外,京東物流VS菜鳥、京東外賣VS餓了麼、京東金融VS螞蟻集團等戰役也打得火熱。

總之,京東與阿里的戰線拉得很長,競爭也更爲激烈。時至今日,儘管阿里在電商領域依然佔據優勢,但京東並未放棄,更未認輸,仍在想方設法突圍。只不過,它面臨更大的壓力,除了阿里之外,拼多多、抖音電商也是不容忽視的勁敵。話說回來,這場硬仗雖然難打,但京東不得不打,畢竟這直接關乎自身未來。

再說美團,回顧美團發展歷程,你會發現它的成長史就是一部競爭史,從入局“千團大戰”到與阿里、抖音對決本地生活服務,加上在酒旅、在線票務、生鮮、打車、共享單車等熱門領域全面出擊。無休止的競爭並未讓美團疲於應付,反而越戰越勇,充分享受“剩者爲王”的成就感。

美團成立初期,“千團大戰”廝殺無比血腥、慘烈,任何一個玩家想要殺出重圍都困難重重,它之所以笑到最後,成爲最大贏家,主要取決於做對三件事:管錢、找人、抓大勢。“他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一位投資人曾這樣評價美團掌門人王興。在成爲團購老大後,美團開始大力推行“T型戰略”,即進軍在線票務、外賣、酒旅等領域,分別對標淘票票、餓了麼、攜程,不可避免陷入虧損狀態。

最終,在紅杉資本等共同股東的撮合下,2015年10月,美團與最大勁敵大衆點評合併。合併後,王興希望同時獲得阿里、騰訊的支持,但被阿里澆了盆冷水,雙方關係急轉直下。後來,阿里大力扶持餓了麼,直至完全收購,並重啓口碑,意在儘可能壓制美團。

彼時,美團的壓力不止來自於阿里系,百度系的糯米+百度外賣同樣來勢洶洶,也讓它不敢掉以輕心。同時與兩大巨頭過招,一般創業者根本無力招架,但經歷過無數血戰的王興絕非等閒之輩,愣是在與兩大巨頭的強強對決中佔上風,它們根本奈何不了美團,戰鬥力非常彪悍。

當然,打贏本地生活服務戰役的美團並未躺在功勞簿上享福。近年來,擁有海量用戶的抖音強勢殺入,帶來一定的衝擊,但並未撼動其領先優勢,依然是用戶喫喝玩樂的首選平臺。如今,京東與美團在外賣市場激戰正酣,這注定是一場持久戰,短期內看不清戰局走向。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團戰鬥意志不容低估,無懼任何強敵,定會血戰到底!

種種跡象表明,京東、美團都是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互聯網公司,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冥冥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時,它們也是令人欽佩的偉大的公司,在爲用戶、商家乃至行業持續創造價值之餘,還儘可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它們點贊!

當兩家擅長戰鬥、風格彪悍的公司正面交鋒,這下有好戲看了,相當於劉強東與王興這兩個頂級高手之間硬碰硬,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能否撼動外賣市場格局,甚至影響即時零售市場走向,值得重點關注。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你更看好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