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莊半馬:全球第一場機器人“暗戰”

藍鯨財經
04-21

作者|第一新聲 孫光辛 

春天是跑馬拉松的季節,但在上週末,北京亦莊卻舉行了一場以機器人爲主角的半程馬拉松比賽。

從南海子公園出發,終點設在全國首個國家級信創園區,在這條21.0975公里的賽道上,跑出了一場AI與硬科技的極限耐力賽。

不少人將2025年視作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那麼這場機器人半馬就可以看做是人形機器人跑步進入“量產元年”的最直接的體現。儘管參賽選手表現各異,但相對於不少人印象中的“人工智障”,本次亮相的機器人已經在比賽中證明自己的強大實力。

然而,當機器人半馬的賽場上硝煙散盡,技術亮點的掌聲逐漸平息,真正的較量纔剛剛開始。

 半馬參賽團隊:新老創業者同場競技

總體上看,本次參賽的隊伍基本上都比較年輕,除了少部分來自高校,或未公佈具體團隊的參賽隊伍外,大部分參賽團隊都是2023年前後才成立的公司。

來源:媒體公開報道、天眼查、各公司官網

獲得冠軍的天工Ultra來自於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其背後的發起單位和總經理單位是被稱作廣東機器人“七劍客”之一的優必選,該公司的CEO熊友軍同時也是優必選的前CTO。

在某種程度上說,優必選現在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地位就是在熊友軍的帶領下發展起來的。優必選在成立之初主要研發的是教育方向的桌面級小人形機器人,與現在被人們熟知的天工機器人大相徑庭。2015年,時任優必選CTO的熊友軍牽頭成立了優必選研究院,讓優必選的業務轉向如今的大人形機器人。但到了2023年,當時的優必選因供應鏈問題出現了虧損,爲應對此狀況,熊友軍辭去了CTO的職務,北上北京開始創業。

熊友軍選擇北上二次創業的原因正是爲了整合京津冀科研資源,突破人形機器人的關鍵技術具身智能。此次北上,熊友軍也迅速找到的小米機器人和A+H上市公司京城股份。2023年11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又獲得國資背景的亦莊控股的注資。

另一家同樣來自於北京的參賽團隊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靈寶CASBOT)也是近期非常火熱的人形機器人企業。

靈寶CASBOT的創始人張正濤在2007年就參與到了科技部發起的乒乓球機器人項目,主要負責人形機器人的高速視覺系統研究。2015年,張正濤有了將機器人產業化的想法,但首次創業並沒有直接選擇機器人領域,而是光學智能檢測系統。直到2023年,他才正式創立了靈寶CASBOT。

但在創業期間,張正濤一直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任職,從事的是計算機視覺和智能機器人系統的研究。再加上他第一次創業非常成功,他的靈寶CASBOT也獲得了不少關注。今年2月,靈寶CASBOT完成的天使輪融資就超億元級別,投資人中既有國家級政府投資基金國投創合,也有聯想創投這樣的頂尖CVC。

參賽團隊中不僅有這些經歷豐富的機器人行業老兵,還有很多備受市場關注的非常年輕的創業者。

獲得亞軍的N2機器人來自於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延動力”),創始人是1998年出生的姜哲源,創立松延動力時的他還是一名從清華輟學的博士生。

但就是這樣一位非常年輕的創業者,卻一手打造出資本市場上最火熱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之一,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就完成了5輪融資,且每輪融資都能吸引不少投資機構的關注。

今年1月和3月,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先後完成了A輪和A+輪融資,融資規模均超億元,其中A輪投資方包括神騏資本、北京未來科學城基金、天啓資本、澤然資本、教育科技集團戰略方等機構;A+輪由彬復領投,華強資本跟投。此外,英諾天使基金等著名投資機構參與了其早期的融資。

成立時間稍早一點的鈦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鈦虎機器人”)派出了其T170機器人蔘賽。與姜哲源類似,鈦虎機器人的創始人易港同樣是一位95後,大學畢業就創立自己的公司,並在近期獲得了大量明星資本的關注。僅2024年第三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這家公司就獲得了4次融資,其中既有經緯創投的多次跟投,也有凡創資本、錦冠資本投資、商湯國香資本。

地方國資,悄然搶灘未來科技

在公佈了具體參賽團隊企業的隊伍中,有5家來自於北京,除北京外,有4家公司的所在地是上海,僅次於北京。其他隊伍則分別來自於深圳、廣州、合肥等地。

這與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地域分佈也基本一致。根據IT桔子的數據,2024年,北京、廣東、上海三地發生的人形機器人融資事件佔比高達71%。

北京目前有超2萬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在本次活動的主辦地亦莊就有優必選北京公司、小米機器人等重要人形機器人企業。同時,清華大學等高校也爲北京提供了大量人形機器人人才儲備,像松延動力不僅創始人曾就讀於清華,其他主要成員中也有不少擁有清華背景。

上海也是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重鎮,傅利葉、智元機器人、開普勒等重要人形機器人企業都位於此。若將視野放寬到長三角,還有宇樹科技、海康機器人等新老人形機器人強勢企業。雖然這些企業未參加本次比賽,但雄厚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是讓上海成爲參賽隊伍中僅次於北京的城市。

但通過在對此次半馬參賽團隊背後的投資團隊的整理卻發現,其他省份地方國資在人形機器人市場上同樣活躍。

本次參賽的行者二號機器人來自於上海卓益得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益得”)。這家公司在2024年10月曾公佈過一起1億元的融資,但未公佈具體投資人。隨着本次機器人半馬的舉行,這家神祕的投資機構也浮出水面,就是鄭州航空港私募基金。

也正是因爲這樣的關係,本次比賽中還出現了一個來自河南的團隊:中豫具身智能實驗室,使用的機器人也正是行者二號。雖然卓益得的所在地是上海,但作爲鄭州航空港私募基金成立後的第一個投資項目,中豫具身智能實驗室也被不少人看做是河南對具身智能產業發展支持的一個縮影。

此外,位於北京的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靈寶CASBOT)同樣出現了河南國資的身影。今年2月,靈寶CASBOT公佈的融資中,河南資產赫然出現在投資人名單中。

此外,本次比賽也讓人再一次感嘆合肥“最佳風投之城”的實力。合肥哈工軒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HRG合肥研究院孵化企業,於2023年完成了由火眼資本領投,合肥市天使投資基金戰略跟投的天使輪融資;深圳市衆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衆擎機器人”)在4月完成了一筆近2億元Pre-A輪融資,此次融資由StoneVenture領投,國香資本、弘暉基金等一衆老股東持續加碼。國香資本雖然是商湯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但其下注的基金合夥人信息中包含安徽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合肥興泰資本等國資系基金。

河南、安徽兩地國資雖然在具體投資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體現了利用投資吸納相關單位在當地發展的決心。本次參賽的中豫具身智能實驗室便是在鄭州航空港私募基金投資卓益得後成立的。安徽合肥本身就非常善於利用投資吸引各類前沿科技企業落戶合肥,不少獲得過安徽、合肥系國資基金投資的創業公司,也都在合肥落地建廠。

技術祛魅下,人形機器人打響“量產攻堅戰”

如此多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參加大量比賽或表演,背後折射出的是人形機器人企業進入“量產元年”後,通過實戰場景驗證技術可靠性、加速市場教育並搶佔商業化先機的戰略佈局的雄心。

公開信息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含港澳臺)發生的人形機器人整機或核心零部件相關的融資事件至少爲31起,大部分爲A-C輪融資,融資規模多數在1-3億元,單筆融資規模較小。這是因爲相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當前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時間較短,缺少像波士頓力學那樣已經長期發展過很久的企業,很多國內的企業成立時間只有幾年。

但在總體融資規模上,第一季度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融資規模約合人民幣80億元,而中國企業就貢獻了40億元,佔到了全球人形機器人融資規模的一半。

也正因爲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相關企業大多誕生於2020年之後,目前正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不僅創業者們需要大量投資保證平穩的發展,投資人們也非常需要一個能夠集中展示各家企業能力的機會。

賽場上的亮眼表現雖然能夠給這些企業帶來不少的曝光,但回到資本市場的邏輯,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比賽已經充分展示出了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強大研發實力,但中國人形機器人想要在搶佔全球市場的高地,最重要的還是是否有量產的能力。

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發佈的《2025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臺,其中,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銷量或將達到7300臺,佔比超過了一半。中關村智友研究院單位共同發佈的《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量將超萬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2.39億元,佔全球半壁江山。雖然具體數量存在差異,但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將佔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基本上是事實。

這也給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以及想要參與到人形機器人市場的投資人們提供了一個密切合作的機遇。對於企業,特別是初創團隊而言,急需要獲得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爲可量產產品的資金。對投資人而言,如何從這麼多企業中快速找到合適的項目也是個難題。舉辦半馬這種既能集中展示各家企業機器人性能,又能吸引大量投資機構前來觀看,幫助企業與投資機構建立聯繫的活動就成爲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除了剛剛結束的機器人半馬外,無錫將於4月底承辦國內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根據官方信息,此次比賽除了設置更多類型的比賽項目外,還將舉辦相關論壇。

但正如第一新聲在《從“講故事”到“拼量產”,人形機器人打響熱戰》中所說,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已經從“押注技術概念”轉向“驗證量產能力”。根據摩根士丹利今年2月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百強名單,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規模方面已經處於領先地位,目前也基本走向了中美角逐全球市場的階段。所以對於當前的投資人來說,技術的誘惑力已經大不如前,能否實現量產是更加關心的話題。

金沙江創投朱嘯虎此前炮轟人形機器人,並從松延動力撤出的原因之一,其實也是源於對人形機器人“高估值,低量產”的擔憂。不過金沙江創投的退出並沒有打消其他機構進入的熱情,其N2機器人預售訂單已超600臺,已經有了不小的量產需求,而其年初完成的A輪融資,正是要用於松延動力常州工廠的建設,解決量產問題。該工廠已於3月投產,年產能預計1000臺。

“參賽即勝利,完賽是英雄”。

或許對於人形機器人企業來說,在行業進入到量產元年的新階段,通過各種活動展示產品性能仍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投資人看到,自己的人形機器人能在未來賣出多少臺。資本或許會爲一場比賽喝彩,但最終買單的,永遠是萬臺訂單背後的真實市場。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